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选择》月刊出版,书里的各项产品测试结果必然成为香港热话。有传媒行业的人更说,月刊内每一篇调查都可以成为报纸头条。虽然香港出版业式微,比较及测试产品的平台又不断涌现,《选择》仍是读者的选择,在2017年出版的《选择》中,5本卖断货,3本加印,年销售量平均25万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黄凤娴接受端传媒采访时笑说,“我走到哪里都被人问,下期的杂志内容是什么”。
《选择》见证香港40年的变化
至今已出版超过500期的《选择》,在1976年面世。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又适逢第一次石油危机,物价飞涨,但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却很低。大多市民家中只有收音机,获知消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商家往往可以透过合谋定价,推高产品价格。港英政府为回应消费者诉求,成立法定机构消费者委员会,两年后《选择》就开始出版。在第1期以食油测试作为封面出版后,《选择》得到市民正面回响,由本来首印3万份,加印1万份。
《选择》初期的调查重点,是产品是否货真价实和安全。黄凤娴指出,在80年代,有不少人在洗澡期间,吸入气体式热水炉排出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死亡,也有电插头设计不善引发的火警,甚至有儿童被玩具弄伤及致死的个案发生,“那个年代很多产品都存有安全隐患”。香港昔日随处可见的“火水炉”(煤油炉),亦曾酿成不少意外。1977年第4期《选择》的封面故事,就测试了12种火水炉的安全性,调查火水炉“有没有火水泄漏和火焰向炉外伸张的问题”。
随著香港服务业开始蓬勃,《选择》慢慢加入对服务业质素的调查。“香港人用多了服务,不只是基本的需要,坐车、吃饭那么简单的东西,多了很多不同服务,例如银行、保险,这些全部也是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出现的产品。”在1997年第13期的《选择》,就向消费者解释银行对客户的责任。
90年代,消委会借着《选择》的调查,推动了不少保障消费者的立法。黄凤娴指出,“当年香港人有钱了,开始喜欢外游,但90年代那时,有很多旅行社倒闭,接着拿了顾客的钱就‘走佬’(跑路)。”《选择》亦在当时开始调查旅游业的服务,后来港府终于在1993年成立“旅游业赔偿基金”,令消费者即使面对旅行社倒闭,也有机会得到赔偿。“就是我们不停测试产品,令《电气产品(安全)规例》、《消费品安全条例》,《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条例》出现了。”
随着时代变迁、消费环境和模式的改变,消委会的工作越来越复杂。“以前的消费者可能只需知道那东西是否安全,现在不是只需知道是否安全,要知道好与不好,是否物有所值,要求高了”。同样是食油的测试,消委会40多年前的创刊号测试的是“产品是否纯正的花生油或粟米油”,近年的重点则移师食物安全问题上,测试食油是否含有害物质。
除了产品的安全,《选择》月刊亦需要做检测产品效能的调查。“例如我们之前做保湿面膜,也有尝试过找一些人去试用去给意见,或者他试用后量度他皮肤的湿度、水分是否有增加等。”黄凤娴说。对价格高昂的耐用品做测试,往往能吸引更多读者。“比如几千元买一部抽湿机,谁家的声音大,或者功效差?又比如床褥,会不会睡起来很硬,令人腰骨痛?”
当现代商品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多品牌和型号,《选择》要做的测试量超乎想像。以手提电话为例,“以前没有那么多型号的手提电话,我们测试十款就可以,现在不是,一出就出数十款,那我们就要试多一点。”
在2012年香港实行强积金“半自由行”后,消委会就在《选择》附上一份整理出523只强积金基金的计划收费和表现。在今年6月时,消委会调查香港29间留学机构,39次“放蛇”(暗访)。除了这些大型调查,《选择》每一期通常会有6至8个研究报告或题目,几乎每一篇报导亦涉及超过10样调查产品。以近期三期封面为例,测试25款单人床垫、45款卫生巾、15款一匹窗口冷气机。消委会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测试?
耗时耗费耗人力的测试
《选择》的调查报告由消委会的研究及普查部负责,主修化学的郭永贤是这个部门的首席主任。部门共有20多人,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会故意找不同专业的人手。有熟悉电器领域的工程师,有精通金融、保险产品的,有人研究护肤品、洗发水等护理产品,有人熟悉电子产品,有人专研食物,有人了解服装......“因为衣食住行所有东西也与我们有关。”
和人们日常包罗万象的消费形态一样,调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以call车程序(APP)的调查为例,400次的实测如何做到?答案是——“放蛇”,也就是暗访。这是消委会常用的调查方式之一,消委会有数十名替他们义务工作的“线人”,可以充当“神秘顾客”。这次call车程序的测试,就有60位“神秘顾客”参与其中。
“神秘顾客”和正常的消费者一样,在路边call车,暗中观察,仔细记录。端传媒从消委会获得一份“神秘顾客”需填的调查问卷,内里共计5页22组问题。“他们要填很多东西,即好像查案一样,要记着很多东西,一行出门口就要填那份表格。”黄凤娴表示。
这些“神秘顾客”大部分是退休人士,然而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加入,参与者也必须对任务全程保密。这个群体并非一成不变,会因应不同任务而流动,比如今年消委会进行的一场长达9个月的留学咨询机构调查,共放蛇39次,“神秘顾客”连带他们的子女,一起成为这个任务的执行者。
另一种更耗资金调查方式是对产品效能作实际测试。消委会作为政府的法定机构,每年也获批500至700万港元的调查经费,很大部分的经费就用在这里。
2015年,消委会为了测试电灯胆的使用寿命,在一整堵墙上装了各式各样的电灯胆和开关,“关灯十五分钟后再开四十五分钟,不停地‘煲’(使用)这些电灯胆。”研究及普查部总主任郑跃年说,“有些声称可以撑五千个小时,但怎料到了二千多个小时就熄了。”这样的测试一做就是大半年。
怎样测试滤水器是否能过滤细菌?那就需要不停的放水。“其实全世界不是那么多地方做滤水器测试,因为太浪费水,太不环保,而且是太贵的测试。”黄凤娴说。令她印象深刻的还包括血压计测试,需要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量度才能得到可靠的数据,医生和患者双方都要同意测试。这次测试的合作方是玛丽医院,测试的患者有1000多人,历时两年有余。
另一种消委会常用的调查方式还包括Survey,也就是检查标签,以找出产品中有甚么化学物、致敏物、香料等。他们需要搜集所有要研究的产品,将它们的成分逐字抄写做成“无敌巨表”。“他们像放大镜一样,一字一字地研究,有些甚么”,他们要找出产品标签是否符合产品包含的成分,同时有没有未被列明的成分。这种Survey一般用于化妆用品、食物的检测中,比如婴儿湿巾纸、蚊怕水、防晒等。
“我们不是没有试过得罪整个商会”
消委会一向清楚列明每样测试产品的品牌,更在80年代中开始“公开点名”以不良手法经营的商店。在2016年,消委会就曾点名谴责香港连锁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以不良营商手法威胁和误导社会。“在我们点名没多久后就倒闭了,有些人说是我们‘送了它一程’”。
不少被点名的商家会向消委会投诉,为了给予商家回应的机会,消委会会在杂志刊印前,将调查结果交到有关商家手里,让他们看到自家产品的结果。无论这张“成绩单”是好是坏,这足以让收到的商家们如坐针毡。
郭永贤记得,消委会两年前做过一个鸡肉测试,从市面上随机抽样100款鸡肉,检测是否含有一种名为ESBL耐药性肠杆菌科细菌,结果6成鸡肉含有此类细菌。消委会向商家公布结果后,卖鸡肉的商会、家禽业联会等都登门“控诉”,最后还找来了立法会议员。家禽业坚决认为调查不公平的理据是,他们并没有用抗生素,而是运输过程中会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不是厂商能人为掌控的。
“我们给了他们回应的机会,会放在杂志的‘厂商意见’一栏中,但我们绝不会因此撤稿。”黄凤娴说,这也让消委会得到了“硬颈”(不退让)的称号。消委会的测试程序是依据国际的最佳作业模式,每一步都会有检查点(checkpoint)去观测结果,如果那些结果是不正常会再重新测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这就是真相。”
但在巨大的利益受损面前,不是有标准商家就会“善罢甘休”的。
“做大米测试,最后也得罪了整个米商。”郭永贤说。在2013年时,消委会测试大米的重金属“镉”含量,发现有3款白米超标,长期进食镉含量高的食物有机会影响肾脏健康。“有个别的米商上来开会,跟着有一整个商会集中一起上来吵。”米商认为,既然香港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就不应该用其他地区的标准作测试。“这不是必然标准的问题,我们用相关标准测试验出问题,尽管香港尚未有明确的法例规管,但从一个保障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有知情权,他有权力去享用一个最安全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道德高地’。”为了保证客观公正的报导,消委会亦不接受广告,连每期的封面明星都是义务为消委会拍摄。
“我们有收律师信的,一年怎样也会收几封,一定有七、八封。”黄凤娴说。当中一类是认为消委会影响了他们的声誉,保留追究权利;另一类是不认同消委会的测试标准。“但至今我们从来没有被告过。”黄凤娴强调,“如果我们已尽了专业操守,我们是受法例保护的。不然的话,我们没法开展工作。”
信息多并不等同资料透明
不过,《选择》亦逃不过销量下跌的问题。今年4月审计署发表的《审计署署长第七十号报告书》指出,《选择》的销售量由2009/10年度平均每月27428本,下跌至2016/17年度的21033本。报告更批评《选择》“设计不合时宜、文字太多、难以理解”。黄凤娴指自己在出任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前,就曾疑惑“这份刊物一幅幅大图大表,标注几十款产品在各测试项目的评分,在这个追求精简、多图少字、只问结果不讲过程的年代,仿佛有点背道而驰”。
无可否认,在现今的社会,消费者要知道各项产品的评价,在网上搜一搜就可以。然则,海量的信息就能提供真实吗?《选择》诞生于1976年,一个信息透明度不足的时代,但在42年后的今天,“这般充斥著各种‘信息’的生活中,我们最缺的仍然是客观和公正的信息。”黄凤娴说。
重點在末尾。
既然如此,消委會何不標榜《選擇》多年建立起來的客觀公正形象?
另,《選擇》是有電子版訂閱的—幾年前作為某活動的獎品,看了一年。
這裡是不是少了一個不?「而是運輸過程中會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是廠商能人為掌控的。」——-「不」是廠商可以人為掌控的吧?或者說這個「廠商」指的是前文的家禽業或者是運輸方還是⋯⋯
謝謝指出,此處該為「......而是運輸過程中會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不是廠商能人為掌控的」。「廠商」所指的是家禽業本身,文字已經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