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经济、民主成就——哪些因素影响台湾人为台而战的意愿?

即使台湾人未必喜欢在现在的兵役制度下当兵、接受“教育召集”,然而就“意愿”来说,台湾确实有推动全民防卫的空间。

当然,族群与认同的关联,在各个世代并不相同。为此,本文另外采用进一步的统计模型,检验年龄与族群的共同作用,答案也是一样的:整体而言,老年人说自己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会低一点(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太老,上不了战场),但“同年龄层内”互相比较,依然没有族群差异──同年龄的原住民、闽南、客家、外省人之间,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意愿并无差异。

在国族认同仍有歧异的台湾,族群之间为国家而战的意愿,为什么会没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不分族群、不分认同,台湾仍然是所有人的“家园”,人们存在保护家园的情感基础。此外,虽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看法不一,但是,不管是希望台湾独立,还是认同中华民国,也都在保卫同一群国民所组成的“国家”。何况,多份民调都显示,台湾希望与中国统一的比率极低(在一成以下),也可能增加所有人抵抗中国侵略的意愿。

在族群之外,读者或许好奇,家庭经济的状况会不会影响作战的意愿?经济状况良好的人,会不会比较不愿意冒险,战争来临时宁愿逃跑或躲起来?或者,家庭入不敷出、生活困苦的人,会不会“无恒产者无恒心”,对国家更没有向心力,不愿意为之而战?虽然公开版的世界价值问卷中,并未公布客观上收入多寡的变数,但是,资料中有受访者回报的“前一年家庭收支状况”,可以用这个变数来回答前面的问题。

而答案也是“没有差别”──不论前一年家庭收支状况如何,同样也都有约四分之三的人回答自己愿意为国家而战,并没有因为家庭当下的经济状况,而影响对国家的向心力、及保卫家园的意愿。

同样地,在欧美一些国家,教育程度经常是政治重要的分歧基础,之所以如此,尤其是因为教育会影响职业、影响阶级,进而影响人们的政治归属;但是在台湾,教育程度也不影响为国家而战的意愿:

(作者按:教育程度在台湾也会随著世代不同,愈年轻的世代愈可能受过高等教育;为了考虑这个现象,笔者有另外自行以统计模型“控制”年龄之后考虑世代的影响,答案也是一样的:横跨不同年龄层,教育程度都不影响“为国家而战”的意愿。)

这些资料在在显示,台湾固然是个内部分歧的社会(实际上,任何多元的社会,都一定存在分歧),但是,在这个实际面对战争风险的社会,当人们面临对国家、对家园最大的威胁,台湾社会可以说是团结的;这样的团结,也横跨了各种社会、经济的界线──愿意为国家而战,不是任何群体的专利。

保护民主的生活方式?“有及格”vs.“完美”

认为台湾民主“刚好及格,但还有缺陷”的人们,跟认为台湾民主已经“接近完美”的人们,保卫国家的决心并无二致。

当然,还是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人们保卫国家的意愿,其中一个就是对台湾“有多民主”的评估。

问卷中询问受访者,“请问您认为台湾现在的民主程度如何?1是一点也不民主,10是非常民主”,有约三成的受访者回答6分以下,回答7、8、9、10分的,则各有一成五到两成。本文用下面这张图表,呈现人们对台湾“有多民主”的评估,与保卫国家意愿的关系:

如果10分中取得超过6分才叫做及格,那认为台湾民主化程度在“及格线以下”(1-6分)的人们,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是约三分之二,而认为台湾民主化程度在“及格线以上”(7分以上),愿意这么做的比率则将近八成,两者相差超过一成。这样的差异,在统计上有达到显著,亦即“证据足以让我们说有差别”;换言之,认为台湾民主发展“及格”的人,确实会更愿意“为国家而战”。

有意思的是,在认为台湾民主已经“及格”的人们当中,不论给的分数是7分、8分、9分,还是满分10分,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就没有差异了──只要认为台湾民主“及格”,有多靠近“完美”就不再重要。换言之,认为台湾民主“刚好及格,但还有缺陷”的人们,跟认为台湾民主已经“接近完美”的人们,保卫国家的决心并无二致。

我们该如何解读这样的数据呢?本文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台湾最主要的外在威胁,来自不民主的中国,因此,“保护民主的生活方式”、“保护我们现在难得的成就”成为另一个“保卫国家”的理由。因此,认为台湾是一个“及格的民主”的人,更有额外的理由认为,自己需要保卫现在这个民主的生活方式,或者保护台湾人争取民主的成就,所以更愿意为此而战。

正由于台湾所面对的,是不民主的中国,因此,只要认为台湾“还算是个及格的民主”,就足以视为一个值得保护的对象,或者一个足以捍卫的成就,就已经足以给人们保家卫国的动机,至于民主体制是否“完美”就显得无关宏旨——因为再怎么不完美,都比“失去这个至少及格的民主”来得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认为台湾民主不及格的这群人(约占全体三成),仍有高达三分之二愿意“为国家而战”,这意味著,除了“因为我们是民主的台湾”以外,人们还有许多其他愿意捍卫国家的理由,足以支撑三分之二“认为台湾民主不及格”的人作战的意愿。

至于这些理由可能是什么?(比如为了保护所爱的人?)除了民主之外,人们认为台湾如果真的被侵略,自己将会失去什么?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调查才能厘清。

我台湾,我骄傲?

愈为台湾感到自豪的人,愈有理由认为自己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保护“我们台湾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不想被其他人统治。

此外,从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解中,也可能发展出一个猜想:愈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到光荣的人们,因为觉得自己的国家独一无二、无可取代,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相反地,对于自己的国家不感到光荣的人们,可能会觉得“是否在这个国家都差不多”,因此不那么愿意为国家而战。这在台湾成立吗?

在问卷中有一个题目,是“请问您对于作为一个台湾的人民会不会感到自豪?是很自豪、自豪、不太自豪,还是一点也不自豪?”,其中回答“不太/一点也不自豪”的人合计约两成,“自豪”的有六成,“很自豪”的也有两成,这三群人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高低也有差异:

从图表上可以看出,对于身为台湾人感到“自豪”的人们,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达到四分之三,与平均相同,这比“不太/一点也不自豪”的人高出一成多;但“很自豪”的人们又更高,来到逼近九成的超高比率。(三组之间的差异都有达到统计上显著,也就是说,证据足以让我们说确实有差异。)

因此,民族主义的猜想可以说是正确的:愈为台湾感到自豪的人,愈有理由认为自己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保护“我们台湾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不想被其他人(以台湾的状况来说中即是中国)统治。

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太/一点也不自豪”的人,仍有将近六成愿意为国家而战;这意味著,即使不自豪的台湾人,多数仍然有其他理由,让他们愿意为挺身而出,不愿意接受他国(主要是中国)侵略。至于这些理由是什么,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才能得知。

2022年7月22日,台湾八里,汉光演习前,坦克走在大街上。
2022年7月22日,台湾八里,汉光演习前,坦克走在大街上。

跨越分歧的台湾共识

即使台湾人未必喜欢在现在的兵役制度下当兵、接受“教育召集”,然而就“意愿”来说,台湾确实有推动全民防卫的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观察到,台湾人普遍愿意“为国家而战”,这样的意愿跨越了族群、经济状况与教育程度的分歧,显示台湾人在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上,可以说是团结的;认为台湾的民主体制“及格”的人们,会更愿意为国家而战(至于民主体制是否“完美”就不重要),而“对于身为台湾人感到自豪”的人们也是如此──但是,即使认为台湾民主不及格,或是对身为台湾人不感到自豪,多数的人们也还是有其他理由,让他们愿意“为国家而战”。

当然,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限制,毕竟,人们实际上愿意付出的成本(平时是否愿意接受军事训练),以及对于“为国家而战”具体而言要做什么行动的想像(在前线?协助后勤?捐助?“不与敌人合作”是不是就算为国家而战?)可能都非常不一样。

此外,在调查研究中,也有所谓的“社会可欲性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回答“被认为比较好”的答案,即使人们心里并不真的这么想(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人们在问卷中都会倾向说自己不会歧视,即使实际上还是会);愿意“为国家而战”的比率,确实是有可能高估的。

不过,即使高估,对于“保卫国家意愿,横跨族群、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认为台湾是及格的民主,或为身为台湾人自豪的人们,更愿意为国家而战──但即使没有,也仍有高比率如此”这些结论,仍然很可能是成立的。

若具体对应到政策与倡议,意味著即使台湾人未必喜欢在现在的兵役制度下当兵、接受“教育召集”,然而就“意愿”来说,台湾确实有推动全民防卫的空间。而李喜明将军等论者,期待这样的民防力量可以跨越社会分歧,有一定的团结、向心力,也并非痴人说梦,确有机会成为现实。


资料附注:本分析使用世界价值观问卷(World Value Survey)第七波(2019年)台湾问卷资料,该问卷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本文使用的任一题项为缺失值即排除该样本,分析样本数1,184笔。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更正,我看到了,寫在最後面

  2. 可以的話,我想知道一下這份統計資料的採樣基數

  3. 戰時海空兩路都會被封鎖,台灣人只有參戰或投降兩個選擇。

  4. 也許可以將本島/離島列為變數之一?畢竟金、馬是最前線,當地民眾的想法也許和本島民眾有可比性。

  5. 很好的報導,希望看到2022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