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贸易战“瞄准”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最糟的还未发生

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医疗器械占比很小,但整个行业对美国严重依赖。若贸易战持续,中国企业有没有plan B?
特朗普拿出美国近年来最严厉的对华措施,其中2000亿关税清单,指出中国受损严重的是高端制造业,其中机械设备类的出口损失约为14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损失的94%。图为一个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国内外不少医疗厂商发布高端医疗产品。
中国经济大变局 大陆 美国 地缘政治 经济

李建勋在最后一刻推掉了第二天与美国GE医疗的会面。

他是国内一家电气上市公司的部门主管,负责医疗电源产品的出口。GE医疗的母公司是通用电气——全球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与GE医疗加强合作,可助李建勋公司的产品走向全球市场。但这场筹备了整整两个月的会议,在9月18日上午被仓皇取消了。

因为,美国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产品增收关税的决定,在这天上午正式落地。这是继8月对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后,美国针对中国商品的第二波“打击”。李建勋公司生产的医疗电源,赫然列位于制裁名单中,目前已生效征收10%的关税,明年一月一日正式上升为25%——这几乎能吞掉他们所有的纯利润。

李建勋决定,到未受贸易战波及的香港找找出路。

“美国市场更多是一个标杆,份额不大”

李建勋计划在香港建立一个三、四十人的小厂,把生产到一半的产品从内地运过去,再完成装配、测试、贴标签等后续工序,以获得香港的产地来源证,变为香港制造。

但香港制造业式微已久,合适的厂房实在太少。他已经看过两间:红磡的离商业区太近,白天不准行货车;上水的离市区太远,不好招工人。正午,李建勋来到位于屯门的第三家厂房,他反复敲打墙壁、检查空调和装修、询问电力供应范围,“我需要一个马上能投入使用的场地。”

在去不去香港这件事上,李建勋犹豫了很久,直到上午政策落地。“特朗普这个人很摇摆,我们一直下不了决心。”他摆出一副“你懂得”的表情。

但“摇摆”的特朗普接连拿出了美国近年来最严厉的对华措施,并具有鲜明指向。FT中文网的一篇报导分析了2000亿关税清单,指出中国受损严重的是高端制造业,其中机械设备类的出口损失约为14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损失的94%。李建勋所在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不过对整个行业而言,短期内的损失或许没有外界想像得那么严重。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美国总额约58.38亿美元(约合404亿人民币),仅占国内全年医疗器械市场总量4450亿元人民币的9%。 出口产品也以按摩器具、一次性注射器、矫形骨科植入器具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器械或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的份额极少。

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迈瑞医疗,2015至2017年出口美国的总量占其总销售额的12%-16%左右。但一名深圳的超声器械制造商解释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中,美国市场更多是一个标杆。
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迈瑞医疗,2015至2017年出口美国的总量占其总销售额的12%-16%左右。但一名深圳的超声器械制造商解释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中,美国市场更多是一个标杆。

哪怕是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迈瑞医疗,据其今年5月报送的招股说明书,2015至2017年出口美国的总量也只占其总销售额的12%-16%左右(有报导称此招股说明书多处信息造假)。不愿具名的迈瑞前员工和一名业内人士均对端传媒表示,该公司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南美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市场占比很少。

“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中,美国市场更多是一个标杆,份额不大,但需要拿出来(讲)。”一名深圳的超声器械制造商解释。

目前对业内造成更大伤害的,或许是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因为中国企业对美国核心零配件强烈依赖。谭明是深圳一家医疗技术公司的主管,公司主打的超声影像产品,核心芯片必须向美国购买,“超声的核心技术就是被美国垄断,不是我们想研究就能研究出来的。”这位有些娃娃脸的年轻主管说道。

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商品增收关税的第二天,中国国务院决定,对美国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不等的关税,其中涉及多个半导体器件——这是制作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材料。谭明公司购买的芯片,一下子贵了不少。

不只超声产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中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被外资企业控制,这回到了中国核心技术缺乏的老问题。

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较长时间成长。行业里领先的飞利浦、西门子等企业都已有过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直到上世纪末才随着改革开放萌芽,技术积累差距较大。同时为中美双方市场供应产品的李建勋形容:“中国的技术能力、产品可靠性、产品理念,至少差别人一、二十年。”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中国企业徘徊在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即使生产了较高端设备,也难以进入壁垒成熟的欧美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亦大多被外资收割。据《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在中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等市场均被外资企业垄断。在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可达100%。

仅存的国内高端市场上,技术缺乏也导致行业产品优势不足,同质化、低价化竞争激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显示,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有16000家企业,却只有45家上市公司。行业整体远未成熟。

除了核心技术和市场的缺乏,中国的生产理念亦远未和国际同步。

一家位于深圳的超声影像制造企业称,即便是制作兽用的超声机器,他们也不愿意使用国内生产的原材料,除非是不那么紧要的配件产品。谭明所在的公司,电子元器件来自美国,备用原器件来自日本、欧洲,五金塑胶才会用国内的材料。中国的三甲医院(编注:中国等级最高的医院),也基本选择国际公司的产品。

“中国的产品没那么严谨,”一位德国医疗器械公司的中国采购负责人对比称,“比如一个配件,德国企业会很严格地上非常多层的漆,中国就涂最外面那层就好,反正可以用。”

研发费用也能看出门道,世界排名第一的医疗器械企业美敦力(Medtronic),2016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20亿美元,而中国医疗保健设备行业里的24家上市公司,2016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加起来只有16.44亿美元。

如果说,当下的贸易战尚未对这些中国企业造成致命打击,那么“战火”若持续烧下去,等待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美国总额约58.38亿美元,出口产品也以按摩器具、一次性注射器、矫形骨科植入器具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器械或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的份额极少。图为2018年3月12日,一家新型医疗器械公司,工人在加紧生产一次性医用耗材。
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美国总额约58.38亿美元,出口产品也以按摩器具、一次性注射器、矫形骨科植入器具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器械或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的份额极少。图为2018年3月12日,一家新型医疗器械公司,工人在加紧生产一次性医用耗材。

“产业链转移才是最致命的”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李建勋形容,揭晓征税的那一刻还是紧张。

和制造成品的企业不同,增税对像李建勋这样、提供高端配件的企业是致命打击。25%的关税几乎吞掉了所有的纯利润,他的公司原本计划在今年冲击2.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并从配件制造转型为成品制造,但贸易战影响下公司的计划被彻底打乱,赶紧转移生产,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香港建厂的成本很高,李建勋粗略计算,仅人工成本就要翻三倍,这还不算后续的装修、招工、生产转移等隐形成本,加起来相当于增收关税10%的效果。他还要研究如果贸易战结束,马上辞退员工会不会触犯香港规定。

也有第二个解决方式,与美国客户谈判,双方共同分担税务。但这需要中方的产品具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只能在中国生产的特殊配件、定制化产品等。医疗电源因行业性质特殊,美国审批严格,更换供应商需要重新报备政府,怕麻烦的商家也会选择与中国企业一起面对。目前李建勋的美国客户已经表达了一起承担的意愿,但也只是意愿而已。

这都不是他最担心的,“产业链转移才是最致命的。”李建勋解释,短期看来,贸易战将首先冲击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可能会把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市场,整个产业链也会随之慢慢转移,中国工厂可能最终被当地供应商替代。

这不是个很快的过程,但是影响深远。

跨国公司,或者说外资,在中国经济拥有独特地位。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布的研究,199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出口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约31%,上升到2005年的58%。

哪怕在中国高端制造业转型的今天,外资企业仍然是中国高科技制造出口的最主要来源。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仍高达46%。

但贸易战有可能将此进程打断。上述德国医疗器械公司的中国采购负责人告诉端传媒,一些外资公司的产品由于在中国生产,运往美国时会受到关税影响,但它的外资公司身份,也会让其受到中国反制政策的影响,双面夹击下,这些业内的支柱公司最终可能撤出中国。他的公司就已经遭遇中国供应商的成本压力,正在重新评估是否需要改变原材料供应国。

对李建勋这样的配件提供商而言,这意味着被金主抛弃。

更有人担心,贸易战若继续蔓延,影响中国在美甚至是在全球的收购,对中国会是更大的打击。目前美国政府已对中国投资,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并购审查快速收紧。英国和澳大利亚最近也相继宣布限制外资投资基础项目,法国限制外资购买农地,德国则正在考虑加强外资并购德企的审查工作。

“关税本身的冲击并不是最大的威胁。”荣鼎咨询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鸣岐接受端传媒采访时分析,“真正的威胁在于它会引发一些中国经济内生的问题:比如贸易带来资本、技术的流动,外国企业带来的管理、知识产权经验,它对提升市场效率的帮助等,这些都是由自由贸易产生,不显示在贸易账户上的好处。”

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分公司,不但为本地培养人才,更令本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极低成本学习到外企的工艺技术。

至今,贸易战还没有明显的出口。评论界从两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周期、美国是否能找到完美替代国、美国内部力量博弈进展等角度展开论述,但谁都没有把握判断:这场“战火”何时才能熄灭。

那么,中国企业有没有Plan B呢?

李建勋看来,中国产业政策的过度保护,造成了医疗器械产业疲软的现状,“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反而走不好路了。”图为一个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国内外不少医疗厂商发布高端医疗产品。
李建勋看来,中国产业政策的过度保护,造成了医疗器械产业疲软的现状,“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反而走不好路了。”图为一个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国内外不少医疗厂商发布高端医疗产品。

中国企业的Plan B?

在李建勋看来,中国产业政策的过度保护,造成了医疗器械产业疲软的现状,“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反而走不好路了。”

他透露,医疗器械行业中,会有政府要求公立医院只能对中方公司开放招标机会,并称这是非公开的、只有高层了解的行业信息。端传媒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证实了这个说法,不过谭明解释,政府只是鼓励公立医院优先配置使用国产设备,不是强制执行。

朱鸣岐介绍,在欧美,产业政策以鼓励本国大学在研发方面增加投入,政府加大与私营部门的研发合作为主。但中国的产业政策倾向于使用市场保护、税收优惠、廉价土地供应等方式,且会进入一些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领域。如汽车整车进口,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近20年的时间中,始终保持20%-25%的高关税,而欧盟的该项关税为10%、美国在2.5%-5%左右。此外,中国的《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也在合资企业的技术改进判定上,倾向于促使中方能够最终将技术留在境内。

强制技术转移被视为引发此次贸易战的诱因之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 China Business Council)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美国公司表示,过去三年,当它们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时,有被要求将技术转让给中国。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向媒体表示,中国没有强制技术转让的中央政策,但地方层面存在漏洞,间接承认了此事。

对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对产业技术要求低,市场却广阔,“以技术换市场”的代价并不大。可随着中国市场逐渐发展,加之近几年中国企业频繁在美收购持有技术的美国企业,“技术转移”变得愈加值得考量。

更核心的矛盾或许是美国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焦虑和警惕。

朱鸣岐表示,此前中国技术导向的产业政策多集中在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但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野心拓展到更多类似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与前者相比,他们门槛较低、竞争者众,有着真正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中国在这些领域实施直接的产业政策,让竞争象限对面的欧美相关领域企业产生恐慌。

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问鼎全球,并在随后数年持续稳居第一。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为82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占比近30%,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来自荣鼎咨询的一个有趣观察是,即便面对贸易战和去杠杆,中国高端制造业表现依旧坚挺——绝对增速基本保持在工业平均值之上。

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问鼎全球,并在随后数年持续稳居第一。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为82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占比近30%,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图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埋头加工海外订单。
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问鼎全球,并在随后数年持续稳居第一。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为82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占比近30%,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图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埋头加工海外订单。

“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共产党提出的目标是控制世界上90%的最先进产业,包括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10月4日,美国副总统Mike Pence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中美关系的演讲中称,“我们开始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其中最高的关税专门针对北京试图捕捉和控制的先进工业。”

“压力就集聚在这儿,(贸易战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朱鸣岐称,“中国的产业政策难以调整,这些政策都是十年乃至十五年一期的,经历企业和政府来回博弈洗礼制定出来的,很难经过仅仅一年的贸易战,就推翻之前数十年的规划。”

焦急的中国企业正在寻找对策,他们的破解思路之一是产业研合作——一种由政府主导,结合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协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方式。但这一方式充满争议。一名不愿具名的、参与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代表称,高等学校的研究思路根本不实用,双方合作更像为了拿补贴。

另一个思路更具中国不正面冲突的特色——找第二落点,简而言之,不在核心技术上与欧美硬磕,而是关注产品在使用体验、功能交互等应用方向上的创新。比如,上述兽医用超声器械的厂商就展示了他的便携式彩色超声装置,轻巧、触屏式操作、兼附打印功能,就足以成为这台机器的亮点。

对这套做派,FT中文网在一篇报导中引述了多伦多大学创新问题研究员丹•布雷兹尼茨(Dan Breznitz)的说法:他们(编注:中国企业)擅长“在其他地方发明和销售技术和产品后……制造通常更简单、更便宜且更高效的新版本。”

朱鸣岐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在全球化将分工无限细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上或功能上的创新更加取巧,且有利于核心技术掌握不佳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

谭明所在公司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让超声产品与人工智能结合,让使用过程更为智能。人工智能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方向,被认为是赢取未来的经济增长支柱产业,有丰厚的补贴。贸易战没有放缓这个中资企业的步调。

但李建勋很可能要放弃香港了,他被告知——港府要求制造的所有流程全部在香港进行,在缺乏当地产业配套的现状下,这几乎无法完成。李建勋打算去韩国和印度寻找解决办法,25%的关税将于明年一月正式生效,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应受访者要求,李建勋、谭明为化名)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