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嗑真人CP的人,都希望在工业糖精里寻找真心

没有所谓“主流”的嗑法,是多元的。
《陈情令》中的肖战与王一博。
文化现象 文学 电影 风物

上篇《从耽美到男男CP,女性书写和消费的高山低谷》请见此连结

关于嗑CP的一切

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嗑真人CP?

盛夏:剧CP的性格、故事线索、人生,都是围绕角色展开的。因此源文本的内容含量有限,剧播完了基本就没了,没有真人CP给人创作、想像的空间大。明星本人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故事,不断有新文本涌进来,比如他今天发了微博,明天一起上了综艺,上了热搜,给人的不确定性更强,惊喜更多。我理解这么多粉丝喜欢真人CP,就像在追连载、追电视剧一样。

端:近年选秀CP为什么盛行?

五苏拉:选手在训练的环境中,手机没收了,没什么可玩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会加强。(规则)需要选、组队,或者很多重新组合,嗑的空间大。

盛夏:在节目里,除了唱跳,还有其他生活镜头、选手的交往互动等,能够体现比较立体、有个性的人物。选手肯定会有更愿意一起玩的人,互动多了就很容易使观众嗑到CP,节目也会有意创作剧本炒CP。我有业内朋友做这类节目策划时会营销CP,挖掘哪些选手之间可以有剧本。他们都知道男选手多的节目炒CP比较容易出圈。有可能两人确实关系好,也有可能就是剧本创作出来的,但共同的功能都是吸引CP粉。

端:当粉丝在嗑真人CP时,嗑的是不是人工糖?

自闭阿凉:每个人嗑CP的萌点不一样,上不上头跟是不是人工糖没关系,跟你与这对CP建立的情感连接强度有关系。有的人真的陷进去,一个剪接不太好的视频或者不太可信的物料也会觉得是真的,就像感情一样。有的人嗑CP确实会有PTSD,体现在她开始嗑下一对CP时会更加审慎,进入门槛更高。

盛夏:每一个嗑真人CP的人,都希望在工业糖精里寻找真心。在我看来CP真假的决定权不在资本,甚至不在正主,而是在粉丝自己。如何解读互动、解读浪漫关系,这个解释权掌握在粉丝手中。只要它被相信是真的,那就是真的。嗑CP的乐趣就在于从日常的互动里解读隐晦的真情。

端:CP粉认知中的“是真的”,是不是把知己情和爱情对立?

盛夏:粉丝嗑的“真”不见得不是爱情,但通常是更看重精神层面的默契,即所谓的soulmate。耽改剧营造出来的环境和观众口味也是这样的。东亚的文化环境比较共通,或多或少受过中国传统的含蓄、留白审美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对亲密关系的想像上。为什么耽改剧首先输出到韩国、日本、台湾,就是有这种文化相似性在。

自闭阿凉:没有所谓“主流”的嗑法,是多元的。喜欢没有具体关系的纯粹暧昧、爱慕的有,喜欢真的爱情、爱得热烈的有,喜欢爱得隐晦的也有。喜欢养成系偶像CP的粉丝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视角,可能会有妈粉心理,两个儿子在一起了,有点超越道德禁忌的快乐。

端:嗑女女CP和嗑男男CP,心态上有区别吗?

盛夏:因人而异。通常意义来说,无论嗑男男CP,还是女女CP,女性消费者关注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寄托,美好的感情可能在现实两性关系里很难实现。嗑两个男的会建立一定的距离感,方便想像一种理想的浪漫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爱上,互相理解、互相扶持、进行精神交流。

嗑女女CP的女粉丝通常嗑的是男子力,没把女爱豆当作传统男性视角里的女性来看,而是在女性身上寻找强大、可依靠的特质之类。去年选秀,刘雨昕、喻言、曾可妮、刘令姿等很帅的几个女孩比较火。这是一种新的女性视角:粉丝可能会把对结婚对象的一些理想化的幻想寄托在女爱豆身上。女粉丝追女偶像,一般都是叫老公,说你很A、很帅。粉丝追女爱豆也不是为了想像与她的同性关系,这是女性消费者的一个特征——她们消费男性、女性,消费性别相关的文化产品时,通常更多的是追求理想化的情感寄托对象。

女粉丝追女偶像,一般都是叫老公,说你很A、很帅。粉丝追女爱豆也不是为了想像与她的同性关系,这是女性消费者的一个特征——她们消费男性、女性,消费性别相关的文化产品时,通常更多的是追求理想化的情感寄托对象。

端:CP粉的热情是不是被资本剥削了?

自闭阿凉:耽美给了女性一个满足自身欲望和释放现实焦虑的空间,相比言情,她们在耽美里获得的快感要多得多,所以她们的能量也多得多。(剧方等)发出物料,延续剧的热度,肯定是在利用剧粉和CP粉,想把她们的情感转化成消费力。之后她们买周边,看演唱会,都是整个幻想世界衍生的一部分,粉丝在衍生品里依然能够获得快乐。

他们是不是被利用得心甘情愿呢?比如最近很多人在《山河令》完结后有失落感,只能从后续演唱会、两个人的后续商业代言和综艺节目合体来延续快感,包括优酷收三块钱才能点播的花絮。我觉得(花絮收钱)很过分,但是我那些追《山河令》上头的朋友都觉得,虽然给钱,但是我快乐。三元有三元的快乐,挖颗糖吃。

盛夏:有的CP粉晒单,可能是为了去给金主爸爸们展现CP粉的影响力,期待影响资本的一些决策,比如将来CP能够再合体。以前很多双人商务也会开单人链接,为了防止唯粉消费力的流失,大家各取所需,battle一下谁家购买力更强。

五苏拉:资本更多的考虑是利益,CP粉可能消费能力还行,但人不是取之不尽的金库,每个人的消费总量是有限的。原来CP粉端水,给这位花一块、那位花一块,那提纯成其中一位的唯粉之后,就有能力给这一位花两块,所以资本各方会争夺粉丝。两方最后如果商量不好合作方式,或者不能实现持续捆绑(一般都实现不了),还是会想办法提纯(指从幻想两个人的关系到只喜欢一个人),这几年的提纯每次都腥风血雨。

《山河令》中的张哲瀚、龚俊。
《山河令》中的张哲瀚、龚俊。

端:CP粉的情感能否获得正主即时性的回应?

盛夏:我觉得即时性的话,CP粉对两位正主关系、互动的一些解读,会变成一种被塑造的事实,变成粉丝解读的特征——二人关系很好。粉丝端生产出来的信息成为一个性格标签又被加诸于正主身上。说偶像的形象是粉丝和偶像共同创造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较明显的是张哲瀚之前寸头拍《维和防暴队》,形象很硬汉,但突然《山河令》火了,粉丝开始叫他老婆,喜欢他的长发造型,他后来拍一些广告就开始戴假发,使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比较柔和。其实这就是把粉丝这端解读出来的个性、人物形象,重新吸收来塑造自己的人设。这些策略上的调整,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偏好。这是一种正主和粉丝各取所需的双向互动。

端:怎么看待CP粉所谓的“圈地自萌”规则?

盛夏:我觉得是看唯粉和CP粉的权力对峙,谁势力更大。一般出警(指在小众文化圈里出头批评和指责其他人)的都是唯粉,说CP粉不能带正主大名。但如果CP粉势力很大,那么圈地自萌的规则作用就没那么大。就像最近《创造营2021》里龚俊亲自cue了张哲瀚,相关话题冲上了热搜第三。当时广场唯粉根本控不住,大家都在带大名。其实可以看出来,这是唯粉、CP粉和正主之间权力的博弈。正主如果还在捆绑、要双人营销,圈地自萌的规则限制就没那么严格。

粉丝情感劳动背后的逻辑

端:亲妈粉、数据粉等身份怎么构建出来的?

五苏拉:粉丝需要和爱豆建立关系。如果爱豆跟自己有点像、自己对他有怜爱、而不是想要跟他谈恋爱,粉丝属性就会偏向亲妈粉,这是她们的自己解释。亲妈粉的增多也跟现在的环境有关,(平台)希望你给爱豆做很多事情,不然他可能没有工作,不能出道,有这个紧迫性,所以很多人会产生怜爱心理。

为什么女粉丝需要去构建亲妈粉的身份呢?我的被访者告诉我她思考的结论是,因为男性除了在他爸或者金主爸爸面前,甚至在他妈、在好多人和事情面前,都是被当成爹一样捧着的。他不觉得需要奉献才能够获得合理的粉丝身份。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整体来说粉圈对男粉的待遇都要好一些。而许多男粉丝出钱也出得少一些,数据上的奉献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会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偶像的名誉等等,会为了偶像而在网上战斗。你不能挑战他喜欢的东西或人。

很多粉丝公认的一点是,爱豆还处于靠粉丝的阶段,等于把情感变成了一个公共物品,粉丝因为这个对你额外付出,你就不能得罪粉丝。我们最后把你拱上去,你变成专业的歌手、演员,能靠专业吃饭,以后通过专业来反哺我们,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但是爱豆现在处于成长阶段,又啥都想要,想得也太美了吧。

盛夏:CP大粉发小作文、管理粉丝情绪是一种情感劳动,出于追星的目的。但也有些大粉脱粉,也是因为管理粉群带来烦恼。看对偶像的爱和管理粉圈带来的消耗这两端怎么平衡。如果被消耗拖垮了,有人就出坑了,或者做快乐的隐形人,不混圈。

五苏拉:数据粉具体的研究我正在做,我感觉是受众的扩大和年龄下沉,有一些还处于学龄的人,日常生活、学习不能满足成就感;但是做数据——经过比如大粉介绍、粉群内教学、劳动简化之后,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但她的奉献最后变成了粉丝经济、流量中的一部分,不属于粉丝所有。做数据的粉丝群体,有时候会还原一个大家一起战斗的宏大叙事,添加幻想的成份:比如我是女兵,我们是几排,我们战斗多么热烈,还有人汇报战况,屏蔽出了一个可幻想的境况,甚至跟其他群的描述不太一样。

就我自己做数据的体验,我觉得虽然大家都说是带着爱去做数据,可是做数据的这种简单重复劳动其实非常令人疲惫,粉丝会通过群聊、或者连麦做数据的方式补充情感。虽然粉丝有很充沛的情感驱动来做数据,但情感并不是不会消泯,而是也在被消耗,需要被补充的。

对于一些粉丝来说,做数据能表现自己做的贡献,让自己获得一个有付出的证明和身份,能够名正言顺在粉圈活动,通过做数据的证据换取一些其他礼物。这种劳动,也是平台的流量经济中创造出来的新型的受众商品。粉丝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付出金钱还是劳动、时间和感情,付出越多更难抽身,一旦塌房子会更痛苦。

很多粉丝公认的一点是,爱豆还处于靠粉丝的阶段,等于把情感变成了一个公共物品,粉丝因为这个对你额外付出,你就不能得罪粉丝。我们最后把你拱上去,你变成专业的歌手、演员,能靠专业吃饭,以后通过专业来反哺我们,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但是爱豆现在处于成长阶段,又啥都想要,想得也太美了吧。塌房塌得特别厉害的也不只因为谈恋爱,而是谈恋爱过程中爆出来的那些料,让人发现其(真实)形象跟公开营业的人设有很大区别。人设坍塌是更严重的事情,可能仅次于法制咖的塌房程度。

《陈情令》中的肖战与王一博。
《陈情令》中的肖战与王一博。

端:去年“假靳东”事件里中年女性通过网络和假靳东维系的亲密关系,和都市年轻人嗑CP或者追偶像,投入的情感需求是否有相似成分?

盛夏:我觉得有,很多新闻报导从比较精英主义的视角去看假靳东事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眼光,会觉得乡村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才会被假靳东骗。但其实即使是城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会有类似的追星、嗑CP等等实践,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被压榨的情感劳动。都是为了找一个情感寄托,这就会被资本所利用,无论都市还是乡村,人人都会面对这样的陷阱。

端:怎么理解泥塑?(泥塑即逆苏,逆向玛丽苏的意思,代表粉丝欣赏与偶像身上与生理性别不相符的性别特征。)

自闭阿凉:泥塑蛮有趣的,叫女朋友、叫老婆、叫妹妹,对我来说是挺先锋、进步的事,是对二元性别体系的一种玩弄,是很深刻的嘲讽和反抗。

饭圈禁止女化现在很多,超话规则里面会有这么一条。这肯定是厌女的。而且还挺微妙的,一旦出现像“227”这样的事情,在唯粉社群里肯定不准提泥塑了。

盛夏:泥塑粉在唯粉当中的位置比较特别,因为想像的尺度、言论都会更大胆,会不愿意受饭圈规则约束,自成一派吧。他们更叛逆、特立独行,不愿意和一般唯粉一样被规训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粉丝,有自己的小圈子。

五苏拉:我2018年入坑《偶像练习生》的时候就碰到泥塑粉了。一些泥塑粉就是不想按照被安排的方式嗑CP,粉丝在泥塑正主后给他组另外的CP,相对于资本对偶像营业的安排和对粉丝的要求,粉丝有意进行泥塑的这种行为也带有反抗性。

(粉丝反对偶像被泥塑、女化)属于堵柜门的一部分,在大陆后期要接硬汉形象的剧或者其他BG剧,不能让柜门敞开。特别如果他现实当中真的是雌雄同体(的气质),和性少数的身份有一定关联,不是在人们想像出来的同人中才有这种特质和现实,那他就会更忌讳泥塑,更怕被女化。

从耽美到耽改,什么变了

端:耽改剧是不是男明星的财富密码?

五苏拉:耽美(改编)在流行文本中属于比较容易引起注意的。首先,你很好奇,它能怎么改出来呢?就会去看一眼,哇,这都能播。还有,它的角色不像BG剧很容易油腻,男性角色情感、性别气质比较复杂,可能有些暧昧的成份,但又要在多义解读当中把话说圆满了,就需要你琢磨演技。今年很明显,《山河令》有些人嗑张哲瀚,喜欢的是跟小寡妇一样我见犹怜的气质。这种角色和剧情让他能够在一个角色中展现不同的气质。对粉丝来说是很蛊的。会吸引很多的“演技”粉。

自闭阿凉:“下海”拍耽改剧也是扩大粉丝量的一个途径。最开始下海指的是90年代公务员抛弃铁饭碗经商,抛弃稳定、主流的生活方式,做一种有风险、但是可能蕴藏着巨大机遇的选择。那耽美就是嘛,你不正经做演员,拍那些比较正统的红剧、异性恋言情剧,反而拍男男浪漫爱,万一你拍得不好,或者拍得太裸露了会被封,就像《上瘾》;一旦拍得好,经商成功了,就可以冲击一线顶流。

《上瘾》剧照。
《上瘾》剧照。

耽改剧兴起的背景在于,资本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能带来很大转化率的影视剧类型。IP狂潮那几年,放的都是《甄嬛传》那类宫斗剧,之前是抗战剧、谍战剧、民国剧。观众已经审美疲劳,这些类型一个爆火,后面都反响平平。

另外,资本会发现耽美文化的受众有超强的活跃度和消费能力,远远高于言情剧观众的活跃度。2019年我一直在观察《陈情令》和《亲爱的 热爱的》两个剧的超话,粉丝量和签到互动量、活跃度、发贴数(的对比)。《陈情令》的发贴数大概3倍于它的粉丝量。但是《亲爱的 热爱的》粉丝量大于贴子数,一个粉丝甚至发不到0.5个贴子,没有《陈情令》粉丝活跃度那么高。为什么《亲爱的 热爱的》也红呢?喜欢看异性恋言情的相对比喜欢耽改的基数更大。但是耽改剧能创造出像肖战这样粉丝从几百万带到千万级别的流量,(原因之一)就在于耽美文化受众的活跃度: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创造新的产出,自来水,不断扩张圈子。同人圈本身就是一个二次产出的亚文化群体,会对原作进行挪用、二次改编创造,做产出的能量肯定很大。

喜欢看异性恋言情的相对比喜欢耽改的基数更大。但是耽改剧能创造出像肖战这样粉丝从几百万带到千万级别的流量,(原因之一)就在于耽美文化受众的活跃度: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创造新的产出,自来水,不断扩张圈子。

《陈情令》播出期间,我观察到CP粉的能量跟唯粉势均力敌、甚至大于唯粉。CP粉不断营销剧的画面、拍摄花絮、现场直播扫楼,创造热度。《陈情令》热度起来后,CP粉、剧粉会跟唯粉掐架,说你天天控评,(别人)怎么能看到真实的评论?唯粉、CP粉、剧粉,都进行协商。后来唯粉做出妥协,减少控评,让剧粉发表对剧的看法,而不只是靠唯粉复制关键词带Tag造热度。今年我看《山河令》官博下就没有太多控评。粉圈的学习能力还是蛮强的。

端:从耽美到耽改,耽改剧改的是什么?

五苏拉:博账号@爱吐槽的栗小姐(也是著名的娱评和八卦微信公众号的另一帐号),分析说《山河令》的耽改编剧“小初(nada)是个平平无奇的过审小天才”。一方面是减弱主角恶的成分,把周子舒定为反地方政权,而不是反皇权;将温客行这种天真疯美人的“随意”杀人行为,逐步揭示出是一个布局。另外,《山河令》把两个人在路上就勾搭起来的关系变成了师兄弟重逢。两人感情多了一层像家人一样的掩护,他给他梳头、同生共死,这些情节就会有多义性,让不熟悉耽美的人隐隐约约觉得也合理。

结局赞扬农业文明,团结了期望以农为本的游牧民族,同时把中原的农业文明的影响力往上提了一级。这部剧也很强调传承。温客行给周子舒带了很多徒弟。虽然他们没有生物性上的传承,但是其武学和精神能够得到传承。在剧里,亲密关系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插曲,而不是主要的(主题),和小情小爱不太一样。

栗小姐的分析指出,小初的改动既尊重了核心价值观,又没有把但耽美中的男男情感摆在枱面上。不过,改动之后的文本也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作中亚文化的成分。

端:“耽改101”现象是否意味着耽改剧的巅峰即将到来?

自闭阿凉:《山河令》粉丝中有部分就是之前《陈情令》的观众,耽改文化的受众看剧就没那么强的新鲜感了。嗑CP跟看耽改剧都这样,嗑完《山河令》的粉丝,到《皓衣行》再播,热量其实会有减损。今年竞争激烈,谁先上谁有先发优势,这一波粉丝先圈住了,之后他们想再跳到别家,也已经消耗了太多情感和精力;再去嗑CP、再创造产出就没那么容易了,会审美疲劳。

另外227事件的影响,枪打出头鸟。浪浪钉CP粉,包括两个主演,都会比较审慎。龚俊当时出了一波推广,龚俊超话也发买代言产品要量力而行,粉丝要理智。这都是227的后续影响,明星对粉丝群体要积极引导,一旦粉丝舞得太猛就很难控制。

五苏拉:(耽改剧红利)还是能吃段时间吧,说耽改剧未来变化趋向,要看看今年这些耽改最后改成啥样、反响怎么样。但是其他各种类型都在开发、在变化,比如最近的《司藤》。我也很好奇真正的大女主剧、还有一些描写中年女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剧会不会有起色。

《山河令》中的张哲瀚、龚俊。
《山河令》中的张哲瀚、龚俊。

端:明星拍耽改剧后会走怎样的路径?

自闭阿凉:当他通过耽改剧收获巨大流量的时候,肯定要转型和提纯。转型就要去拍一些红剧、异性恋言情剧,上主流的节目,比如黄景瑜去演霸总言情剧和主旋律电影;还有形象上的转变,黄景瑜寸头和短发,都是很明显的转型。

2019年耽改剧带来的流量是毋庸置疑的,粉丝量的增长、参与综艺节目的活跃度、播放量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明星和工作室肯定要考虑进一步的发展策略:是要再拍耽改剧,继续炒CP,还是做一些别的事情?最开始拍耽改剧就是一招险棋,委曲求全的选择。耽改剧被看成是上不得枱面的、非主流的类型剧。获得流量之后,肯定急于抛弃耽改明星流量的标签。这不是演员想拓宽戏路的选择,而是他在一个异性恋中心社会、想今后获得发展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在这个社会,男男同性爱情不可能成为主流剧。但凡能接到别的大IP,会拍耽改剧吗?耽改剧现在不都变成新明星、新偶像或者长久以来没能爆红的偶像想获得流量的选择,一旦成功,绝对会弃之如敝履的东西吗?

真正对耽美书粉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对他们的趣缘空间造成压迫、阉割、切除行为的,一个是国家权力,一个是商业资本。

端:耽美粉丝在耽改剧改编的过程中有话语权吗?

自闭阿凉:真正对耽美书粉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对他们的趣缘空间造成压迫、阉割、切除行为的,一个是国家权力,一个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挪用、改编粉丝喜欢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再剥削或利用这群人的消费能力。肯定有一部分人拒绝资本进入。也有相当一部分书粉期待影视化,因为相比于文字想像,影视化的感官刺激更多。

粉丝研究里,最开始詹金斯就强调粉丝对主流权力的抵抗性,粉丝制定自己的规则,或者跟主流权力进行协商,这个观点在之后的粉丝研究里或多或少会出现。我们说粉丝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就代表它所处的生存空间、它所在的权力位置是低于主流权力和主流文化的。

书粉的抵抗有没有用?比如《陈情令》当时传出温情加戏、剧要改成BG,书粉抗拒得超级激烈,在《陈情令》剧的官方微博下面洗了30万条评论,禁止改成BG。最后剧方做出了妥协,还是有用的。

我对《陈情令》剧粉做过线上民族志观察,《陈情令》剧粉最明显的一点和《镇魂》一样,有自我保护策略,和审查制度捉迷藏,我用的词是play——做游戏。有个很经典的表情包“这是社会主义兄弟情,不是爱情”,剧播时很多粉丝都在发,因为怕被广电盯上、下架删除,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异性恋中心审查制度的自保策略,算是做出了抵抗,至少把他们喜欢的东西留下来,他们的快乐还能持续。

(学者皆为化名,部分注释参考《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好多暗语😅

  2. 很喜欢类似的文章,我是肖战王一博的cp粉,在227之前其实都是佛系追星,后面才开始对粉圈有所了解。我感觉目前我的状态其实是自己生活还不够丰富,有时候追星也是对生活“空虚”的弥补,现在大学也快毕业了,对于未来的迷茫让我没有心情再分出更多精力追星,虽然偶尔还是会看看,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成长吧,不过嗑cp收获的快乐和群体认同感真的不错

  3. 支持中共整風,將這些劇集統統砍掉,這些帶女氣的偶象統統關進集中營進行勞改

  4. 可惜的是,未來不再有浪浪釘了。

  5. @同銷萬古愁 謝謝解釋。其實《山河令》原作中所謂的「亞文化」,應該也不過是在同性情感的表達上更露骨一點而已。影視化之後要針對一般觀眾,自然要改編得更含蓄一些。
    同意其他幾位友鄰的看法,這幾位評論者看起來對這個領域的了解,還有更進一步深入的空間。

  6. 贊同前面說某段評論很heteronormative的那位的觀點;幾位學者裏最對飯圈複雜性和heterogeneity有理解和意識的,我覺得是自閉阿涼,其他幾位的很多説法都讓我忍不住皺眉…真的考慮一下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問題吧。
    我自己常有的體驗是:每次興致勃勃地看一個研究飯圈/偶像文化/BL文化的學術文章,發現這研究居然和我毫無關聯,被研究的主體總是順性別異性戀女性,就想問難道我們queer不追星嗎。

  7. 好多專有名詞啊。

  8. @doublethink1984 是原作中,亞文化的成分

  9. 比较好奇《山河令》原作《天涯客》的中亚文化背景体现在哪里,是体现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上吗?

  10. 女粉丝追女偶像,一般都是叫老公,说你很A、很帅。粉丝追女爱豆也不是为了想像与她的同性关系,这是女性消费者的一个特征——她们消费男性、女性,消费性别相关的文化产品时,通常更多的是追求理想化的情感寄托对象。
    ——好heteronormative的评论。女同性恋是不存在的吗?

  11. @ZEGL 我知道中國人會不經大腦地習慣講「中國台灣」啊,所以我批評的對象不是受訪者,而是「端傳媒」編輯。作為一個受眾主要橫跨中港台的媒體,這種地方本來就應該特別注意、也要有特別處理(修改或加註都可以),direct quotation 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也感謝小編即時修正。

  12. 真的中國網友習慣在現實中也講台灣為中國台灣?
    其實我對耽美或二創裡,作者把中國統一概念融合在作品內,有著一點不舒服。
    在原創版曾有篇討論某大作(提示神獸),番外角色在討論如何武統台灣,算本人雷區,只能慶幸網友排雷,不然追個大長篇看到本番外,真的有吃屎的噁心感。
    耽美區塊裡的政治觀點其實不少喔,不然也不會有當初小粉紅起源謬傳。

  13. 哇哦,发现研究我们的文章了。被这么观察感觉真微妙。大家对泥塑的态度跟女不女权关系可能没那么大,跟ooc关系比较大。同一作者的陈情令里的魏无羡(肖战饰)被泥塑大家肯定难受,因为他人物形象不是那样的。天官赐福里的谢怜要是被泥塑了,问题就没那么大,我们天天喊他怜公主,性转图可以在超话里满天飞。

  14. 小编,不是“龚俊一”,是“龚俊”。虽然他的确是1啦。

    1. 謝謝你,已修正!

  15. @Tocqueville 可能不是编辑的问题。因为文中受访者大多数是大陆人,从小习惯了讲台湾一定要讲中国台湾,不然算巨大的政治错误。再加上这篇报道是采访的形式,我猜大都是direct quotation,作者们不倾向于做修改,编辑们也没想到关于耽美的采访报道里会出现跟台湾有关的政治性观点,没有特别做审查,所以出现了这种表述。(没有替端开脱的意思)

  16. 「為什麼耽改劇首先輸出到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就是有這種文化相似性在。」
    「中國台灣」?端傳媒,你認真?我看到這句話簡直氣到想退費。

    1. 啊啊啊,實在很抱歉,已經馬上訂正,謝謝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