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开本的《公共基础知识》、母亲的念叨、刷题,27岁的丁倩文又开始面对考公务员的一切。如果成功,她将第二次回到体制内,再次回到四年前,她不顾一切也要逃走的家乡长沙。
但接近中午,她仍躺在床上,母亲在门前喊:“怎么办,你这辈子怎么办,工作找不到,你还睡。”她一动不动。
三个月前,她还是一家著名外国航空公司的空姐,税前月薪3万多(人民币,下同),一个月有一半时间住在海外的公司酒店里,有员工特惠机票,飞去任何地方只需四、五百元。现在这份工作冻结在没有尽头的无薪假中,从3月休到4月,4月到5月,最新通知是至少延伸至6月底。国际航联预测,如果严格的旅行限制持续3个月,全球航空和相关行业的2500万个工作机会将受到威胁。
這篇標題可改為只關注自身利益,從不會關心社會,也更沒有勇氣去發聲的中國年輕一代
“通天苑”当为“天通苑”之误。
喜歡這文章
You can taste the history, from these individual stories.
可以用舒服的方式一窺現在三種典型中國年輕人們的離鄉方式、煩惱和近年的從拼房貸到開始思考生活的轉變,我喜歡
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
在危機和大國博弈之間,其實留給一般人的生存和機會還有多少?
好文
劉先生有更多選擇,有更多接觸中國接觸不到的事物的機會,被中國胃綁住實在可惜。
已經在亞馬遜工作的那位原本的打算是幹到30嵗後回國
哈哈 不要猶豫了 快回來吧親
看到有人评论:“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技艺上几乎毫无瑕疵,但取材的对象和角度太简陋了,简陋到感觉是刷了几天朋友圈就能写出来的内容。
成本限制已经成了端传媒头顶的一把剑了,虽然今年我还是会继续续订。”
那位劉姓化名的亞馬遜員工,如果他對信息足夠敏感,可能他就可以跑回美國了。不過看文中的採訪,他可能最終還是要選擇回國的。
其實除了大環境,每個人的境遇與他們的消費觀念、家境有很大關係。比如如果本身就是講求精致窮、月光的,那麼在任何大大小小的危機下,便都容易捉襟見肘。須量入為出,居安思危啊!
與失業比起來,下面這三句話更讓人憂慮
- 母親說「年紀輕輕的不吃苦怎麼行」,父親說「女孩子就這樣可以了」。
- 直接動力來自母親——一位地質勘測工程師,她告訴唯一的兒子,男孩子年輕時要多出去走一走,有利於以後的發展。
- 但是,孕育搖滾樂手和知識青年的空間正在從北京逐漸消失。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描写了普通人在疫情前后的生活。不管是她们在疫情前的喜乐还是在疫情下的焦虑和纠结都很真实,让人触动。
无聊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