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调遣俄军入侵乌克兰,以实现他心目中顿巴斯和乌克兰困局的最终解决。这一举动既令国际社会大为震惊,也让观察家们格外困惑。尤其是那些苦心钻研国际关系的专家学者,惊讶于普京如此“非理性”的决定。当战局开始僵持,俄军在乌克兰推进受阻,对大城市久攻不下,许多人更相信普京一开始的决策源于他已经“丧失理智”,不然为何在俄军实力其实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全面进攻一个4000万人口的国家?
这场战争也召唤出了另一个幽灵:对俄罗斯帝国和大俄罗斯帝国主义的绘声绘色的描绘。所谓的“普京国师”、俄罗斯帝国复兴的“欧亚主义”鼓吹手亚历山大·杜金(Aleksandr Dugin)的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对俄罗斯乃至“斯拉夫”扩张主义的“本质”理解——各种各样的冷战俄国史研究也被挖掘出来——“斯拉夫派对西化派的争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回魂”、“俄罗斯帝国天生就要扩张”、“扩张是俄罗斯民族的本质”……似乎普京只不过是这种千年以来的“扩张道统”的一部分。
过度追溯历史有害于我们理解今天发生的事实。通过普京,我们已经看到沉迷于古代历史的坏处——在他发表长文谈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千年历史的同时,乌克兰西部不到一百年前发生的乌克兰人和波兰人之间的大规模种族屠杀和清洗,已经基本得到双方谅解;波兰人也已经不再认为立陶宛必须是波兰国家的一部分。历史和“民族性”并不是必然的现实,也是可以遗忘和变迁的。
不错的文章
弗里德曼的文章写的当天我就看过了。西方媒体不时可以去批评西方自己的一些东西,伊拉克战争以后,西方媒体反思自己,但有什么用呢?仗都打完了,战前叫的最凶的就是纽约时报,而且这些媒体追责了吗?轻轻松松放过去了。20年后来反思东扩的问题,以一篇专栏作者的形式,有意义,但是一太迟,二分量不够,三我引用一下:
第二根而且是大的一根,是普丁。。。。掩蓋他在領導力方面的巨大失敗。普丁沒有能夠。。。。激發俄羅斯最有才華的人留在國內而不是排隊申請西方簽證的經濟模式。
又推销了一把他的自由主义经济学。
从整个过程来看,西方又胜利了一次。我必须得说西方以民主自由价值观为旗对东欧的一系列渗透非常成功的关键在于民主自由价值本身的普适性。所以东方要对付美国的霸权,必须首先承认这种价值观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反抗美国在亚洲的指手画脚而把民主自由也当作是美国的延申,他们是两码事,尽管美国也许老是幻想两者是统一体
"This Is Putin’s War. But America and NATO Aren’t Innocent Bystanders."
https://www.nytimes.com/2022/02/21/opinion/putin-ukraine-nato.html
“在這場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和北約並不無辜”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20223/putin-ukraine-nato/zh-hant/
@EricChan
吹牛不打草稿
用常识就能判断,NYT不可能出这样的头条;
另外,有个东西叫Google,NYT每天头版头条都是能搜到的
紐約時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首日的頭條是《在這場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和北約並不無辜》 @cold spring 似乎你的觀點才是所謂的「西方觀點」吧😅
感谢详细的梳理介绍,我也从中看到了不少中国高层心态的影子。
同时我也注意到普丁从一开始就把乌克兰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当成"不可侵犯"的自家后院,和需要管教的自家小孩,那么以后的和西方冲突根本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民众向往西方生活,是他发动强权就拉的住的吗,颜色革命真的全部都是中情局扶持的吗。所以对人心的极度不了解和对人民力量的极度蔑视,也是普丁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原来包子是学普京啊
嗯,不同于西方视角就是敌视,真牛逼
王維林的講法,其實換成慈禧以及維尼亦是適用。
原来如此,不懂乌克兰语所以想当然了,谢谢科普。
每次看到簡體字既評論,就可以多少預視評論者既素質。
只要不是敵視西方的角度,就不是東方的角度,要看那類文章為何不繼續留在井內呢。。。
以及,上一个自称“代表亚洲”的前年才从监狱里出来……
“我真的拜托Наша Ніва,您是一家目前主要转移到立陶宛的原白罗斯媒体,读者都是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东斯拉夫人,请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家西方媒体好吗,覆盖国际新闻的时候所有的视角都是耳熟能详的西方主流媒体角度。根本没有一个斯拉夫媒体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参见: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125-international-journalists-in-belarus/
Male variations of "Nicholas"
Russian: Николай (Nikolai), Коля (Kolya)
Ukrainian: Микола (Mykola), Миколай (Mykolai, Mykola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cholas
我真的拜托端传媒,您是一家目前主要转移到新加坡的原香港媒体,读者都是两岸三地的东亚华人,请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家西方媒体好吗,覆盖国际新闻的时候所有的视角都是耳熟能详的西方主流媒体角度。根本没有一个亚洲媒体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篇难得关注到一个俄罗斯人的书籍,承认普京其实刚开始非常想要融入西方,对西方并无恶意和对抗的意思,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西方和俄罗斯这之后对抗的十几年以至于到今天的高潮,西方世界无辜吗?
不過梅德偉傑夫依然在普京的決策核心
“比如將姓名「尼古拉」改成更烏克蘭發音的「米克萊」等等”, 作者可能想说「米哈伊」改成「米克莱」,「尼古拉」是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名字。
太有帶入感的一篇文章了
居然在端传媒遇到European Federalist的同志,非常意外。政策除了应对现在,也得面向未来。
我是一個大歐洲主義者,與其西方vs某方,我更希望看到美國vs歐盟vs其他方面,來一場對人類有益的良性競爭。
普京毫無疑問是個棧戀權位的獨裁者,在他治下俄羅斯的異見人士遭受被控告、監禁、驅逐……車臣人民慘被殺害。
鄰近小國加盟北約就是害怕俄國的侵略。
通讀全文後的感想是,普京的從親西方到對抗西方的轉變完全是庸人自擾。他這種「西方永遠對於俄羅斯有敵意,只有手腕強硬才能獲得西方尊重」的想法完全是自我預言式地實現了,其本質在於普京完全無法理解現代民主和西方的代議制度。普京是一個出身自克格勃的蘇聯古董,他所能理解的「親近西方」只能是歐美在自己勢力範圍活動,而我俄羅斯在大約獨聯體或者前華約範圍活動,「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豈不美哉」的經典冷戰保守思維。
因此,普京理解不了東歐中亞高加索這些前蘇聯勢力範圍內這些民眾和政客想要改善民生,加入西方陣營的想法。大約在他看來,全世界的選舉本質都是假的被操控的(就如同梅德韋傑夫想連任的時候其他政黨也是梅氏構建控制的),所以你什麼烏克蘭喬治亞有脫離俄羅斯影響的「不臣之心」,那不就是中情局的陰謀嗎?於是愈發頑固和癲狂。
看到後半段普京樂於見到他的下屬爭吵而他可以從中調停的部分我笑了,更加肯定這個想法。華語文化圈的人看來再熟悉不過了,這不就是中國古代專制帝王的那些制衡權術嗎 😀
所以,普京早期的親西方政策也不過是想讓西方「尊重」自己「東斯拉夫共榮圈」的一廂情願。而一旦出現了計畫外的變故,普京就像熊孩子般怒不可遏,從而走上了屬於他的「逆行之路」。
PS估計粉紅們看了的感想則會是「你看普京把拔本來想和西方交朋友,結果西方不領情,所以普京把拔黑化了都是你們西方挑起來的!」責任全在美方咯。
把普京比做歷史上的君王這一點蠻有趣的,簡中互聯網也有把普京比作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君王,從普裕(劉裕)到普構(趙構)再到普由檢(朱由檢)不等。
普丁这次入侵乌克兰明显是没有做好准备同时身边的人又很难提出不同的意见。
2004年「俄羅斯保持了剋制」應改回「克制」,但從今以後就可以寫「俄羅斯保持了剋制」。
話說用「雷」來對譯terrible這字,實在是很適合。中文原來沒有兼顧「恐怖」和「糟糕」兩義的字,網路時代有了流行語「雷」,這就有了。「雷帝」更是上等好名。
過度追溯歷史有害於我們理解今天發生的事實,所以要適度追溯歷史,然後你的適度就是他的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