U8:柏林最繁忙也最臭的鐵路
陳子雲,26至39歲,2024年7月移居德國柏林
二戰之後柏林分裂成東西兩邊,U8 線在東柏林的所有車站關閉起來,變成「幽靈車站」。在80年代曾經有個信號維修技工經地下鐵隧道從東柏林逃亡到西柏林……
剛好3月柏林當地的報導提起,U8鐵路線「榮登」柏林人心目中最臭的鐵路。一個本地棟篤笑演員 Tyrone Stallone 如此演繹:「海豚能夠在水中閉氣十分鐘,但柏林人可以從 Hermannstrasse 一直閉氣到 Alexanderplatz。」
本來我想從 Google Maps 計算一下那兩個站距離多久,然後才發現,噢是的,這幾天柏林地鐵又罷工了(註:需時17分鐘)。
人在柏林,沒有駕照又沒有單車的話,出門便要靠柏林發達的鐵路網。平日上學我便要搭 S-Bahn 換 U-Bahn 然後乘搭電車,一條路線已經涵蓋柏林三個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來到2025年,柏林大眾運輸公司(BVG)的員工不時發起罷工,BVG 轄下的巴士線、U-Bahn 和電車在罷工期間不會行駛,只有德鐵營運的 S-Bahn 能夠「倖免於難」。有時忘了看新聞,走到 U-Bahn 站發現出入口都關上大閘鎖起來,只好摸摸鼻子走大街的另一端到 S-Bahn 站去。

我家剛好就在柏林西邊一條主要大道上,出門後往左走是 S-Bahn 站,往右走是 U-Bahn 站,算是挺方便。哪一邊罷工,我走相反方向便行。我的一位德國人好友 Noah 住在柏林的東邊,每次找他消遣,都會經過 U8 線。Noah 有次和我搭到 U8 的 Hermannstrasse 站,一位街友上車,車廂馬上如入鮑魚之肆,放肆,就是臭味盈室。Noah 掩住口小聲跟我說,你知道 U8 是柏林最臭的鐵路嗎?
「因為這條線路經過的都是柏林最狂野(wild)的地方。」他說。
U8 線是柏林 U-Bahn 一條南北走向的路線,始通車於1927年。二戰之後柏林分裂成東西兩邊,這條線路在東柏林的所有車站關閉起來,變成「幽靈車站」。在80年代曾經有個信號維修技工經地下鐵隧道從東柏林逃亡到西柏林,也有 U8 的車長把東柏林人藏在車長室,把他帶到西柏林去。
那些都是歷史了,現在 U8 線經過市中心繁忙地帶,人潮一直川流不息。北端終點站是 Wittnau,我很少去;南端終點站的 Hermannstrasse,是我和 Noah 一位共同朋友的住處,也是柏林人稱最嬉皮士、最貧窮和治安令人堪憂的 Kreuzberg 和 Neukölln 地區。同時 U8 會經過柏林最繁忙的 Alexanderplatz,那裡是幾條鐵路線的交匯站,所以人流密集,當街友把臭味帶來,一眾乘客其實避無可避。
我曾經在 Neukölln 的 U-Bahn 站見到癮君子躺在出口,神情迷迷糊糊,也不知是否剛剛「追龍」(廣東話:意即吸毒)過來;他裸露出一邊大腿,爛肉怵目可見,大概是長年吸毒,針孔都快要把他的大腿打壞。我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想駐足再看看又有點怕被他發現。

那種臭味反過來說,是街友生存的鐵證,你可以視而不見,但你也要閉氣,社會各階層的人無法完全忽視。
躺平的癮君子醒來後,也許會走到 U8 的車廂中。車廂中的街友,腳踏泥污而來,不過衣著雖不光鮮也不一定「爛身爛勢」。街友搭地鐵自然是逃票的,因為柏林地鐵的工作人員採用突擊驗票,所以理論上,人們可以理直氣壯地逃票。街友在車廂中其實是為了行乞,他們口中唸唸有詞,小聲得像是為了不打擾到別人(但我們都從氣味得知他來了)。
「請你們行行好心,1歐也好,5毫子也好,請施捨給我,我肚子餓,我在公園露宿……」行乞的街友在車廂那端重覆了好幾遍,然後走到另一端,運氣好的話,會有人給他1歐元;更多的時候是眾人一邊閉氣,一邊漠視,街友在那一節車廂討了沒趣,便會在下一站下車,等候下一班車的另一節車廂。
那種臭味反過來說,是街友生存的鐵證,你可以視而不見,但你也要閉氣,社會各階層的人無法完全忽視。對一個外國人,像我,我有時候想,我也許可以拖捨一分一毫給他們,但我也窮,只有好幾次在街上有人向我行乞,他說,給煙也 OK,我就抽出一根煙給他。到底我怕窮,多於怕窮人,那陣臭味,就像鮑魚之肆般,久而不聞其臭,習慣就好。
好幾次在街上有人向我行乞,他說,給煙也 OK,我就抽出一根煙給他。到底我怕窮,多於怕窮人……

當一個街友有權投出心目中最能守護其權益、強調社會公平公義的政黨時,相比下我才是更窮的那個呢。
反正每個周五和周六,柏林的地鐵站都是這樣,也不限於 U8,U 多少都是,月台上一定有酒瓶打破散落一地的玻璃碎。尿味也強烈,可以想像到一夜狂歡之後的那個誰,跌跌撞撞在月台打破酒瓶,又隨後尿急,當場解手。月台留下來的種種痕跡,都清楚展現給我們——瞧,又是一個柏林的周末。
而這群街友也許在今年德國大選中,舉足輕重。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捲土重來,大勝社民黨(SPD);極右的另類選擇黨(AfD)也聲勢浩大,當不少人擔心柏林作為首都,會否同樣被極右勢力攻陷時,起初選情不利的左翼黨(Die Linke)異軍突起,一舉奪得柏林最多的議席,而左翼黨在 Neukölln 的得票最多。可別看他們窮,他們有選票,他們也會發聲。我不禁想,當一個街友有權投出心目中最能守護其權益、強調社會公平公義的政黨時,相比下我才是更窮的那個呢。
你覺得自由的生活是?
可以做自己的生活。自由,同時也是容許我去思考怎樣為之「做自己」。

專心踩單車,背十幾公斤的背包也輕如無物
Simon,26至39歲,2022年7月移居英國倫敦
意外地,雖然背上十幾公斤的貨品回家,但一旦坐在車上,背部重量彷彿消失了。當專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全在路上,身體上很多感覺都會感受不到。
英國交通不可靠並非新鮮事,但與其老調重彈,不如講自己的應對方法。
離開香港前,曾在英國讀書的舊同學勸我到埗後盡快買單車。自小在香港踩單車,到埗後買部平實的單車,只需200鎊。我有車牌多年,明白汽車司機的盲點與感受,將這個經驗應用在馬路上踩單車,盡可能遠離大汽車,就不會「危害生命」。
離我家最近的超市很細,貨品選擇非常有限,步行也要15分鐘。有了單車,我可以帶大背囊去更遠的大超市買餸、日用品及減價食品,本來步行需時40分鐘,但踩單車不消15分鐘便到達。意外地,雖然背上十幾公斤的貨品回家,但一旦坐在車上,背部重量彷彿消失了。當專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全在路上,身體上很多感覺都會感受不到。
有了單車,我不需乘巴士去中短距離目的地,因為踏單車多數比坐巴士快。我可以趁好天氣到泰晤士河畔欣賞天鵝,再泊好單車再找個地方飲咖啡,甚至騎到更遠的漢普頓宮。

每次乘車不論距離都有明確目標,反而更重視每一次外出,印象更深刻。
對比香港濕熱天氣,在倫敦踏單車舒服得多;與香港司機相比,倫敦司機較容忍單車在路上行走。以前住葵涌,踏單車只是假日活動,花100港元租一架毫不好用的單車。在英國,自己會維修、清潔單車,整個「駕駛」體驗提升不少。是的,踩單車都要「整車」,在英國要請人做的事都貴,於是先花6鎊買兩塊新的煞車皮,自己動手換上。想請人代勞嗎?多付四五倍價錢可以了。
是的,英國公共交通可以十分不濟,甚至不斷打破新低。人在外國,學得最多就是如何解決問題。糟糕的交通可以毀掉一日的行程或心情,但與其不斷抱怨,我寧願看看能否做什麼來挽救。
在香港乘車方便又可靠,所以大家都不當外出是一回事。英國交通費貴又不太可靠,每次乘車不論距離都有明確目標,反而更重視每一次外出,印象更深刻。
有一次朋友問:「你兩口子外出踩單車,會平排踩手拖手嗎?」
我答:「踩單車都是駕駛,駕駛最重要的是安全到目的地,手拖手踩單車大大增加危險。你應該看了太多不現實的愛情故事吧?」

你覺得自由的生活是?
可以選擇做與不做一件事。相比亞洲人較喜歡集體行動,在英國生活,我對「選擇」有更深體會。經思考後才做或不做一件事,在英國多數沒有人會質疑,得到更多的是尊重。
乘客的距離
Dominic,26至39歲,2024年10月移居日本關西地區
乘客儘量迴避其他人,避免讓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切東西觸碰到別人身上的任何一切東西,包括身體、眼神、衣物、聲音,但原來也可能包括氣味。
有一次,我在下班後和同事去喝酒。電車很滿,找不到座位,為了不要阻到其他人,我用右手拿著背包,左手舉起捉著扶手,和同事有談有笑的坐到尾站。下車時,長得有點像夜神月(動漫《死亡筆記》角色)、一個戴眼鏡的斯文靚仔同事,回頭善意地細聲提點我:「像剛才這樣的情況,你還是把兩隻手都舉起來才好。」
我不解,問點解?他說:「兩隻手都舉起來,如果電車上有人被性騷擾,才不會有機會被懷疑。」然後示範把背包掛在胸前,舉起兩隻手,確實是刀槍不入之餘人畜無害,被人指稱綁架也一定第一個被放走。我腦洞大開,想起日劇《重啟人生》裡也有角色在車廂中被誤會非禮的一幕。沒想到戲劇如此源自生活,也沒想到這樣的情節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成這樣的一個回應。

我一直覺得從日本的語言到生活文化,都像是「活在距離之中」。
在香港乘坐交通工具,我一直很討厭人大聲傾偈(聊天),更討厭人開聲睇片(看影片),來到日本就再沒有這樣的煩惱了。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自制,約束,車廂中永遠一片肅靜。乘客儘量迴避其他人,避免讓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切東西觸碰到別人身上的任何一切東西,包括身體、眼神、衣物、聲音,但原來也可能包括氣味。
來到日本開始返工之始,我沿用在香港上班的習慣,先買杯咖啡 take away 搭電車返工。當我踏進車廂後,卻發現電車上像我這樣拿著紙杯熱咖啡的人只有我一個。箇中原因,車門一關上我就明白了。我手中那杯熱咖啡的氣味,開車不久後就迅速地在車廂裡瀰漫,在蒼白的空間中特別濃郁。
雖然咖啡本身不能算是臭味,但因為這個氣味的出現,完全是來自於我個人單方面地、在沒有得到大家的同意下,令氣味傳到了大家的鼻中,很可能無謂地為大家的早上添加了不必要的色彩,而影響了大家的心情。所以我還是特別感到自己「迷惑」(日常日語,意思是打擾)了整個車廂裡的人。那短短四分鐘的車程感覺長似20分鐘。
自此我再沒有外帶熱咖啡返工。
我一直覺得從日本的語言到生活文化,都像是「活在距離之中」。一次,巴士上有人在車後方不停大叫。此時,我發現一向厭惡車廂噪音的日本人沒有一人向後望。所有人好像已有默契地裝作若無其事,一直到我下車。我也試過坐新幹線由南到北去滑雪,關西和東北之間、幾百公里的距離在日本幾近完美的鐵路基建下,縮短得像坐地鐵一樣近。但日本即使擁有最快的火車,也好像沒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你覺得自由的生活是?
能夠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
評論是需要等審核過了 才發出的嗎?
讀者你好,評論不經過審核,讀者發佈後評論會直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