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問答廣場

【新欄目】在這個分裂的時候,我們想聽到更多你的聲音

我們期望設立一個新的問答欄目,不由編輯部來主導議題的設置,而是由你們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分享,控制討論的方向。

插畫:Mantha Mok

端傳媒編輯部

刊登於 2021-05-16

#端問答#端會員

端的讀者,你好。

幾個月前,在2020年將要結束時,我們向大家徵集了過去一年的故事與心情。在一段段回覆中,作為端的讀者,你們袒露了生活中的困頓,仍然持有的信念,難以掩蓋的失望,但也有對未來小心翼翼、卻又堅定不移的期待。

這些分享給了我們力量,也讓我們更加好奇,身在世界各地的端的讀者,在想些什麼,都在經歷什麼樣的故事與生活?

在我們用寫作與閲讀互相陪伴的同時,作為端的編輯,我們也會感到不安:端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哪些內容是應該呈現給讀者的,哪些話題又是真正值得被討論的? 而我們已經呈現的內容,究竟對大家來說,是不是有幫助的,有沒有滿足讀者的期待?

於是我們會在評論區尋找讀者的反饋,根據閲讀數據來判斷話題熱度,也會依照最新的讀者訂閲量來確認我們自身的價值。

但更令我們時不時困惑的是,現在的端,還是不是一個能連接各地讀者的平台。自香港反修例運動到台灣大選,自中美貿易戰到疫情開始蔓延,當華語世界甚至是國際政治,都越來越繞不開「中國」時,當「中國」成為一個巨大的陰影,讓人無法迴避但又激起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時,我們目睹著更多的爭吵,和更少的對話。

正如六年前端的發刊詞中所說,我們希望能「在這裏,就華語世界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建立一種新的討論視野和表達方式:它是世界主義的,而不是民族主義的;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內向封閉的;是有公共意識的,而不是自說自話的。我們希望,兩岸四地的聲音可以在這裏,就真正的問題展開真正的思辨,讓對話成為可能」。

而現在,當我們不確定有沒有做到最後這一點時,希望能借助讀者的力量,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來讓持續的對話成為可能。

作為一家讀者均勻分布在中港台及海外的媒體,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來自讀者很多跨地域的好奇與疑問。在日常的報導中,我們嘗試去回應這些疑問,但也逐漸意識到,還有大量更鮮活、切身和珍貴的體驗,是可以由我們的讀者去分享的。在文章的評論區,在圓桌的討論中,在一篇篇讀者來函裏,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分享,雖然也少不了爭執與困惑。

我們期望設立一個新的問答欄目,在這裏,不再由編輯部來主導議題的設置,而是由你們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分享,控制討論的方向。

我們相信每個人講述的力量,直接來自個體的聲音與故事,有時會比報導中呈現的更加有力;我們也相信端的讀者,無論有多大的分歧,也仍然願意聽對方說話,讓每一個願意講述的人都能完整地做出自我表達。

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夠立刻理解對方,但只要你有想了解的,有對各自的世界和生活感到好奇的地方,你可以在此提出問題,也可以向其他提問的讀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經驗。例如,在此前的小範圍調研中,有讀者想知道:

疫情以來、政治壓力越來越大之後的這一年,香港年輕人的想法和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作為中國人,這段時間在網絡上或在海外生活時,聽到批評中國的言論或是面對某種敵視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心情?做出過怎樣的應對?

這一兩年,台灣是不是興起了一股「台灣難波萬」的全民氛圍?身在其中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香港和台灣的朋友們,現在還想更多地了解中國嗎?除了閲讀新聞報導,還會通過什麼方式獲取中國的信息?如果有在看中國的綜藝節目和電影電視劇,會在意裏面傳遞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嗎?

對上述幾個問題,你會不會已經有一些想說的話?是不是還有更多問題想問?

一次發問,一場交談,一封信,一個回答,抑或是自言自語也好。你可以留一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寫一兩百字的感言,也可以是上千字的長文回覆。歡迎在提問表單寫下你的問題,或挑選其中的問題,在回覆表單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之後會不定期將大家的回覆公開,也希望基於這些回應,不同地區讀者的交流能夠持續下去。

畢竟,如果一場場對話成為可能,也許接下來我們真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彼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