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建國不是Chinatown,他們在海外覓地重建「新香港」

他想像著日后,每个香港人的“特设城市”能互相联系,跟香港也保持联系。“记住,我们现在不是goodbye and we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有天,如果香港和内地变好,我们还是会回来。”
60岁的高广垣去年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去新国家,香港人建新香港,希望香港人能真真正正做一次自己命运的庄家。
反修例运动一年 国家安全法 大陆 香港 中港关系

60岁的高广垣正待关口重开后去一趟爱尔兰。不是为旅游,这一趟,他要去和爱尔兰官员洽商土地——他和团队野心勃勃,希望在爱尔兰的某一片荒地上,白手起家,建立新香港。

“我不想大家在香港焗赌(逼迫人去下注赌博),舖舖都要落注。”高广垣形容,香港人此刻犹如困在一个赌场,不情愿的下注,抗争。不想再赌的人,拂袖而去,带著家人移民海外,高广垣自己也有不少朋友计划移民,“纷纷讨论是不是应该移民了才生小朋友”。为了让大家多个方法离开赌台,高去年跟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提了一个大胆建议:去新国家,香港人建新香港。

有人觉得他痴人说梦,他也承认这个计划十分艰巨,但大半年来,一步一脚印,如今已组成约60人团队,成员来头不小,有医生、律师、教授、建筑师和财务规划师,一半人硕士毕业。高广垣作为牵头人,从事房地产逾25年,2002年跟世界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立中国第一家按揭贷款公司,替中国银监会起草《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指引》,现时主力房地产基金和发展管理。

团队阵容鼎盛,除了爱尔兰,他们还跟两个欧美国家洽谈中,但不便透露具体地点。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新香港”的念头就一直未止息,根据当时文献,至少有四批人提出以不同方法去做,但最终无疾而终,高广垣再一次尝试,又有什么不同?

新香港是“特设城市”

“我们不是要建唐人街。”甫开口,高广垣已先旨声明,“新香港”大计并非走难,而是要建一个货真价实的城市,随时是全球首个“国际特设城市”(International Charter City)。

原来,这个概念跟香港很有渊源:2007年,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Romer正是受了香港上世纪的腾飞故事启发,才首次提出这念头。

这概念原本针对城乡迁徒。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Romer预测,本世纪全球将有不少城市饱和,无法容纳数以千万新增人口,于是他建议另觅土地作“特设城市”,以取代传统城市扩张。按他的构思,“特设城市”需要“担保人”(有意建城者)和“东道主”(地方主权国),前者提供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机会,后者提供土地,两者互惠互利;其中关键就在于,这个城市需要建立“城市约章”。Romer深信,只要有健全制度,荒烟蔓草都能变出摩登都市,一如上世纪的香港,而且“特设城市”是超越国籍限制。

但现实总有落差,Romer这个概念面世超过十年,至今却未见一成功先例,其中两个计划,即使他都亲身参与,最终还是胎死腹中。先是2008年,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因为政变,计划被无限期搁置;后有2011年,中美洲的洪都拉斯都有意在南岸建“特设城市”,但很快Romer便发现,计划细节暧昧不明,恐变权贵的私人乐园,最后这位经济学者,更于2012年愤而离开。

兜兜转转,“特设城市”仍是空中楼阁,何以高广垣仍然觉得建“新香港”可为?其一,失败往往跟“东道主”政体不成熟有关,所以高广垣团队一开始都考虑过印尼,但最终也放弃了;相反,“新香港”如今的三个潜在“东道主”,全部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拥有民主政府,尊重合约精神,成事机会较高。

爱尔兰都柏林。
爱尔兰都柏林。

与爱尔兰互惠互利

其二,香港人这批“担保人”与欧美“东道主”能够双赢。以爱尔兰为例,该国推出了国家规划大纲(National Planning Framework),计划全国人口从现在的490万人,增至2040年的590万人,足足要多100万人,高广垣认为香港人很具吸引力,“除了靠本地人口增长,他们也想增加一些有质素的人,对吧?”

他指,香港人其实很抢手。自英国脱欧后,很多金融机构都要另觅地方落户,例如巴克莱银行就迁到爱尔兰的都柏林。爱尔兰政府也野心勃勃,该国央行去年便批准了超过100家金融机构成立,或扩大在该国运作,意欲成为欧洲金融中心,“香港很多金融人,在香港也没人要,不如过去爱尔兰吧!”香港人才能够填补爱尔兰需求,而且高广垣补充,两地资产管理资格能互相认证。

在他看来,在爱尔兰吃香的,还会有香港厂家。“经过这次疫情后,很多国家都有意重建关键工业,并非单单着眼‘工业4.0’这种高科技产业,而是基本必需品,例如口罩。”改革开放初期,港商曾经在国内呼风唤雨,但随著中国厂商崛起、珠三角产业升级,港商生意一落千丈;在“新香港”重振工业就不是梦了,在高广垣的构想当中,城市设计会有工业园区,而且“在爱尔兰设厂,更能直接打入欧盟市场,不用担心关税问题”。

有麝自然香,去年10月高广垣团队,首次接触爱尔兰高官,他形容对方都很“receptive(乐于接受)”。他透露,团队正在跟该国磋商,希望扩阔移民光谱,避免变成单纯的投资移民;除香港精英阶层外,他们都希望照顾到不同人士,如退休人士、学生及蓝领白领等,“只要认同城市约章均符合资格”。

但究竟移民的审批权是在城市,还是国家手中?高广垣说,如今整个计划仍在探讨阶段,这些细节还在商讨上,约章细节也没定案,但强调民主、自由、国际化、智慧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先进价值必然列席。

港人建港 屡败屡战

“自己香港自己建”并非新鲜事。八十年代,“海外建港”计划已经屡见不鲜。

记者从2015年英国解密档案中,发现原来早在1983年,中英就香港前途争持不下之际,雷丁大学讲师Christie Davies已断言香港“没有将来”,为了确保港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被干预,遂建议550万香港市民,搬到北爱尔兰“再出发”。从文件中看,英国外交部对此看似天荒夜谭的建议并不抗拒,更称看到计划的优点(we see real advantages in taking the proposal seriously)。

八九六四后,英国当地智库再提议香港人到苏格兰。当年,深受撒切尔政府器重的右翼智库Adam Smith Institute,研究员Douglas Mason就倡议在苏格兰西岸,如阿德纳默亨角半岛(Ardnamurchan)或路易士岛(Isle of Lewis)建港,皆因他认为英国政府,再没办法挽救港人信心。话说回来,路易士岛间接都是港人“买起”:事缘该岛于1844年易主,买家正是怡和洋行创办人James Matheson,部分资金相信,就是贩卖鸦片的利润。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日落景色。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日落景色。

另一边厢,香港民间同样很早已经酝酿“建立新香港”,可追溯至八十年代。话说中英谈判前,英国修订《国籍法》,导致港人丧失居英权。一向被视为亲英派、行政立法双料议员罗德丞,于1985年毅然辞职,跟“新界王”张人龙之子张振声设立“太平门公司”,欲买岛协助港人移民,据闻选址是太平洋小岛

目睹天安门事件后,港人更逼切寻找逃生门。一个名为“路”的专业人士团体应运而生,部分成员提出以50亿澳元购买,或租借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北的岛屿99年,该处气候跟香港较相似。“路”的成员,包括黎智英、郑经翰、梁智鸿、梁伯韬和袁天凡。

从欧洲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太平洋,“新香港”念头覆盖全球,却在回归前一一消亡,高广垣担心他朝君体也相同吗?

“听闻,当年罗德丞都很专业,不过最后中英谈好‘50年不变’,而且推出《基本法》,令大家在迷茫中,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所以开始妥协。”高广垣形容,港人都是从那刻起,变得“old money”,风险承受能力急降,他自己都是过来人,自此打消移民新加坡的念头;加上踏入九十年代,香港经济更上一层楼,令走的不再走,走了的也回来,赶上“鱼翅捞饭”的黄金岁月。

但到了今年,《国安法》让许多人感觉,香港前途的底牌已经揭开。“现在答案清晰:如果你继续留港,无论喜欢与否,说那是‘一国两制’也好,‘一国一制’也罢,最后都是走国内那套。”他认为,今次“新香港”的成功率会较高,说穿了,就是香港人再没期盼。

《华侨日报》于1989年的报导。
《华侨日报》于1989年的报导。
《华侨日报》于1989年的报导。
《华侨日报》于1989年的报导。
1983年,雷丁大学讲师Christie Davies的建议,被北爱尔兰著名报章The News Letter报导,引起英国外交部注意。
1983年,雷丁大学讲师Christie Davies的建议,被北爱尔兰著名报章The News Letter报导,引起英国外交部注意。

中国未必阻挠

开拓新天地需要胆识,高广垣一生就是不断开拓新领域。中学受教于前行政长官特别顾问叶国华,在他口中的“暴大”(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首份工作就是到野村控股卖债券,后来跑去NEC卖电脑,到八十年代末再转战海运大厦,当年还未有会展,他便去租停车场策展。回归前,香港楼市畅旺,带动室内设计风潮,这次高广垣连出版都涉猎了,跟朋友合伙办《雅舍》杂志,到93年才投身内地房地产行业,代理北京第一个外销楼盘。

这位不折不扣的商人,其实就是顺势而行。千禧年后,大陆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高广垣再次勇闯处女地,成立中国首间按揭公司“惠泽中国”,合作伙伴包括世界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引入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机制。“适逢刘明康刚上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又肯接受我的建议,我们就跟法规部一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指引》。”

如今高举建港旗帜,高广垣曾几何时都跟香港建制接触过。即使回到香港,他都曾经在董建华时代,被邀请加入个人资料私隐委员会。他说,当年政府很著重细节,可以就警察能否在兰桂坊安装闭路电视,而争拗一整个会议;“现在,我猜他们都不会介意了”。

香港变得陌生。“以前港府会听两批人说话,有钱人和专业人士;如今,他们不听有钱人的话,也把专业人士拨埋一边。”高广垣指,近年政府快速变质,沦为“政治行先”。

他是否担心“新香港”的项目也会受到香港政府或中方的干涉?高广垣说,他无法揣测北京的心意,担心也徒劳,不过从加速换血的角度,中方喜见“新香港”也说不准。“我自己就觉得几多人走都冇问题啦,甚至带钱走都冇问题,14亿人,大堆有钱人排队下来。你走几多香港人,他们马上填回来,所以我认为中国没什么承受不到。”

敏感时间,“新香港计划”构思大胆,连内地官媒都注意到此大计。在一篇名为《港独分子路子野,海外‘建国’谋大业!》的“香港中国通讯社”文章中,就形容此计划为“海外建国论”,是“乱港分子”的阴谋。然而,高广垣强调,“新香港”并非在海外建国,也不反华。

香港货柜码头及维港。
香港货柜码头及维港。

We Will Be Back

尽管高广垣满腹大计,“新香港”目前是连土地也未有,最后会不会只是好梦一场?高广垣表示,一切确实不容易,从磋商到规划,规划到行政,所有东西皆没先例可援,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不喜欢用摸著石头过河形容现况,我会说见步行步,因为摸著石头过河,一旦河太深,你还硬要摸石头就一定浸死。”

他计划,未来需要大约二到三千人做先头部队拓荒,先住在“新香港”周边,弄好基础建设和在当地建立关系,高广垣自己也会参与其中。别以为只有吃苦的份儿,“赚得最多其实是开荒牛!”

基建完备后,移民人口将越来越多,届时,团队就会招揽主权基金和多个发展商,开发房屋、医院、学校等。纵横房地产多年的他,保证“新香港”不会走高地价政策,避免重蹈旧香港“地产霸权”的覆辙。

他语重心长道:“神叫亚伯拉罕(被视为犹太人始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时,他都不知要去哪儿,但他相信神,就这样走了。我当然没亚伯拉罕般厉害,他是信心之父,但我纯粹觉得(建新香港)这件事有意义,又有需求,只看你做不做。” 上帝创造世界六日,高广垣团队建造“新香港”,随时数以十年计。

倘若这个史无前例的实验真的成功,那一个“新香港”和旧香港是什么关系?离乡别井的港人还有机会回到家乡吗?高广垣说未尝不可,他想像著日后,每个香港人的“特设城市”能互相联系,跟香港也保持联系。“记住,我们现在不是goodbye and we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永不再见);有天,如果香港和内地变好,我们还是会回来。”

参考资料:

英国国家档案馆,FCO 87/1618,Proposal to relocate the inhabitants of Hong Kong in Northern Ireland,于2015年解密。

读者评论 2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新香港不會是chinatown ,正如新加玻不會自認是中國人

  2. 大國博弈,坐莊只能是異想天開。最終也只會是地產項目,受制他國。堪比烏托邦。

  3. 这个计划很难哦!这可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重建香港无异于重建一个国家,此中艰难,主权维护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政府不会阻拦。这点人数与资金对中国来说几乎忽略不计,而且不喜欢中国政府的人离开境内,他们还落个清闲。至于香港政府更不会了,香港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来去自便。

  4. 这个构想还是很不错的。

  5. 支持!路是人走出來的,沒什麼不可能!

  6. 第一代人也许还会心系香港,第二第三代就不会了。如同当年下南洋的华人。

  7. 如果详细了解一下就知道,Romer的“international charter city”本质上是个新殖民主义,好让西方国家占据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不过重建香港这种反向输出倒是改写了原本的定义,也许可以成为以城市为依托的新的全球化实践。

  8. 不止为自己 也是为台湾同胞

  9. 捉個蟲,「曾幾何時」的用法錯了。

  10. 不服共產黨的人走了,從利益上講對共產黨是好事,但共產黨做事,第一講究的就是面子。人一走,面子上如何掛得住,想必會多加阻撓。

  11. 擺明留島不留任,倒不如主動離開建設新香港,畢竟人,特別是擁有獅子山精神的港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12. Just imagine the pigs in the Animal Farm, if you were the farm owner, would you let them go?

  13. Hong Kongnese are dreamers! It’s impressive to see the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what they are going to build.

  14. 爱尔兰见!

  15. 好得很,希望香港人到海外,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本土主义本土优先。

  16. 「記住,我們現在不是goodbye and we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永不再見);有天,如果香港和內地變好,我們還是會回來。」
    苦笑。

  17. 同意用脚投票,不满就离开。

  18. 祝福香港人!这样的新香港,应该设定一个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准则和制度,以防未来红色、绿色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浸染,这点至关重要。

  19. 關於“中方不會阻撓”,想法過於天真。CCP如同字頭,不會輕易讓你“話離就離話走就走”,拭目以待。

  20. 中國的所作所為配得上任何更不可思議的逆反行為。you deserve it!

  21. 看這履歷,五味雜陳,這就是傳說中的「弄潮兒」了吧。計劃看似激進,實則保守,他只是想複製一個香港外的香港,複製它的成功邏輯和社會構成(當中到底有誰的位置?)。但我還是會逼自己正面看待任何一個會為香港人想出路的人,不談認同,首先是種同命運者的情誼。只是「we’ll be back」和「我們會贏」同樣讓人雲裏霧裏,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義)?
    有時候可能只有囫圇,人才能拾起一些繼續向前的力氣。用高科技、專業人士、自由、契約包裝的是另一個猶太人的故事嗎?中國真了不起,硬生生逼出這個來。除了說聲恭喜,也沒別的了。

  22. 走!殖民爱尔兰!

  23. 当然好了,能在欧美国家建立文化据点。就怕两代人后又跟现在的唐人街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不过双十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