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满意手中的星巴克咖啡,店员愿意为你重新调制一杯。相比之下,星巴克股东可没机会享受这般礼遇,最起码,公司无法保证让股价涨到你买进时的价位,是苦是甘,投资人都得吞下。
短短半年,星巴克股价最多曾下跌逾20%,这不仅是3年来该公司股价首度低于50美元,亦已符合股票走势进入熊市的基本定义。当美国经济一片荣景,资本市场普遍处在历史高位,失业率甚至触及1949年以来最低点,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星巴克,股价却频频下行,这家世界咖啡零售龙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星巴克的首要挑战,是董事长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以下简称舒兹)突然告别。一手塑造星巴克所有特质的灵魂人物乍然退位,不免令人担心,他为公司注入的精神,乃至组建的团队,是否也将一点一滴悄悄走样?巧的是2018年迄今,包括香港首富、长和集团创办人李嘉诚,澳门赌王何鸿燊,晶圆代工教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到外号“Mr.Chip”、三星电子共同执行长权五铉,汇丰控股执行长欧智华,诺华药厂执行长吉姆尼兹(Joe Jimenez),以及舒兹,全球商界已有好几位传奇人物宣告离任。
6月底,舒兹突然宣布辞去董事长,回首他大放光芒的30年创业生涯,每一步恰巧都和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遥相呼应:舒兹在1987年集资买下星巴克股权,同年张忠谋创办台积电;两人都曾在危局之际亲手改变接班计划、毅然回任执行长,造成人事大地震;今年两人又不约而同相继退休,象征一整个杰出领袖世代,终于迈过传承的重大关口。
最难能可贵的是,董事长回头重新担任执行长,并非成功保证,能像贾伯斯这样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如同凤毛麟角。但张忠谋回任后,推动台积电达成前所未有的获利佳绩,股价创历史新高;2008年初,舒兹早张忠谋一年重任执行长(仍兼董事长),他也带领星巴克撑过金融海啸危机,让一度亏损的公司再越巅峰,更给舒兹缔造28亿美元的非凡身价。
舒兹“裸退”后,这种充满人性、温情先于制式规定的行事风格能否持续,是观察星巴克DNA有无异变的指标之一。
舒兹出身寒微,在纽约布鲁克林公共住宅的环境中长大,他是身材魁梧的运动健将,在职场,业务员出身的舒兹从不吝啬笑容、说话时总是露出一口皓齿,他热情、积极、主动的个性,正是星巴克店员的原型。舒兹奠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公司迷失初衷之际,他再次站上火线,同时敞开心胸为员工设想。
从一起悲剧,最能看出舒兹领导特色。1997年7月,美国华盛顿市区一家星巴克发生枪击案,店长在内的3名员工中弹身亡,原本在渡假的舒兹得知消息,立刻取消假期、包机飞往华府,在当地整整待了一周。期间,舒兹马不停蹄拜访当地数十家分店、安定人心,与警方开会讨论案情外,他一一向丧家致哀,最后亲自出席3位员工葬礼。种种举动,让华盛顿邮报执行长葛拉汉(Don Graham)感叹:“你很难找到一件危机处理比这更出色,舒兹做了远超过他该做的事。”舒兹“裸退”后,这种充满人性、温情先于制式规定的行事风格能否持续,是观察星巴克DNA有无异变的指标之一。
舒兹退休后,究竟星巴克少了些什么,一时尚无定论,至少有件事很清楚:舒兹的经营哲学是落实行动远比大肆广告重要,身为全球知名品牌,舒兹多次带领星巴克,以看似不合理、实则深具宣传效果的手法,将个人改革意志发扬光大。如2008年初,刚回任的舒兹就拍板,将星巴克全美7千多家店短暂关门3个半小时,好让全体员工重新花时间、专注练习如何煮好1杯咖啡,舒兹称之为“回归我们的历史传统”,当时此举就曾引发广泛讨论,尽管损失大量营收,但换得无形的行销效益,实在难以估算。
由此看来,虽然舒兹去年就将执行长重任交棒给凯文强森(Kevin Johnson,以下简称强森),但今年全美又有8千多家星巴克,因为费城事件(详后文)停业一整个下午,学习正确认识种族议题,这种看似不张扬仍让外界睁大眼睛的“活广告”,实为接班之际、舒兹风格又一次饱满展现。
舒兹另一重要贡献是招徕新世代领导人,接棒领导星巴克。当年被舒兹回锅取代的前执行长吉姆唐纳(Jim Donald,以下简称唐纳)亦非常人,他是沃尔玛创办人山姆华顿(Sam Walton)生前亲自聘请的最后一位高层,在华顿请托下,唐纳花3年时间改造供应流程,把沃尔玛原本业绩载浮载沉的杂货(groceries)部门从仅在6家店陈列,拓展到140家店,博得“改造专家”美名。
管理星巴克期间,唐纳确实不断带领公司缔造高成长,但他过度执着于展店及业绩数字、公司内部营运障碍一一浮现,让舒兹为首的董事会深感不安,认为星巴克正失去热忱与灵魂,加上成长因金融海啸开始停滞,最终导致唐纳下台,与公司不欢而散。
接班人在2009年现身。当年强森获邀出任星巴克独立董事,此前他在网路服务商Juniper任执行长,也曾任职微软十余年、是Windows及线上业务部门总裁。2015年,强森进入体制、接掌星巴克营运长,2017年3月,他又公开从舒兹手上接过星巴克创始店──派克市场店的大门钥匙,象征执行长之位正式交接,星巴克步入强森时代。
回锅之初,舒兹就感受到星巴克必须积极发展数位领域,准备随时回应网路时代的冲击。会有如此强烈理念,是因为舒兹在回任前,一度发电邮向唐纳沟通,但因内容迅即被发布上网,引发轩然大波,外界质疑、好奇与批评声浪不断,差点酿成一场公关危机。
自此,舒兹不断尝试与互联网接上线的机会,随时留心数位发展,一方面拉拔社群声量,主动发布星巴克的营运成就与品牌形象,二方面让星巴克不至于和习于上网的消费者脱节。如1999年6月,几乎在网路泡沫高潮期间,舒兹宣布成立公司官网,开始在网路上贩卖咖啡和厨房用品,不过市场不欢迎这次改革,当日股价暴跌15%。
到了2001年,舒兹又做了另一次非关本业的赌注,当年无线网路分为Wifi和HomeRf两大阵营,双方都想让市场定于一尊;当星巴克选用Wifi作为店内无线网路规格、开始大举建设后,找不到重量级零售业者奥援的HomeRf阵营很快败下阵来,星巴克这次行动,无形中决定今日数位世界的样貌:如今美国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的店家,星巴克的连网速度首屈一指。
近年来,舒兹充分授权,娴熟业务的强森全力执行,星巴克接二连三展开数位革新:2010年,公司开始提供店内免费Wifi服务,2011年,星巴克APP开通付费功能,2012年公司首创数位长(CDO)一职,负责推广社群媒体,向数位用户行销与广告,又成为Apple Pay首批合作伙伴,是推广行动支付最力的品牌之一。2014年,星巴克在全美分店设置逾10万个无线充电设备,每一步都走在业界之先。这种高度重视网路与数位发展的思维,也成了全球许多竞争者优先效法的对象。
强森循序渐进地长期投资,开始见到效果:2015年,全美有上千万星巴克会员以APP支付消费,总额逾10亿美元,占总交易量达14%,这种“黏性”极高的消费习惯,让星巴克走在数位转型之路上,底气越来越足。华为战略市场营销总裁徐文伟便曾公开强调:“星巴克是一家披着传统外表的科技公司!”,徐文伟分析,由于消费者早已习惯以APP的线上支付和星巴克往来,“只要星巴克想跨业经营,它随时能把上万家分店变成银行!”
不仅如此,强森上任周年时,又拍板另一重要决策:五月初,世界食品第一大厂雀巢(Nestle)宣布,以71.5亿美元拿下星巴克产品全球行销权;未来除星巴克门市贩售的咖啡、器材及罐装饮料,包括Teavana茶饮,Starbucks Reserve和Seatle\”s Best Coffee等品牌,雀巢都将获得销售权。此举显然象征星巴克正式切割,将不熟悉、定价能力较低的传统咖啡产品与销售管道尽数划归雀巢,自己则将专心冲刺实体咖啡店。在此之前,TAZO茶饮品牌已被卖给联合利华(Unilever)。
舒兹有了前次教训,不急于让心中的接班人进驻高位,而是培养强森从独立董事做起,让他逐渐掌握公司事务与品牌精神;舒兹费时6年才揭露自己的接班计划,效果亦没让他失望,强森上任后大胆切割周边商品、以细腻的线上整合牢牢绑住顾客使用习惯,数位转型环环相扣、绩效卓然,无疑是领军星巴克迎向未来的最佳人选。
多元董事会与“最强大脑”
舒兹第三大贡献,是网罗全球“最强大脑”成为公司最高问责机制──董事会成员。星巴克董事会一直被誉为公司治理重要案例,学者甚至以“典范”描绘其阵容;这份由众多知名企业高层组成的名单,既彰显美国人口多样性,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带给星巴克更多机会,跳脱实体零售业的既定思维,缔造更大营运空间。
何以见得星巴克董事会推动公司扩张、转型,能耐不在舒兹本人之下?直观而言,星巴克现有12位董事,营运长罗瑟林普尔(Rosalind Brewer,以下简称普尔),独立董事狄伦(Mary N. Dillon)、霍布森(Mellody Hobson)与史宗玮(Clara Shih)是女性,对照2015年,MSCI世界指数追踪的1621家上市公司,女性董事只占所有席次18.1%,星巴克女性董事比率高出甚多;再以族裔区分,董事会有两位非洲裔,华裔、印度裔、墨西哥裔各一,另有一位丹麦人,舒兹长期呼吁族群平等的意见,确有落实在公司董事会名单里,这种与川普反移民大相迳庭的立场,亦暗暗呼应了舒兹将代表民主党出战2020年总统大选的流言。
有趣的是,本届董事会成员仅舒兹、强森和普尔是任职公司的内部人,其余全是无直接利益相关的独立董事;前几届独立董事甚至一度多达11人,也就是比率高达85%。欧美大型上市公司为求最佳经营战略,引进过半数独立董事虽常见,达四分之三者仍少有,更别提全体成员有三分之一为女性,这也和亚洲企业的现况大相迳庭。
有四分之三是外来成员的星巴克董事会,自非橡皮图章般、只懂敬待鼓掌时刻到来的“元老院”,更非多数成员身兼公司职务、必须照指令办事的“军机处”。
在华人社会4家证券交易所中,台湾股市市值最大的台积电公认是亚洲公司治理标竿,其董事会现有1位女性(前法务长陈国慈)、5席独立董事,独董占本届成员之半;香港股市市值最大的腾讯,8席董事中独立董事占4席,但董事会全无女性;香港本地发迹、业务跨足全球的长和,董事会20位成员有4位女性(董事总经理施熙德、非执行董事周胡慕芳、独立非执行董事李慧敏、王䓪鸣),独立董事有7席,对比之下,星巴克董事会无论是族群多元,性别平等乃至于独立性,显然都较亚洲龙头企业突出。
当经营者愿开放董事会、让独立董事过半,其比例越高,越能客观决策,制衡高层自身利益,公司爆发徇私舞弊的机率当然也越低,这就是舆论所称的“独立性”。
最重要的是,将现任星巴克独立董事一字排开,包括全球积木玩具龙头乐高董事长克纳斯卓(Jørgen Vig Knudstorp)、微软执行长纳德拉(Satya Nadella)、前任百事可乐执行长魏瑟普(Craig E. Weatherup)等知名经理人皆赫然在列,这些执行长各自在业界均享有世界级地位,岂会甘冒声誉受损风险,为星巴克不当决策背书?因此,有四分之三是外来成员的星巴克董事会,自非橡皮图章般、只懂敬待鼓掌时刻到来的“元老院”,更非多数成员身兼公司职务、必须照指令办事的“军机处”。
星巴克的独立董事固然有多位世界级菁英,但最能突显公司愿景者,是比较不知名的史宗玮。
史宗玮今年36岁,从小随父母自香港移民美国,年轻时,史宗玮顶着父亲失业压力,一边打工一边录取全美顶尖的伊利诺州数理高中(IMSA),继而申请上史丹佛大学资讯科学系,在史丹佛以第一名毕业后,史宗玮又在英国牛津大学取得互联网硕士学位,开始投身网路企业。入社会后她撰写程式、推出脸书最早的商用分析软体“Face Connector”,让粉丝团操作者可自行分析用户资讯,当使用者越来越多,史宗玮察觉商机、创办Hearsay Social,提供金融业者经营社群媒体谘询服务。
随着脸书大行其道,史宗玮的著作《脸书时代》(the Facebook Era)被译成十多种语言,被哈佛大学指定为教科书,她本人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1年,年仅29岁的史宗玮被舒兹邀请加入星巴克董事会。虽然史宗玮是同时具备“三重少数”(华裔、主修理工、女性)的特殊身份,符合舒兹向来的选材标准,但独具慧眼、邀请30岁不到的年轻人任独立董事,放眼各大企业,近似的安排依旧罕见,在亚洲更绝无仅有,足证舒兹的领袖魅力,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愿以不同形式为公司效命。
“伙伴至上,顾客居中,股东在下”
强森接下的星巴克,本是一家久经战阵、产品精良的优秀企业,如同“金牛”(Cash Cow)、不断为投资人创造现金回报;但从美国市场发展看,星巴克引以为傲的公司文化,却也在扩张受阻时无可避免地松动,如果公司少了不计毁誉承担重任的灵魂人物舒兹,又对基层衍生的恶质风气等闲视之,数位转型再出色,恐怕也难挽救下沉的品牌。
“星巴克是座金字塔,伙伴至上,顾客居中,股东在下”,舒兹在著作《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一再强调这句话,突显他对星巴克周遭利害关系人的优先顺序。“伙伴”指的是27.7万名员工,其中18.5万人在全美工作。舒兹始终认定,星巴克比任何一家咖啡店更成功,长年在全球各种文化洗礼下依旧站稳脚跟,都是因为这些深具热忱、专业和勤奋的班底。
星巴克对广告锱铢必较,相较对手DUNKIN DONUTS的母公司Dunkin Brands,广告预算一度占营收高达20%,星巴克同期广告预算只占营收5.18%,舒兹对此始终深感自豪。他曾说:“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每日面对数百万名顾客的互动上”,意谓顾客在星巴克感受的体验:各种饮料、食品、音乐、装潢,和店员无形的服务态度,才是星巴克真正口碑所在,串起这一切环节的核心,正是所有第一线员工。因此,星巴克对员工的厚待,一路领先其他企业。
早在上市前一年,星巴克刚刚转亏为盈,就推出昵称“豆子股”(Bean Stock)的认股期权计划,是独步当时商界的创举:700名美国、加拿大员工,获准以每股6美元认购星巴克股票;由于执行员工认股期权是上市公司专属权利,星巴克为此曾特别向美国证监会协商、取得豁免资格。
随着营运扩充,员工医疗支出越来越大,1994年,舒兹前往白宫,与执政党商讨如何确保员工医疗保障,让他们免于后顾之忧。到2004年,星巴克终于将兼职员工及工读生纳入全数疾病都涵盖的医疗保险,再次成为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锋。
2014年,星巴克对员工培育又进一步,有鉴于全美员工仅四分之一持有大学以上文凭,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宣布“星巴克学成计划”( Starbucks College Achievement Plan),每周工作逾20小时的员工,都可申请参加这个总值2.7万美元的进修课程,且不强制员工毕业后必须留在公司任职。种种努力,就是要激发员工最大生产力,从心底为星巴克卖命。
费城事件 形象重挫
“如果我们缺乏感情,对我们的价值观失去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我们其实是个重视人际交流的行业……那么星巴克注定将一蹶不振。”
尽管有各种激励、奖助和保障方案,星巴克的员工还是犯下严重的错误,而且这次情节之严重,简直无可挽回。
今年初,美国费城发生顾客在星巴克店内被逮捕案(以下简称费城事件),公司苦心经营多年的友善形象一夕溃堤:4月,两位从事地产业的非洲裔美国人,在费城一家星巴克等朋友,其中一人准备使用店内洗手间时,被店长以没有消费为由婉拒,两人后来表示,希望待友人会合再点餐。
接下来的桥段引发轩然大波。店长要求两人离开不果后随即报警,5名警察到场,将两人反手上铐带回警局。期间,周遭不断有顾客大声抗议,质疑警方逮捕理由,整段过程并被拍成视频、上传推特。至笔者截稿,这段视频已被观看1140万次,推特官方数据显示,最新一季来自美国的活跃用户有6800万户,这意味着大约每6个美国当地推特帐户,就有1个看过这段“犯罪实录”。
星巴克向来倡导以人为本,但费城事件沦为特大公关灾难,公司形象“血流成河”,过往许多努力被一笔勾销。舒兹曾直陈:“我们的生意模式并非卖咖啡给客户,而是向人提供以咖啡为主的服务”,他甚至曾为让顾客更清楚看到咖啡烹煮过程、强化感官刺激,力主将全美分店换装机身较低的新咖啡机。舒兹的意向很明显:咖啡固然是重要的产品,但服务本身才是让客人每次买单,都心甘情愿被星巴克收取1杯4美元的核心价值。
但在费城事件中,星巴克展现的态度与舒兹本意大相迳庭,甚至显得推诿,原因竟只是客人没有立即掏钱买饮料:公司最初发表的声明,仅对所有客人表达歉意,看来并未考量两位顾客很可能是因族裔身份受害。这进一步激发舆论与少数族裔的怒火,不仅陆续有客人在饮料杯写上“不要报警!”,并刻意将杯子摆在店中,事发店家门外还聚集越来越多抗议人士、高喊口号要星巴克停止伪善、更加注重人权。
眼见争议蔓延,强森终于出面声明,公司已开除该名店长,并亲自到费城向受害人道歉,当地警方也和两位受害人各以1美元和解。为缓解公众怒火,避免重演类似事件,星巴克选择在4月底将全美8千多家分店停业一下午,重新教育训练、加强店员服务观念。
“如果我们缺乏感情,对我们的价值观失去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我们其实是个重视人际交流的行业……那么星巴克注定将一蹶不振,”2008年舒兹重任执行长时的肺腑之言,如今在费城事件过后看,警醒依旧。
言犹在耳,祸不单行,7月初,又有顾客在脸书抱怨,指患有口吃症的朋友山姆到费城某星巴克分店点餐,店员应答时刻意模仿口吃,后来山姆拿到的饮料,竟然也被打上讽刺意味浓厚的“SSSAM”,让他愤而上网爆料,控诉星巴克员工严重歧视顾客。
又见歧视,又在费城,又是星巴克!这两件丑闻,都让星巴克商誉严重失血。表面上,两次费城事件都起因于员工轻蔑行事,但深究内里,特定地区经营风险居高不下,加上星巴克营运战略思维推波助澜,令人遗憾的费城事件发生,实有其偶然与必然。
首先,费城治安近年恶名昭彰,统计资料显示,费城各项暴力犯罪比率都在全美“名列前茅”:全美谋杀案每千人发生0.05次,在费城却是0.17次,整整是全国平均三倍多,费城抢劫案发生率也是全美平均3倍多;此外,性侵、暴力攻击发生率,也是全美平均两倍之多。
即使舒兹早已表明,全美所有星巴克皆不欢迎携枪人士光顾,但费城治安如此风声鹤唳,长年在这种气氛下做生意,任何人情绪都不免极度紧绷,该位店长意外引爆争议,可算是费城事件的偶然原因。
再者,公司营运零售店面的决策思维,是事件爆发的必然原因。数据显示,星巴克全球现有2.7万家分店,其中美国有1.4万家,数量甚至超过麦当劳全美分店总和。
当公司不断收到来自投资人的成长压力,产品属于中高价的星巴克分店,数量已多过平价、人人买得起的麦当劳,即便美国景气正热,星巴克能否继续推动更多乐于买单中高价商品的客户上门,进而持续成长趋势,仍是个大疑问。
1992年星巴克股票上市时,全美分店仅165家、分布在西雅图市和邻近4州,26年后整整成长163倍,被视为实体零售业拓展的经典案例。公司前执行长欧林史密斯(Orin Smith)曾说:“业界从来不缺看坏我们的预言,当年我们成长至1千家分店,就有人大声看空,认为这个数量是扩张极限,后来我们做到2千家、4千家,还是不断有人这么说……如今我们可是有1万家分店!”言语中满是自豪。
从舒兹接掌星巴克开始,他就力求复制、改良当年在米兰出差感受到的震撼,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咖啡馆,就是其中一项经营重点;早在80年代末期,星巴克便成立选址小组专职分析各地适合进驻的商铺,该小组策略只有4个字:“不留余地”,一旦确认商圈消费力足够支撑,星巴克就会进驻最具地利的转角,以此为训练人员的前进基地,并将周遭开设20家分店为终极目标,哪怕摊薄早前开设分店业绩也在所不惜。道理甚是简单:只要抢先拿下所有适合经营的店面,对手便再无插旗余地!以星巴克长期累积的名声和手艺,接下来就只有教育消费者,适应星巴克定价的问题了。
星巴克选址功力几何?从统计可略知一二。房地产研究机构Zillow回溯1997年至2013年的全美房价统计,发现只要距离住宅0.25英哩范围内,有至少1家星巴克者,此期间房价涨幅高达96%,表现远胜同期全美房价平均涨幅65%;最显著例子是波士顿,邻近有一家星巴克的住宅,房价涨幅高达171%,比全市平均涨幅高45%。住宅邻近有至少一家DUNKIN DONUTS者,平均涨幅也有超越平均的80%,但略逊星巴克,可见其眼光精准程度。
但别忘了,舒兹眼中的星巴克,是住家与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当公司不断收到来自投资人的成长压力,产品属于中高价的星巴克分店,数量已多过平价、人人买得起的麦当劳,即便美国景气正热,星巴克能否继续推动更多乐于买单中高价商品的客户上门,进而持续成长趋势,仍是个大疑问。
疑问可能已有解答。美国本土市场的转折讯号,正悄悄浮现:6月底,强森承认2019年将关闭约150家美国分店,数量整整是往年3倍,也是继2008年营运谷底、被迫一口气关闭美国6百家据点后,星巴克再次强力收缩营运体系。同时,强森宣布将增派股息20%、开始买回库藏股以回馈股东,此举亦印证全美分店1万多家的星巴克,触及主要市场“天花板”,并非空穴来风。
股神巴菲特曾解释,派息意味着现金留在帐上,已无法再创造更大收益,不如将多余现金分予股东;巴老的投资旗舰──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便从不派发现金,一来巴菲特压宝几乎无往不利,只怕口袋不够深、没有嫌银弹太多的烦恼;二来此举亦可为股东节省美国课征的30%股利所得税。
由此观之,星巴克获利趋缓之际收缩营运规模、还向股东增派现金,即是变相承认失去成长动能之举,尽管股东将获得貌似可观的“定心丸”,识者仍难免为后续业绩担忧;尤其是公司突然宣布,财务长莫(Scott Maw)将在11月提前退休,莫年仅50岁、担任财务长仅4年,他的去职,究竟代表业绩将持续低迷?或代表强森正重整经营团队?市场震撼、难解之余,对星巴克的内部动荡更显忧心。
中国市场意外失速
星巴克要度过的第3个转折,是竞争者忽从四面八方杀入中国市场。过去20年,鲜有外商能像星巴克这样“两条腿走路”,从容主导美国、中国两个超大市场,不幸的是,继美国市场深陷丑闻之后,中国市场也遭遇顿挫。
5月举行的首届星巴克中国投资者大会上,强森本来擘画了一个“星巴克2.0”美好愿景:未来5年,星巴克将大举扩张中国市场,锁定原本尚未布局的100个城市,将全中国分店扩张至6千家;在每15小时开1家店的惊人速度下,强森夸口,星巴克2022年在中国市场营收金额将比2017年成长3倍、营业利益也将成长2倍。
星巴克发迹之路,堪称美国近30年最无懈可击、最令人沉醉的资本童话。股民早把“星巴克业绩必定成长”,视同“E=MC2”一般,是不可能有例外的物理定律,强森吐露的每一个字,更是强化这个牢不可破的信念。
毕竟,星巴克业绩几乎是一条不断突破的斜线,长期持有股票者,不必体验如持有苹果(Apple)历年来的大起大落,亦远较亚马逊起初的连年亏损更出色;公司凭自身力量不断茁壮,令星巴克股价比1992年挂牌价17美元整整上涨185倍(计入6次股权分割,每次皆由1股分拆为2股),等于每年成长(CAGR)达23%!同期间,纳斯达克指数的成长仅不到13倍,星巴克,根本就是资本市场的常胜军。
然而事隔1个月,童话梦醒,从来信心昂扬的星巴克忽然转为谦逊:6月20日,星巴克发布消息指今年第2季(4月至6月,公司以10月为会计年度初始,故以官方说法为2018年第3季)中国市场营运将为“零成长”,对照去年同期营收成长8%,今年星巴克的表现简直像是另一家公司,一家业绩俯冲直坠的公司。
仿佛是牛顿定律被打破,这份财报一出,股东纷纷大呼不敢置信,但多数人或许是选择性忽略了,这已经是最近6季度里,星巴克第5次无法达成自己设下的财务目标,华尔街很快从混乱中做出反应:抛售。当日,星巴克成交量较前日暴增5倍、股价大跌9.1%。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他对星巴克业绩深感惊吓(surprised),还有分析师抨击,不过1个月前强森尚自信满满地大谈光明前景,然而实证显示公司对第2大市场的掌握根本全盘错误,经营团队的能耐实在令人信心动摇。
星巴克何以在中国市场失去光环?业界厮杀升级是主因。先是英国Whitbread集团,宣布买回江苏悦达集团所持的“悦达咖世家”49%股权,准备以全英最大的“COSTA COFFEE”品牌深耕华南市场;继而,加拿大知名甜甜圈及咖啡品牌提姆荷顿(Tim Hortons)也找来策略伙伴、宣示未来10年将在中国开设至少1500家分店。但在混战之中,唯一被星巴克视为眼中钉的,非瑞幸咖啡(以下简称瑞幸)莫属。
瑞幸的创办人是前神州优车营运长钱治亚,她极嗜咖啡,从而察觉一个特殊现象:中国咖啡市场像个巨大鱼缸,20年来,只有星巴克一尾大鱼独自悠游,其余“群小”只能夹缝求生,抢食星巴克留下的份额。在过往,每年的咖啡消费率成双位数成长,最大受益者从来是星巴克。招商证券研究直指,星巴克中国市占率高达17.3%,“比排行第2至第10名总和还多”。同时,星巴克又明确将自身定位在高价、精品路线,这与“龙头企业是本土公司、而且往往主打大众市场的经验法则”有违。她察觉,市场应有一群已具需求、但渴望中价位咖啡的消费者,钱治亚决定卷起袖子自己动手。
强敌横空出世
高手入局,波澜不兴的中国咖啡市场,顿成拳拳到肉的近身搏击。瑞幸开业至今半年,钱治亚宣布的营业数据,已让星巴克倍感压力:试营运4个月,瑞幸在全中国开设逾500家分店(星巴克中国现有逾3300家分店),服务逾130万人次顾客、销售产品超过500万杯。5月15日,瑞幸更在上海控告星巴克,涉嫌与多家地产公司签订商铺的排他协议,“明显垄断市场”。
大战开打。紧接在瑞幸展开法律战之后,5月16日,星巴克大中华区执行长王静瑛宣布,星巴克即将在中国推出外卖服务;8月1日,星巴克与阿里巴巴终于联袂公告,透过旗下的“饿了么”外送平台展开外送服务,9月中起将以北京、上海重点商圈的150家星巴克为试点,预定在今年年底,将服务推广到中国至少30个城市的2千家分店。这个前所未见的策略转折,被普遍认为是星巴克针对瑞幸步步进逼,被迫做出的战略回击。
独角兽战略 意在颠覆
钱治亚多次直言,瑞幸就是要在中国打败星巴克,数据看来,她是个言出必行的创业者。
星巴克急什么?原来在7月10日,钱治亚公布瑞幸完成A轮融资、规模2亿美元,估值约10亿美元。在中国被普遍视为日薄西山的实体零售业、而且是轮替最快速的“红海”──餐饮行业,终于也诞生一只独角兽(未上市前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创企业)。因而有人猜测,星巴克真正对手终于出现了。
钱治亚多次直言,瑞幸就是要在中国打败星巴克,数据看来,她是个言出必行的创业者,因为高盛指出,多达55%的瑞幸门市距离最近的星巴克分店,竟不到500公尺!开业记者会上,钱治亚又指“传统咖啡店”的消费主张是“第三空间”(星巴克主张门市为客户在家庭、工作场合以外的第三空间),其特色充其量是“以价格带格调”,让消费者产生“为别人而喝”心态,话语处处针对星巴克。
既然对手擅长“以价格带格调”,后发者如瑞幸,顺势避开高价品,转身全力占据星巴克无暇插旗的中阶市场,战略完全合理:瑞幸旗下所有咖啡饮料,定价都在21至27元人民币间,较星巴克动辄一杯30元来得便宜;为瓜分市场,瑞幸展开买二送一价格战,还以APP用户首杯免费、每介绍一位好友加送一杯,以及明星汤唯、张震代言等手段,展开病毒式行销,搭配在地铁站、办公大楼和住宅区电梯内密集投放广告,试图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最多消费者。
瑞幸策略深意,在避敌之所长。包括星巴克在内,所有咖啡店皆强调店内消费的美好体验,舒兹便常以“星巴克从来不只是一家咖啡店”形容客户在星巴克获取的社交与互动体验,是与饮料本身并重、甚至更难被取代的首要卖点,这也是上溯16世纪,咖啡馆在阿拉伯、土耳其出现以来,人类对这种饮料习以为常的取得方式。
舒兹就曾回忆,他在1982年考察米兰业务时的感动,是启发他经营星巴克的重要灵感。舒兹总结道:“这个融合精湛手艺和人际交流,散发着新鲜咖啡温暖气息和提神香味的场所,触动了我的心弦。”
一反传统,瑞幸现有旗舰店、外卖店等4种型态,但以超过200家的外卖店为主,比例近半;在人潮密集商圈,瑞幸避开兵家必争的一楼,转往地下室或二楼角落开店,尽量降低初期成本。
同时,钱治亚喊出“无限场景”(Any moment)口号,强调咖啡不只适宜店内享用,更应主动迎向消费者身处的任何场合、地点,而且委由服务较佳、收费较高的顺丰执行运送,规定是据点方圆1.5公里内,必须在30分钟送达。瑞幸用意是透过限定线上支付,可以钜细靡遗掌握地区消费者对产品、时间等各种变数的偏好,以及实际的购买力,进而提供更贴近个人需求的产品,甚至是以更具感染力的行销手法刺激消费,当然,其中包括重金补贴用户以低价购买咖啡。
早在瑞幸出招前,星巴克本已秣马厉兵、准备加速鲸吞中国咖啡市场:2017年7月,星巴克向台湾统一食品、统一超商买回上海统一星巴克5成股权,本在2019年才到期的合约提前结束,统一集团获得334.51亿新台币处分利益,星巴克自此握有全中国完整经营权。
最初,星巴克将中国市场一分为三,华北地区委请汉鼎亚太、北京三元,合资成立美大咖啡经营,现任星巴克亚太总裁王金龙,就是一手催生星巴克中国最早据点──北京国贸店的灵魂人物;华南地区代理权由香港知名食品业者美心胜出,现任星巴克中国总裁王静瑛,便是来自星巴克与美心成立的合资公司;至于华东区(上海、江苏省及浙江省),则让统一集团操刀。2006年、2011年,星巴克分别买回华北、华南代理权,分店占全中国总数多达37%的华东区,客单价最高、消费成长最可观,则直至去年方才回收。谁知刚刚一统江湖,便有强敌上门踢馆,而且这位强敌出招全不按常理,令星巴克顿时难以招架!
在越来越“懒散”的消费者面前,星巴克最具话语权的产品与充满热忱的店员都缺席了。
从1987年舒兹买下星巴克股权以来,尽管消费者对其产品口感、设计风格评价悬殊,但在这31年里,星巴克挟强劲品牌实力横扫全球,重新定义“咖啡店”这个名词,却是不争事实。星巴克在各地大军压境带起的咖啡文化,孕育许多竞争者:除了前述几家对手,香港及中国一、二线城市较常见的是Pacific Coffee,由台商投资、一度风行的西餐厅“两岸咖啡”,早在2008年曾获高盛等风投入股3千万美元,一度备受瞩目,“上岛咖啡”更是在2004年就在中国经营逾8百家分店,都是当地佼佼者;至于台湾的路易莎、Cama,乃至两大便利商店推出的“City Cafe”及“Let\”s Cafe”,亦尽是颇具实力的佼佼者,但经营能耐足以撼动星巴克者,迄今无一。
直到瑞幸横空出世。
星巴克擅长“阵地战”,精选人流热点进驻,然后培训活泼昂扬、连兼职亦享有全额保险的员工,缔造整齐、出色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人流,创造最高附加价值。多年来,这套战术收获甚丰,却因为太成功,自绝于中国近年兴起的外卖热潮,在越来越“懒散”的消费者面前,星巴克最具话语权的产品与充满热忱的店员都缺席了,这显然是帝国严重错估现实造成的战略错误,当引擎哑然停摆,寻求新成长动力的星巴克急忙变阵,效果几何,大成疑问。
至于瑞幸,深知星巴克强项,避免正面较量其最擅长的店内体验,反其道“破框而出”、打“游击战”,砸钱以低价、外卖产品强攻中价位客户,试图截留其偏好。一时间,固然话题声势铺天盖地,消费者除饮品以外的感性体验却是疲弱苍白,钱治亚若以为纯然倚赖补贴,便可另辟蹊径抗衡星巴克,恐怕不久便将遭遇“前门有虎后门逢狼”的困境。
毕竟瑞幸走得再领先,业界仍有连咖啡等竞争者亦步亦趋,完全仿效对手策略,共享单车的“先知”摩拜与OFO血战3年,双方打的就是补贴与车队规模,孰料最后谁也赚不了钱,又难以合并共存,创业团队干脆退出,这个终局便是瑞幸最该避免的借鉴。
何况瑞幸若不深化品牌,将形象与产品紧密相连,进而取得更多资金奥援,长久下来,万一补贴烧完,公司还有多少筹码,堪与帐上现金多达20亿美元、志在必得的星巴克进行持久战,亦令人存疑。
双方各有优势,也有难以弥补的弱点,无论哪一方从这场龙争虎斗胜出,都将有机会主宰获利最肥美的中国市场,站在咖啡消费量飞升的浪头上。
从舒兹退休,形同重大丑闻的费城事件,到中国市场挫败,星巴克今年遭遇的三重转折,前后叠加,宛如一场完美风暴,势将深远影响未来营运。但细探公司30余年经营史,不难发现从舒兹退休,到发生两次费城事件,本是星巴克将策略发挥至极后可想而知的结果。
至于中国市场的挫败则意味着,全球商业竞争已演进至下个世代,更迭远快过星巴克的准备;即使在美国本土基础牢不可破,面对中国对手颠覆性挑战,仍有一夕崩盘之危。星巴克如何借阿里巴巴这阵东风突破今日之我,势将决定其座落在新时代的座标与评价。
星巴克从不只是咖啡馆。它是个文化图腾,又是一家从实体零售起家、在数位领域斩获甚丰的企业,因而在资本市场扬名立万;它是美式餐饮管理思维的终极展现,但版图中亦处处可见全球化浪潮淘洗、融会的痕迹:米兰咖啡文化里的密集设点和亲切服务,全被舒兹留了在星巴克,意大利咖啡馆习惯播放的古典乐与歌剧却消失了,换成巴沙诺瓦(Bossanova)轻音乐和爵士乐;意大利人酷爱的义式浓缩咖啡(Espresso)没成为多数顾客偏好,星巴克发扬光大的反而是拿铁,员工自发研制的星冰乐,更是夏季当红产品。
两个月后,星巴克便要正式进军当年启蒙舒兹的米兰,然而届时,舒兹已不在阵中。这就好比过去数十年,因应产品范畴扩大,海妖商标变换数次一般,重回“应许之地”的星巴克,早已从彼时年轻、充满活力的初创公司,成了财雄势大、但基础隐现裂痕的庞然巨物。新舵手强森带领下的星巴克究竟将航向何方,从股东、消费者到数十万员工,每个人都正睁大眼睛看。
星巴克如果能夠貫徹舒茲的想法,那根本不用擔心瑞幸。因為對方很露骨的避開與他們衝突,轉向經營不同的客群。錢治亞所謂的「人與人的社交更多發生在網路上」在個人來看那並不是社交,反過來說並不會影響到星巴克以店員和顧客交流為主的服務模式。(但瑞幸的做法在中國或亞洲其他地區絕對有他們的市場)
但這前提是「如果現在的星巴克還有貫徹舒茲當年初衷」的話。如果如同費城問題反映出他們的核心價值已經失去的話… 我想他們的股東就該準備迎接新的衝擊了。
我不喜歡星的咖啡,那些濃郁的香味假得擾人,更像是香精味。
我有次聽了朋友講他去印尼參觀了一個很大的咖啡園,整個園的咖啡都是供應給星的,咖啡園是如何按星的要求來種植咖啡的等等。聽了後,只覺得星也不過是眾多無良企業的其中一間罷了。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認為星只不過是一間咖啡快餐店罷了!
抱歉,看錯,原文是離任…但拿來和過世的人對比也稍嫌不類。此外「2018迄今」這種用法也實在讓人困惑。
張忠謀沒有離世啊????!!!「2018年迄今….」,今年不是2018年嗎?端傳媒難道是靈媒?
真心喜歡端傳媒報導,加油
文章寫得真好。像戰爭片般厲害。
如果麥當勞是低價,那星巴克被廣泛接受是因為它對美國物價來說是品質穩定的中價位,並非高價位。高價位是想靠品味、高品質豆、不定期有新產品刺激消費者荷包突破重圍的清新品牌,如Blue bottle或Intelligentsia等。這篇文章著重滿多以人為主的故事,很好看。
在没有好奇心的看端传媒的商业报道解解馋……😂
我认为喜茶等饮品店对星巴克的星冰乐系列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怀疑这篇文章是不是收了瑞辛的钱
瑞幸和連咖啡還是算了吧 豆子的質量實在堪憂 更像是時下流行的網紅店 只能迎合年輕世代 真正懂咖啡的人試過一次是不會再有第二次的
早上還是人魚,到中午就變海妖了XD
瑞幸需要解決難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