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问答:请教各地的端读者,最近阅读书单内想跟大家推广分享的书籍是什么?

读这本书的时候,相较于对自然万物更恭谨谦卑的俗套,我感到更强烈的是一种“人活一辈子,一边徒劳,却又一边作恶”的无力感。
端问答

几期的文章之后,我们也想知道你对这种处理方式的看法。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尝试,还是会想回到你更熟悉和适应的方式,用统一的简体或繁体去阅读各地读者的留言?希望你能将感受告诉我们,任何感受,都可以在本篇文章的评论区留言,我们也会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来决定本栏目之后的做法。

本期的“端问答”,我们汇总了关于书籍推荐、在海外和中港台对面的人相遇的经历,以及大陆赴台游停止造成的影响等回复。

这一期我们也挑选了新的提问:

中国民间自媒体近期一直在流传军事备战和所谓“收复”台湾相关的文章,家里有人在微信看到之后还问我是否会真的开战。想问台湾读者不知如何看待这些传言,你们会感到担心么?会像很多大陆人一样也觉得之后“必有一战”么?

你们认为一个好的新闻报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条件?你所在的地方,新闻媒体大都能满足那些条件吗?为什么?

曾经在大陆旅行或居住过(或现在仍在居住)的港台读者,你们对大陆的印象和之前想像的、在媒体上看到的一样么?那里的人和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们的印象又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想问问各位是怎么处理现实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政治观点不一的情况呢?

同时上一期有提问目前还较少人回答,也在这一期重新贴出: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语世界的各位是否因当今时事产生过政治方面整体观念以及认知的转变?如果有,社会运行的现实与你的固有印象又有何冲突?

也非常希望大家继续提出自己感兴趣和想了解的问题,并在回复表单挑选问题作出回应。

以下内容为本期的问答汇总。

注:本期内容仍未做简繁转换,故无论选择简体版还是繁体版浏览本期文章,都会显示读者投稿及留言时的文字版本。

請教各地的端讀者,最近閲讀書單內想跟大家推廣分享的書籍是什麼?不限於嚴肅、深度的社會議題,幽默好笑的漫畫類讀物,也希望您跟我們分享。畢竟生活嘛,還是得多一點幽默感,不然我們這群網路難民,天天傷春悲秋怎麼跟小粉紅戰鬥下去。

Amber Chung:《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简中译版为文汇出版社的《深时之旅》。「Deep Time」是地质时间概念,地球过去40亿年的历史都埋藏和封存于地表以下,不同地层代表不同的地质时代,记录着星球的古貌(不仅有古生物学研究的物种化石,远古的气候、大气的构成等等,都深藏在我们脚下)。英国自然科普作家Robert Macfarlane从家乡开始,走访英格兰、法国巴黎、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边境、挪威、芬兰、格陵兰岛几地,深入墓穴、矿场、地下城、溶洞、地下河、古壁画遗址、存放核废料的未来坟墓,借由久远的符号和遗物,忆述星球的过去。

内容看似科普艰深无趣,实际上Robert Macfarlane用他擅长的毫不矫揉的自然文学书写手法,把每一趟探古旅程都说得极深情,兼具生态学的启示意义,开卷一刻,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如痴如醉读到尾。他在书中常常抛出那个我们都不太愿意直面的问题「人类这个物种将在地层上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又引用名言「比我们的存在更长久的是塑料、猪骨和铅-207(铀-235衰变链末端的稳定同位素)」。

读这本书的时候,相较于那种对自然万物更恭谨谦卑的俗套,我感到更强烈的是一种「人活一辈子,一边徒劳,却又一边作恶」的无力感。冲击最深的最后一章,讲到全球多个现今在建的、日后用于掩埋核反应堆废料的巨型「石棺」,仿佛为未来世的人类(或其他物种)提前开启了一段人类世的深时之旅。我们人类,会是好的祖先吗?

《深时之旅》是我今年读过受益最大也最喜欢的书。台湾今年也出版了繁体中文版《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诚意推荐给港台朋友看!

张老板:推荐你看看李娟的《冬牧场》《夏牧场》《我的阿勒泰》,属于散文+纪实文学,记录北疆地区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很有趣,物质条件简陋但过得幸福温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复杂,同时对自然充满敬畏,足不出户让你感受北疆的风土人情。

2003年6月6日,湖北,長江旁邊的奉節县的居民。
2003年6月6日,湖北,長江旁邊的奉節县的居民。

何伟的《江城》,以一位美国人的视角来描写90年代长江沿岸的城市涪陵人民生活,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普通人的精神状态什么样,在那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与众不同的小豆豆来到教育工作者小林创建的巴学园,在那里度过了她快乐的童年,同时也在那里得到成长。很温暖,很治愈。但结局比较残酷,那所学校最后在战争中被摧毁。

A-jiân:漫畫「齊木楠雄的災難」,主角齊木楠雄是一名天生的超能力者,他具有改變世界環境與認知的能力,但一心想過得不引人注目。他從沒打算做什麼偉大了不起的事情,面無表情地和身邊的人相處,但又關心身邊的人希望他們平安,同時困於普通的人際關係中,超能力者和日常煩惱的矛盾感讓這部作品無厘頭又療癒搞笑。另外動漫中主角的配音員是神谷浩史,大推!

有鑑於兩岸三地人民關係近年急速惡化,台灣和香港的朋友們,你們留學或者外派時遇到來自中國大陸的人,自我介紹時有沒有感覺到壓力或者不自然?(當然,前提是你跟他們有交流;打死不往來者不在此問。)

Mac:有感覺到有壓力和不自然,但我覺得在這時代,作為一個在內地生活多年的香港人,有責任促進互相理解和溝通。

在2019年的運動最火熱的時候,被一個政治不太敏感的朋友邀請參加了一個交友登山團,一開始我的是拒絕的,但後來想一想,如果連自己的身份都不能表明的話那也太糟糕了,一定要克服這種不自然的感覺。所以我就去了。

在車上每個人都要走到前面作自我介紹,我心裏面的確想過要不要說我來自廣州就算了,但最後還是鼓起勇氣,當我一說是香港人是,車上所有人都沉默了,有其中幾個人的眼神就好像是在跟我說「今天終於有機會見識到傳說中的暴徒🤣」

當然結果最後經過一天的交流之後結果還好啦。我也好慶幸自己決定參加這個活動,希望其他感覺有壓力和不舒服的朋友也要嘗試克服。

Wessy:曾經15年前短暫在德國念語言,或許選擇這個題目回應,有點時空上的不配適。當時的台灣與中國留學生,雖然也面臨政治立場的不同,但是火藥味在異地生活下,沖淡非常多,我們班上不再有台灣人、日本人、美國人、法國人這種單一國家的區隔,變成是亞洲國家圈、非洲國家圈、歐洲圈這種區域抱團主義XD。

出國前想像中的中國人形象,其實跟我自己親身體驗到的中國人差距很大,有可以周末搭昂貴ICE去外地只是買衣服的高級官員女兒,也有深受台灣人影響,一口普通話被我們帶成台灣腔的上海阿宅。大家寒冷冬夜裡,一通電話打過來就說:Wessy過來吃餃子! 這種歡樂的蹭飯感,現在打字臉上都還會露出微笑。

只是想說句,不要讓刻板印象使自己在國外的生活減少很多樂趣與溫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中國人不是人人皆是行走的共產主義代言人,身為台灣人,也無須時時肩負捍衛中華民國的榮譽使命。

Miss C:有,因為班上幾乎9成8都是中國人,身為班上唯一的台灣人,很明顯感受到難以融入班級,這對於我而言不論是參與課堂討論,或是課外活動參與都非常困難,心理上也滿孤寂的,很難建立人際交流連結。

2019年1月28日,台北,遊客在國立故宮博物院遊覽。
2019年1月28日,台北,遊客在國立故宮博物院遊覽。

大陆赴台个人游和陆生来台就读都已经暂停很久了,这对台湾普通人/旅游业/教育业从业者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吗?是心理上会觉得更加清净,还是生活轨迹真的有受到较大影响和损失?

T王:這問題讓我想到自己的大學時光。當時中國的國家主席還是胡錦濤、偶爾也有幾名交換生來自中國。他們對很多事都能講出言之有物、經得起推敲的論證。當時政治的禁忌也很少,只有極少數議題如法輪功,能引起他們的反感。我當時雖然還是很厭惡中國對台咄咄逼人的姿態,但如果有人說,中國可以改革自己的沈痾,我甚至覺得那不一定是幻想。

然後習近平來了。他上任後,整個風氣變得抱守了:網路審查更加兇猛、他治下的中國,也開始對世界咄咄逼人。差不多那個時候,代表對中疑慮的太陽花出來了。接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蔡英文當總統、中國一連串懲罰政策什麼的。

講完歷史,來講個人遊吧。台灣稱為自由行就是了。

我個人不住在旅遊熱區、也沒有從事旅遊產業、對旅遊議題沒在關切,所以沒感覺到很強烈的衝擊,頂多是看到觀光巴士的牌子,少了幾個簡體中文的旅遊團、多了幾位不太講中文的人這樣;不過我看新聞報導,那些旅遊業倒的倒、逃的逃、剩下的大都對中國客沒有期待。感覺影響應該不小。

至於普通人嘛……那又要以政治觀點來看了:對中國反感的,確實會認為心理更加清靜、觀光客更多元、還淘汰了只會坑遊客的劣質業者,所以社會變得更好了;但對中國比較有好感的,則強調旅遊業和各種店家受到的損失,其他觀光客如何補不回來、而中國客又如何地不可取代。

而從個人方面,沒有來自中國的交換生與遊客,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對中國人的看法越來越模糊:當你出社會越久,你對那些學校有教、卻沒用到的東西,也都記不太起來了吧?大概就是那種感覺。因為沒有第一手的交流,所以我對中國人的印象,越來越仰靠新聞媒體、或其他人的見聞。但這些東西,大都不會比你面對人聊天還深切。但這也不算是生活的大影響吧。

話說中國的赴台自由行禁令,只停止那些想以個人身份遊台的人。旅遊團遊客依舊不禁止。在這情況下,我本來以為中國把觀光客,當作以經逼政的政治武器,這傾向會變得更明顯。結果不久新冠肺炎大爆發;來自中國制裁的討論與影響,在新冠肺炎面前,都變得無足輕重了。

在蔡英文2020年連任時,還有媒體說,旅遊業可能是台灣的國政未爆彈。結果這個未爆彈,竟然是在中國爆發的新冠肺炎所引爆的。影響甚至比中國限制自由行還大。

對我來說,這實在是有夠諷刺的。

想要問下各位(不限地區),在自己的想像或認知裡,可以將「中國」分為幾層呢?比如說:傳統文化的「文化中國」、國土面積指向的「疆域中國」、「黨國中國」等等。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故事與認知自行發揮,在此期待聽到屬於各位的獨立體驗。

孤舟蓑笠翁:作為中學中一至中七(舊式7年制課程)都有修讀中史、中四至中七修讀中國文學,自小讀唐詩、讀過儒家道家的香港人,對於「中國」的理解,可以說是有多個層面。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共產黨成立 100 週年的儀式前,合唱團的學生站在一起。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共產黨成立 100 週年的儀式前,合唱團的學生站在一起。

首先是大家認知的「政體中國/黨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之下的疆域,即中共的有效管治架構之下的中國。儘管我自認是「黃絲」,甚至有人會覺得我是「深黃」,但從政治架構上不能否認中共管治香港的事實。與此同時,在這一套架構下,台灣很自然不是其中的一部份,原因很簡單,台灣總統沒有從屬於更上層的政治機關。

然而,「政體中國」與後面的各種不同「中國」都是割裂的,越是讀得多,越是覺得前者無法與後者相連。

「黨國中國」還包括了親政體的言論和相關文化,與後面所講的又有不同。

第二種認知是「當代文化中國」,也就是日常接觸的非政治層面的人和事,以及其他文化領域。人和事有好有壞,不詳列,特點是並非由上而下的意識形態傳播,而是生活切實感受到的,所謂「文化就是生活」。

這種「當代文化中國」有時會與「黨國中國」之中的親政體言論有重疊,畢竟現在政治入侵生活的情況多了很多,但其他諸如雲南米線、北京填鴨、淘寶購物,大部份這些生活接觸的事物都可以與「黨國中國」有區別的。

第三種是「文化中國」,或者確切說是說是「古代自由文化中國」。這是從先秦時代儒家、道家一路延續至新儒家的傳統文化,大體上是孔子「個人儒家」(相對於董仲舒等為政權服務的「國家儒家」)及老子莊子,到王守仁的心學,到王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到唐君毅、牟宗三的新儒家。這些都是文化中國之中的自由主義代表,主張從下而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本着仁義而行的個人意志為先。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不愚忠、不盲目,是「個人儒家」的基本要求。

由於有讀過尼采,總是覺得這方面的文化中國與存在主義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核心思想是從自身出發、自下而上改變社會,同時需要、追求十分寬鬆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行動自由。

而這種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學可以很好地結合,因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個人舒發感情,與官樣文章不同,從中感受到作者對自身經歷、環境變遷、時局變化的感興。對,我是婉約派的。

不過,「文化中國」與「當代文化中國」,在我的經驗之中比較少交雜,可能在自己經驗之中難以找到兩者的傳承特點。在我眼中官方的所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做假的,祭孔、禮佛甚麼的都是假的,經過官方包裝用於宣傳官方形象和意識形態的。而民間或者有不少傳統文化的承傳,但最關鍵的言論自由沒有了。如果說硬要說有「文化傳承」,就是傳承了打壓言論與思想的壞的一面,即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黨錮之禍、文字獄、禁書,以及民間從下而上的反抗與規避。

看到吧,上述例子都是從上而下的打壓言論與思想,若放在這地方五千年歷史之中,這些都不是思想史主流,對於讀過中史及文學的人來說,自然認為這是逆流,與文化中國格格不入。

钢闸门:首先是地理上的中国(或者说大中华世界),就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里气候和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多样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的方言、风俗和美食。作为一个热爱户外、热爱旅行的人,自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十分喜爱。

然后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一党执政的体制,在官方的眼里也被解读成为“中国模式”,那种模式,表面确实是让gdp迅速增长(当然离不开土地财政),城市也变得更加光鲜亮丽。政治上中国属于典型的家长式政府,控制欲极强,强到你连看什么动画片他都会对你进行管制,他可以尽力压制一切在他看来不爽的言论,同时他也担心那些企业家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至于我对这样的中国何种看法,就无可奉告了吧。

还有公民上的中国,中国拥有14多亿公民(法律意义上确实是公民),我还是尽可能使用公民而非人民,因为“人民”是某种意识形态下的提法。有一说一,多数中国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但在精神层面至少还需要一场思想启蒙吧。未来是走向真正的公民还是奴民顺民,是走向法治还是人治,是追求金钱权力还是信仰和人性,仍是摆在全体国人头上的问题。我仍然期待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期待走向真正的公民社会,期待每个中国人能够毫不恐惧的表达自己看法。

最后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狭义上的就是儒家思想文化,但不仅仅限于此。实际上在罢黜百家之前,还有道家、墨家等多个学说值得我们去探索。有的对于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仍然有促进。

rsk:我想像中的中國,可以分成「歷史中國」與「疆域中國」。

2019年11月30日,北京下雪後的寒冷一天,一名中國遊客在大風中艱難地爬上八達嶺長城的路段。
2019年11月30日,北京下雪後的寒冷一天,一名中國遊客在大風中艱難地爬上八達嶺長城的路段。

歷史中國:

我所認識的中國,就是書本中的(歷史)中國。因為除了自已郷下,就無去過中國其他地方。對現代中國的認知,基本上從新聞而來,因此睇中國總覺得隔了層霧,難以理解中國人的思維。

想理解某些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書本入手,結果我從中史書開始理解中國。

中史書的中國,特別是外國漢學家所寫的,與POC所講的中國,差距很大。我得出一個結論,中史是很有意思的,但POC的中史觀和民族觀倒是很無趣。說到底,「中國」的涵義很複雜、多重,所以可以有很多詮釋。但POC就衹有「自古以來XXX」和「中華民族」的一言堂,十分無趣。

讀溥儀的《我的半前生》,整本書最令我深刻,就是溥儀說自己是「漢奸」,大家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管「中國人」認不認同他,滿族的最後皇帝說自己是漢奸,聽落去不怪嗎?賣國賊(對他而言,中華民國還真不是他的國)還勉強說得通,漢奸?

最終,溥儀對着「誰」說自己是漢奸?我估大家都想到。

疆域中國:

有接受過中史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疆域中國」的觀念,畢竟近代史就是談鴉片戰爭、割地(香港人的原罪)、喪權辱國etc。但我個人放棄了「疆域中國」,因為這觀念根本無法為自圓其說。有理智的人不需多費腦筋,就以POC九段線的劃法為例,就知「自古以來」這說詞多荒謬,劃到人家門口。還有,明清兩朝有海禁,有海禁如何統治南海?

對着小紛紅、藍絲、忠誠廢物(他們多數相信疆域中國)說這些,我十有八九被罵「不愛國」。我很記得香港的尊貴立法會議員,連中國國旗的五粒星代表甚麼都不知,回答「工、農、兵、商」。我這個「不愛國」都知道...愛國的人中史那麼差,還好意思跟我談「愛國」。

最近讀了王力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和王柯《消失的國民》,他們的書都不是新書,而他們描述的邊疆民族問題,不但無改善反而愈來愈差。

看見這種情怳,我說不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同時對說出這些話的人覺得反感。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最近著迷韓漫-全知讀者視角,實在寫不出像樣的介紹文了,總之拜託大家去webtoon看一下。

  2. 保留原使用字體。
    本人很需要在互動中,藉此體察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與我有不同文化、成長背景及國籍,但思想卻可以很靠近。

  3. 你所講的這個理所當然,不過ROC跟寫錯的「POC」太似, 我有用中華民國,大家都應該估到POC指PRC的寫錯...
    PS:真心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文名改的改得「麻麻地」... 太長拗口,不想跟中華民國同名可以叫中華共和國(不過英文名要另外處理)

  4. 我只有一個建議:如果是明確的錯別字可以修改。是說不只在問答裏的留言,一般情況下的文章留言作者都不可以修改,每次留長留言總難避免一兩隻錯字,回頭看十分丟臉。

  5. 1.。為什麼需要統一字體呢?就保留讀者寫下的繁體或簡體吧。
    2。中國始於1912年。之前的不叫做中國。1949年分裂為兩個中國。不就是這樣嗎?有什麼這樣難以接受的?
    3。介紹米蘭昆德拉吧。

  6. 我猜题图是贵阳的钟书阁

  7.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但是可以割地給他的「社會主義同志」,包括前蘇聯和朝鮮🙃

  8. 再次被端端翻牌子了!!开心!

  9. 我喜欢不统一的、也就是原有的端的做法。就像我走在一家书店,意外的发现这里的港台书籍、英文书、大陆书都会放一起,而不是像其他我去过的一些书店一样将港台区特别区分。
    隐约但坚定地保留和肯定差异,这对于我们如今分裂又希望“统一化”的环境太重要了…

  10. 第二张图片,湖北 奉节镇,没有这个说法吧,奉节不是重庆下面的一个区县吗?

  11. 改正:不小心將PRC寫成P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