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选凝评《金都》:不是中港,而是两地具体的“人”的难处

时至今日,短兵相接的中港现实故事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冰冷仇视与无从扭转的恨,但这套戏却展现出了不必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去讲述中港差异的叙事可能。
《金都》电影剧照。
金像奖 香港 电影 风物

一般来说,如果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初看时让人眼前一亮,那么看第二遍则很可能发现不少瑕疵:去掉了耳目一新的滤镜,从叙事到镜头的各种疏漏也就清晰可辨。但是《金都》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受。我看了两遍,依然惊喜,甚至在金马影展看第一遍时对于剪接方式(大量使用黑场过渡)的不适应,到了两个月后做“迷影精神赏”评审时再度重看,反而觉得很合理浑然。

以新导演的长片首作而论,《金都》的完成度足够出色,剧本圆熟,表演妥帖,原创音乐更让人惊艳;放在去年整个华语世界的新导演作品之中衡量,质素都属上乘——该片也获得了专门嘉许新锐导演的“亚洲电影奈派克奖”和“迷影选择荣誉”。它是一个温柔真切又不失对婚姻本质进行幽默探问的香港本土故事,也藉叙事巧思,带出了香港电影里近若干年来最柔软的一次中港关系诠释。

没有落入婚恋俗套

《金都》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剧作,它是几乎全靠戏剧冲突去推动的电影。小品故事里写好大命题很考验编剧功力,这套不但结构灵巧,矛盾的环环相扣与递进也设计得扎实。第一组矛盾透过“结婚与否”的适龄抉择,写出一对香港情侣对婚恋关系的不同看法;第二组矛盾则以“真假结婚”的巧妙搭界,用“香港男”和“大陆男”的形象对比,映射出现实权力格局之下中港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这两组矛盾的彼此交织,又指向更深入的诚恳探寻:什么是自由?跳出婚姻乃至地域的框限,就能获得自由吗?在个性、观念乃至文化差异等诸多背景下,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何区别、会否转变?

恐婚议题本来很老套,女性到了三十岁关口是否要步入婚姻的挣扎也很普世(至少东亚如此),但编剧却在毫无新鲜感的故事里给女主角设定了一个强有力的客观阻碍:为赚快钱曾和大陆人假结婚没办妥手尾——“大陆男”这条节外生枝的线索又被处理得很高级,既没落入一女两男三角恋的类型片俗套,又大大加强了原本的婚嫁冲突,更引出具有纵深感的地域对照和更终极的自由反思。矛盾勾连铺排细致,所以酝酿出了充分的戏剧张力。而剧作所提供的复杂性,也扩阔了一个女性独立自主故事里的叙事维度。

它是一个温柔真切又不失对婚姻本质进行幽默探问的香港本土故事,也藉叙事巧思,带出了香港电影里近若干年来最柔软的一次中港关系诠释。

《金都》电影剧照。
《金都》电影剧照。

中英文片名辉映下,创作者对太子的深情一目了然。自编自导该片的黄绮琳曾在许多访问中提到,在太子成长的她非常熟悉金都商场。以这间专营婚纱婚摄的香港本土老式商场,作为《金都》里各种矛盾冲突的布景可谓巧思。如今新一代年轻情侣的婚庆方式已有更多选择,而工作、恋爱、生活全在此地的女主角,气极时也对男友飙出心声:不想一辈子被困在金都。旧商场、旧的居住单位、长辈筹备婚宴的传统观念、男友的保守思想,凡此种种所带来的束缚,藉“大陆男”出现带来的三观冲击,让女主角有了想要改变与离开的自觉。

到底什么是自由?

不但矛盾设计精巧,对现实的多重讽刺也是《金都》细腻出彩之处。金都商场所代表的喜结连理的浪漫,和真正筹办结婚过程中要面对的大小冲突,是幻想与真实的距离。戏里那对拍摄婚礼视频的情侣,不但对拍拖起点的记忆大有出入(这也是编剧黄绮琳很擅长写的男女视点差异,看《叹息桥》感受更明显),拍婚纱照时更怒气分分钟大过爱意,对骂后还得眼望眼挤出笑容,诙谐又写实。而“真假结婚”这组矛盾则引出更深讽刺:为赚快钱而办“假结婚”是假,那如果和一个已经不喜欢的人结婚,又算不算“假结婚”呢?两相比较,哪个更糟?最为讽刺的是,大陆男生刚出场时吐槽香港老套的婚姻关系,结果到头来自己保守地奉子成婚,反而女主角走出了舒适区,不再被结婚这唯一选择所困守。

女主角阿芳和“大陆男”杨树伟,表面上对婚姻围城的取态彼此调转,背后则有创作者对“自由”之意义的细密考察。杨树伟原本一心想拿到单程证后去美国,美国在他眼里就代表自由,但女友怀孕打乱了他的人生计划,即使阿芳主动表示想帮他拿单程证,他也选择放弃。某种意义上,正因为他放弃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阿芳才能迅速从假结婚里“脱身”获得自由。而相比杨树伟的目标明确,阿芳从没想过结婚与自由的关系,甚至最终她也未必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但“自由”对她来说的意义是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遍在金马影展看《金都》时,杨树伟对阿芳说:“你没去过美国?难怪你不理解自由。”观众哄堂大笑。“自由”居然是由一个大陆男生一本正经地对香港女生谈论,里面的现实讽喻当然引人玩味;但创作者对自由的思考,并未浅尝辄止于对白里的机锋,还反思了“婚姻”和“地域身分”这两个关键词与“自由”的直接对应关系。

不结婚就是自由吗?换掉大陆身分就是自由吗?阿芳拥有自由身分,但香港楼贵地狭,更有困缚她的社会观念与长辈压力。而比阿芳在意自由的杨树伟,最后却觉得有了单程证也不见得有自由,结了婚也不见得就没自由——这种对“自由”的看法转变当然可被视为他的自我justify,但其实很多问题,电影本身就给不了答案。

自由与不自由的框限都是相对的,结婚与分手之外也不知有无其他路可走。也许一些商业片会在结局指出明路,但这套虽然是轻喜剧,却既不纯然商业也不是作者电影——但又既有悦人的叙事节奏又有清晰的个人表达。就像阿芳所获得的自由,也是不必“非此即彼”的自由:有自由不做选择,才代表拥有选择的自由。

让我们看到了在港产片里呈现中港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很本土的故事也可以跨地域,很讽喻的表达也可以很治愈。

当政治议题落到个体层面

“亚洲电影奈派克奖”对《金都》的评语里称该片“不仅触及社会层面,也呈现了地区问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对《金都》的推荐语中也提及它“以毗邻中港过境巴士站的婚礼主题商场为出发点”。一套打通香港金都商场与大陆福州乡下的港产小品,让我们看到了在港产片里呈现中港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很本土的故事也可以跨地域,很讽喻的表达也可以很治愈。

《金都》电影剧照。
《金都》电影剧照。

《金都》落脚在香港情侣日常故事。当代港式婚恋要面对的磕磕绊绊,刚好透过“和大陆人假结婚”进一步触发,有平民市井的底色,又对时事问题有所观照。当年张婉婷导演的处女作《非法移民》拍的也是“假结婚移民”,如今时移事易,黄绮琳处理这个题材的基调再无苦情,而是笔触幽默地把单程证、身份、中港两地年轻世代三观差异等大议题,举重若轻一一道出。

现实权力格局下的各种冲突与对立,明摆著就在那里,肉眼可见谁都一清二楚,差别只在于创作者选用哪种方式去讨论——带著恨意还是善意,带著刻板印象还是做足扎实功课。《金都》其实用了大量反讽去描述“他者”的“闯入”:大陆男生杨树伟自认为比阿芳更懂得自由,他自作主张给她的手机装上微信,画风很土豪地塞给她一卷钞票希望她快点帮忙搞定单程证。但几乎我认识的所有看过该片的大陆背景的观众,都觉得杨树伟这个人物很生动鲜活很立体,他不是一个被想像出来的面目极端的“他者”,而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大陆年轻人形象。

中港关系变迁下,个体之间的互动恰恰就是真实而具体的,《金都》以很小的切口进入,去洞察其中幽微与细腻。阿芳和杨树伟天生自带“对立性”,他们的互动里也不乏对现实中两地关系的各种吐槽讽刺,但我们看到的并非刻板印象与偏见,而是彼此相互改变。政治面社会面的沉重无解,落到个体对个体的直接碰撞时,被诠释得轻盈灵巧。

中港融合与角力下,“改变”一定会发生,婚姻两性刚好又是张力十足的述说角度。“香港人和大陆人假结婚”的故事当然可以讲得尖锐辛辣,但导演黄绮琳选择了一种平和冷静又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去讲。她没有把来拿香港身分的“闯入者”设计得很乞人憎很喧宾夺主,反而让这个外来者成为“外在刺激”,帮女主角看到一些不同观念,获得走出生活舒适区的自省契机和破框勇气。

他们的互动里也不乏对现实中两地关系的各种吐槽讽刺,但我们看到的并非刻板印象与偏见,而是彼此相互改变。

中港差异,可以没有“恨”

所以我最喜欢《金都》的地方,就是它没有要在两个不同地域的男性角色之间分出高下,重要的从头到尾都只是女主角自己——“外人”是促使她认真检视自己生活与内心需求的媒介而已。其中蕴含著令人动容的自尊自重意味:“他者”带来冲击困扰,但重点始终只是“我”如何实践我自己。

我有朋友看完《金都》后的感受是“体谅两地难处”——难以言说的光景之下,体谅中港两地具体的“人”的难处。即使起点是出于迫不得已才彼此面对,但如果能多了解对方一点点,大概也就能尝试更尊重对方,而不去强行改变。凡喜欢这套戏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心藏这样的薄愿。从私心来讲,我更由衷感谢创作者的善意。时至今日,短兵相接的中港现实故事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冰冷仇视与无从扭转的恨,但这套戏却展现出了不必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去讲述中港差异的叙事可能。不对大陆市场妥协的本土港产片一样可以将社会议题处理得既有写实力度又有从容态度。批判力并不是极尽刻薄才能达成,《金都》在圆润平衡的表达里,同样有火力全开的锋利戏谑。

也当然作为新导演之作,该片在剧作层面的强,弥补了其视听层面的弱,“电影感”相对稀薄(视听语言也很陈旧)是整套戏的不足之处。但得益于男女主角恰如其分的表演(朱栢康对妈宝男的拿捏精准,邓丽欣则贡献了她在大银幕上最自然的一次表演),带有“舞台剧感”的情节剧式呈现,观感上虽不新颖,至少流畅舒服一气呵成。而个人更觉得原创主题音乐过耳不忘,与片中的轻盈氛围相得益彰,非常为电影加分。

参考资料

〈年度最佳华语片,颁给了它〉,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
〈【专访】《金都》导演黄绮琳:我就是喜欢在限制中找自由〉,SPILL网站。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电影没看过不做评论。问题是现在中国大陆人还有多少人会觉得美国,香港是自由的?能逛facebook就是自由么?说到底,个人经济基础、学识修养决定了自由的程度,在哪都是一样。

  2. //不對大陸市場妥協的本土港產片一樣可以將社會議題處理得既有寫實力度又有從容態度。批判力並不是極盡刻薄才能達成,《金都》在圓潤平衡的表達裏,同樣有火力全開的鋒利戲謔。//
    不得不俗套的問一句,不妥協,賺不了錢,這位新導還有機會嗎?

  3. 端繼續刊登賈小姐的文章,真是有風骨

  4. 廖化作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