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从12月1日武汉出现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至今,已过去近100天。疫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全球,至今已感染超10万人,夺走3千多条生命。多地实行了半封关状态,流动滞阻、经济停摆,世界被进一步割裂了。
去年夏天开始,我们一直身处起伏、快速的变化中。香港像是被超大质量天体拖拽、吞噬的小星球,炽烈的燃烧整整持续了六个月,颠覆了人们过往对这片土地的诸多假设,在民间凝聚力强烈爆发的同时,也衍生了难以消融的伤痛和撕裂。
以817万票将蔡英文送上连任轨道后,台湾人依然必须共同面对一个课题,如何定义蔡英文所主张的“中华民国台湾”?何谓“中华民国”、何谓“台湾”?在疫情焦灼之际,新生的台湾共同体又如何面对中华民国体制留下的“侨胞”、陆配与陆生等议题的多重考验?
中国大陆被折叠成两个场域,成长于墙内的一代人已登上舆论舞台的中央,消费和娱乐成为自我表达的主要通道;经济放缓的阴影则笼罩着折叠的另一面,大量中小经济体已熬不到疫情结束,失业增多,数字劳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最终出口。
中美之间的贸易、科技、意识形态摩擦并未随着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订而终结。“新冷战”会延烧到世界更多角落吗?特朗普会连任吗?欧盟的蓝图还有几分稳固?中东的未来将由谁做主?在气候、技术、民粹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下,谁最受到伤害,谁来领导变局?
在刚刚跨越的新年,端传媒也经历了一些改变。1月初,和我们一起走过近两年时光的总编辑李志德离职,开启另一段职业生涯。我们按照端初创时的模样,重新成立了编委会,接手端的日常事务和未来走向。编委会成员分布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和欧洲,从端初创至今,已共同走过近5年时光。我们成长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沉浮于迥异的历史叙事,持有各自的身份认同,却共享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连接的渴望。
同温层像冰川一样快速消融,跨越两岸多地的我们,愈加察觉立足之处的窘迫。同事们偶尔调笑,说我们像在地的流亡者——明明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却无法全情拥抱任何一种潮流。不知你是否和我们一样,在加速的撕裂与此起彼伏的潮涌中,感到仓皇、无措。
如何认知正在各地生长的本土主义?如何寻找自我的身分认同、并诚恳有效地表达?如何与多元文化/身份共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如何回应并回馈这个时代?
寻找答案的过程充满了错位、误解和痛苦。我们希望能深入理解每一个“本土”,说出个体的具体困境与其背后的政治、历史脉络——说给你听,也说给那些和你相对而站的人听。这是端传媒回应时代的方式,从创始至今,从未改变。
诗人西川在一次访谈中说:“不是一个开放的人,我就会把这个时代给浪费掉。”我们始终相信,唯有开放、对话和流动,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我们会继续关注抗争者、梦想家和创新力量,关注新生的思潮和文化,关注未来。
如果存在一个能够真正颠覆旧秩序的力量,那便是科技。围绕5G标准和人工智能算力的争夺正在帮助这个世界划分出不同以往的格局,也必将带来从产业生态到思维方式的巨大革新;手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分担政府的角色与任务,每一枚比特的背后,都充满了认知与秘密、危险同诱惑。
2020年,我们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科技和商业之上,也将尝试更多新鲜有趣的内容载体。我们推出了新的对谈栏目“端对端”、影评专栏“散场之后慢慢吵”,也将陆续重启2.0版的“异乡人”、“Game On”。此外,我们搭建了北美记者站,希望在立足“全球”的同时,更努力做到“在地”。无论你想走向远方、或在原地留守,我们都会走向你,和你站在一起,在831太子地铁站,在台湾大选之夜,在澳大利亚大火燃烧不绝的烟尘里,在武汉发热门诊令人绝望的长队中,在每一次挣扎、碰撞和变革的现场。
让我们在时代潮涌中看见彼此,看见连接,看见未来。
端传媒执行总编 吴婧、副总编 马家豪
提一个可能不太成熟的小建议吧,“深度”栏目中能否把很多更多表达纯粹个人观点的文章单独从“深度”中拆分出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去年起很多不怎么深度的文章混进了其中。顺便一提,网页版的端想随便浏览一些稍微有点老的文章有些困难,不知能否提供改版前分页码浏览文章的页面以供选择?
近两年质量尚可的中文媒体似乎越来越少了,作为从付费订阅起就一直支持端的读者,希望端能越来越好。
つながりたいから、諦めない
希望端能够继续作为连结汉语世界的严肃深度报道写作者,再接再厉
很喜歡能夠看見不同地方的中文使用者的想法和意見,感覺收費也是個門檻,隔絕了很多辣眼睛的東西。
看見梁文道的專訪,感覺道出了蘋果立場這些深黃媒體未必能觸碰的點。
希望端繼續努力,我會繼續支持。
看到端說「如果存在一個能夠真正顛覆舊秩序的力量,那便是科技」感覺非常古怪,配上後面對科技的闡釋就感覺更怪了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it码农),原来我也以为科技是万金油。但是,滴滴顺风车连续多起抢劫强奸杀人案、明星的ai换脸在色情视频中大行其道、舆论监控管制日益精细且高效、联网即裸奔等等事件中,不得不反思科技可能不是最后的答案,甚至还会为虎作伥。人、管理、社会环境不做出改变,进步只是奢望
加油
好奇心日报倒下之后,中文媒体就看端了。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在这个时代不容乐观,还是要靠各位写作者的努力,产出优质的专业的有价值的内容。加油!
我認為,在這個充滿分裂的時代,二次元是聯繫不同背景年輕人的很好渠道
去年反送中前沒續訂好幾個月,著實有點失望,那陣子太少香港在地報導了,也不夠紮實,感覺編採不太熟悉香港題目。學者評論不是不好看,卻缺少採訪的現場感,略嫌離地。以上種種,訂閱價錢又比蘋果日報還要高兩百。不是因為香港抗爭,付不下錢支持,希望之後能好好做吧。
小端還可以推薦一些值得一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動漫、遊戲和音樂
我看到之前反送中的時候有香港畫師發聯動「鬼滅之刃」的海報,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送中文宣聯動二次元的例子,而比幪面超人,寶可夢之類的文宣更有時代感。
小端可以多報導一些泛亞地區的新聞,比如日本新聞和印度新聞,還可以多一些文藝評論和二次元評論,比如2019年新番「鬼滅之刃」就值得一提。
希望你們在新開端中能好好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不要把正、殘二體的文字搞混,刋出「發」、「髮」不分 ; 「徵」、「征」不分的文章,不要讓你們的大陸同事染汚中華文化。
我目前只订阅了两个收费媒体,英文是NYT,中文就是端传媒,希望端能继续成长甚至有朝一日回复到裁员前的规模
这篇动情了❤️
希望 Podcast 能以普通话进行。虽然有点对不起香港听众,但大部分大陆和台湾的读者都不掌握粤语,而相反普通话在两岸三地都能通用。
希望有更多的大陆报道
愛端!
作为难得的中文媒体,还是希望能将目光继续投射中国大陆。
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越来越少,特别是去年仿佛一切眼珠都放在香港上。香港的情况固然重要,但作为极少数独立报导中国的中文媒体,希望端能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到中国。
耶 期待Game on歸來!!
政治,时局,两岸关系,中港关系,这些也要重视啊
吴婧升了?最早看过她的端传媒报道是对“湖南四害”的报道
“散场之后慢慢聊”是不是比较好?
非常好的媒体,希望后面越来越好!
加油!希望端一直好好的!
雖然是用戶,但對端的了解並不深入,只能說從疫情初始便很少打開端了,偶爾打開卻也很少有吸引我的內容,當然是否吸引我這一點並不足以成為某種標準,但總歸還是覺得可惜,一點批評,聊作參考。
政经的传统强势板块一定不能放!
希望:
1、減少學者自說自話的空洞政治「國運文」。
2、重大事件的現場深度報道,請繼續。
3、歡迎科技商業,政治、思想、人文類請保留,出精品。
4、期待旅行、生活類在地深度文。
作為幾年的訂閱老讀者,還有幾個月的觀察期是否停止退訂。畢竟總編團隊換了第三波,粉絲情懷也逐漸落地和理性。XD
No worries. Tech is the new politics.
期待中
同问 增加科技深度报道固然好 但是还是希望端对政经的侧重一如既往 特别是政治外交方面的报道不要减少 毕竟 深度解读政治的媒体 深度观察中港台的媒体 在华语圈里就你们了 加油!!!
「2020年,我們會將更多的目光投注於科技和商業之上...」
希望只是我多心... 但這代表關於政治的話題會減少嗎?
非常爱吴婧
很好的中文媒体,一直订阅,希望再多一点长文。
爱端❤️
所以科技媒体是大概怎么样的模式?
Podcast我也听不懂,因为是香港话
加油,会继续支持!希望《端对端》能出一个podcast版本,更方便一些。
新的团队加油!希望看到更好的作品!
可惜之前數個醫生作者的項目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