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走過香港42年:社會仍缺乏客觀公平的資訊

《選擇》誕生於資訊透明度不足的70年代,調查產品是否貨真價實和安全。到了42年後的今天,《選擇》依然在,社會最缺的仍然是客觀和公正的資訊。
《選擇》面市的初衷是希望有一個獨立、公平、公正的方法,以貨真價實和安全作為重點,去搜羅市面上不同的產品,做相關的測試檢驗其安全性。
香港

每逢《選擇》月刊出版,書裏的各項產品測試結果必然成為香港熱話。有傳媒行業的人更說,月刊內每一篇調查都可以成為報紙頭條。雖然香港出版業式微,比較及測試產品的平台又不斷湧現,《選擇》仍是讀者的選擇,在2017年出版《選擇》中,5本賣斷貨,3本加印,年銷售量平均25萬份。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接受端傳媒採訪時笑說,「我走到哪裏都被人問,下期的雜誌內容是什麼」。

《選擇》見證香港40年的變化

至今已出版超過500期的《選擇》,在1976年面世。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又適逢第一次石油危機,物價飛漲,但社會的資訊透明度卻很低。大多市民家中只有收音機,獲知消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商家往往可以透過合謀定價,推高產品價格。港英政府為回應消費者訴求,成立法定機構消費者委員會,兩年後《選擇》就開始出版。在第1期以食油測試作為封面出版後,《選擇》得到市民正面迴響,由本來首印3萬份,加印1萬份。

《選擇》初期的調查重點,是產品是否貨真價實和安全。黃鳳嫺指出,在80年代,有不少人在洗澡期間,吸入氣體式熱水爐排出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死亡,也有電插頭設計不善引發的火警,甚至有兒童被玩具弄傷及致死的個案發生,「那個年代很多產品都存有安全隱患」。香港昔日隨處可見的「火水爐」(煤油爐),亦曾釀成不少意外。1977年第4期《選擇》的封面故事,就測試了12種火水爐的安全性,調查火水爐「有沒有火水洩漏和火焰向爐外伸張的問題」。

隨著香港服務業開始蓬勃,《選擇》慢慢加入對服務業質素的調查。「香港人用多了服務,不只是基本的需要,坐車、吃飯那麼簡單的東西,多了很多不同服務,例如銀行、保險,這些全部也是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出現的產品。」在1997年第13期的《選擇》,就向消費者解釋銀行對客戶的責任。

90年代,消委會藉着《選擇》的調查,推動了不少保障消費者的立法。黃鳳嫺指出,「當年香港人有錢了,開始喜歡外遊,但90年代那時,有很多旅行社倒閉,接着拿了顧客的錢就『走佬』(跑路)。」《選擇》亦在當時開始調查旅遊業的服務,後來港府終於在1993年成立「旅遊業賠償基金」,令消費者即使面對旅行社倒閉,也有機會得到賠償。「就是我們不停測試產品,令《電氣產品(安全)規例》、《消費品安全條例》,《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出現了。」

隨着時代變遷、消費環境和模式的改變,消委會的工作越來越複雜。「以前的消費者可能只需知道那東西是否安全,現在不是只需知道是否安全,要知道好與不好,是否物有所值,要求高了」。同樣是食油的測試,消委會40多年前的創刊號測試的是「產品是否純正的花生油或粟米油」,近年的重點則移師食物安全問題上,測試食油是否含有害物質。

除了產品的安全,《選擇》月刊亦需要做檢測產品效能的調查。「例如我們之前做保濕面膜,也有嘗試過找一些人去試用去給意見,或者他試用後量度他皮膚的濕度、水分是否有增加等。」黃鳳嫺說。對價格高昂的耐用品做測試,往往能吸引更多讀者。「比如幾千元買一部抽濕機,誰家的聲音大,或者功效差?又比如床褥,會不會睡起來很硬,令人腰骨痛?」

當現代商品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多品牌和型號,《選擇》要做的測試量超乎想像。以手提電話為例,「以前沒有那麼多型號的手提電話,我們測試十款就可以,現在不是,一出就出數十款,那我們就要試多一點。」

在2012年香港實行強積金「半自由行」後,消委會就在《選擇》附上一份整理出523隻強積金基金的計劃收費和表現。在今年6月時,消委會調查香港29間留學機構,39次「放蛇」(暗訪)。除了這些大型調查,《選擇》每一期通常會有6至8個研究報告或題目,幾乎每一篇報導亦涉及超過10樣調查產品。以近期三期封面為例,測試25款單人床墊、45款衞生巾、15款一匹窗口冷氣機。消委會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測試?

調查方式除了「放蛇」和產品測試外,還包括標籤檢查,也就是搜集所有要研究的產品,將他們的成分逐字抄寫做成一個表,列出產品中有甚麼化學物、有甚麼致敏物、有甚麼香料,還有什麼是產品標籤中隱藏的,不註明的。圖為《選擇》501期的調查主題:校服。
調查方式除了「放蛇」和產品測試外,還包括標籤檢查,也就是搜集所有要研究的產品,將他們的成分逐字抄寫做成一個表,列出產品中有甚麼化學物、有甚麼致敏物、有甚麼香料,還有什麼是產品標籤中隱藏的,不註明的。圖為《選擇》501期的調查主題:校服。

耗時耗費耗人力的測試

《選擇》的調查報告由消委會的研究及普查部負責,主修化學的郭永賢是這個部門的首席主任。部門共有20多人,他們在招聘的時候會故意找不同專業的人手。有熟悉電器領域的工程師,有精通金融、保險產品的,有人研究護膚品、洗髮水等護理產品,有人熟悉電子產品,有人專研食物,有人了解服裝......「因為衣食住行所有東西也與我們有關。」

和人們日常包羅萬象的消費形態一樣,調查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以call車程式(APP)的調查為例,400次的實測如何做到?答案是——「放蛇」,也就是暗訪。這是消委會常用的調查方式之一,消委會有數十名替他們義務工作的「線人」,可以充當「神秘顧客」。這次call車程式的測試,就有60位「神秘顧客」參與其中。

「神秘顧客」和正常的消費者一樣,在路邊call車,暗中觀察,仔細記錄。端傳媒從消委會獲得一份「神秘顧客」需填的調查問卷,內裏共計5頁22組問題。「他們要填很多東西,即好像查案一樣,要記着很多東西,一行出門口就要填那份表格。」黃鳳嫺表示。

這些「神秘顧客」大部分是退休人士,然而也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加入,參與者也必須對任務全程保密。這個群體並非一成不變,會因應不同任務而流動,比如今年消委會進行的一場長達9個月的留學諮詢機構調查,共放蛇39次,「神秘顧客」連帶他們的子女,一起成為這個任務的執行者。

另一種更耗資金調查方式是對產品效能作實際測試。消委會作為政府的法定機構,每年也獲批500至700萬港元的調查經費,很大部分的經費就用在這裏。

2015年,消委會為了測試電燈膽的使用壽命,在一整堵牆上裝了各式各樣的電燈膽和開關,「關燈十五分鐘後再開四十五分鐘,不停地『煲』(使用)這些電燈膽。」研究及普查部總主任鄭躍年說,「有些聲稱可以撐五千個小時,但怎料到了二千多個小時就熄了。」這樣的測試一做就是大半年。

怎樣測試濾水器是否能過濾細菌?那就需要不停的放水。「其實全世界不是那麼多地方做濾水器測試,因為太浪費水,太不環保,而且是太貴的測試。」黃鳳嫺說。令她印象深刻的還包括血壓計測試,需要專業人士對患者進行量度才能得到可靠的數據,醫生和患者雙方都要同意測試。這次測試的合作方是瑪麗醫院,測試的患者有1000多人,歷時兩年有餘。

另一種消委會常用的調查方式還包括Survey,也就是檢查標籤,以找出產品中有甚麼化學物、致敏物、香料等。他們需要搜集所有要研究的產品,將它們的成分逐字抄寫做成「無敵巨表」。「他們像放大鏡一樣,一字一字地研究,有些甚麼」,他們要找出產品標籤是否符合產品包含的成分,同時有沒有未被列明的成分。這種Survey一般用於化妝用品、食物的檢測中,比如嬰兒濕巾紙、蚊怕水、防曬等。

每年消委會總能收到七八封來自商家的律師信,一類是認為消委會影響了他們的聲譽,保留追究權利;有一類是不認同消委會的測試中的技術問題。「但至今我們從來沒有被告過。」黃鳳嫺帶著一種女掌門人的霸氣說道。
每年消委會總能收到七八封來自商家的律師信,一類是認為消委會影響了他們的聲譽,保留追究權利;有一類是不認同消委會的測試中的技術問題。「但至今我們從來沒有被告過。」黃鳳嫺帶著一種女掌門人的霸氣說道。

「我們不是沒有試過得罪整個商會」

消委會一向清楚列明每樣測試產品的品牌,更在80年代中開始「公開點名」以不良手法經營的商店。在2016年,消委會就曾點名譴責香港連鎖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以不良營商手法威脅和誤導社會。「在我們點名沒多久後就倒閉了,有些人說是我們『送了它一程』」。

不少被點名的商家會向消委會投訴,為了給予商家回應的機會,消委會會在雜誌刊印前,將調查結果交到有關商家手裏,讓他們看到自家產品的結果。無論這張「成績單」是好是壞,這足以讓收到的商家們如坐針氈。
郭永賢記得,消委會兩年前做過一個雞肉測試,從市面上隨機抽樣100款雞肉,檢測是否含有一種名為ESBL耐藥性腸桿菌科細菌,結果6成雞肉含有此類細菌。消委會向商家公布結果後,賣雞肉的商會、家禽業聯會等都登門「控訴」,最後還找來了立法會議員。家禽業堅決認為調查不公平的理據是,他們並沒有用抗生素,而是運輸過程中會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不是廠商能人為掌控的。

「我們給了他們回應的機會,會放在雜誌的『廠商意見』一欄中,但我們絕不會因此撤稿。」黃鳳嫺說,這也讓消委會得到了「硬頸」(不退讓)的稱號。消委會的測試程序是依據國際的最佳作業模式,每一步都會有檢查點(checkpoint)去觀測結果,如果那些結果是不正常會再重新測試,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數據是不會騙人的,這就是真相。」

但在巨大的利益受損面前,不是有標準商家就會「善罷甘休」的。

「做大米測試,最後也得罪了整個米商。」郭永賢說。在2013年時,消委會測試大米的重金屬「鎘」含量,發現有3款白米超標,長期進食鎘含量高的食物有機會影響腎臟健康。「有個別的米商上來開會,跟着有一整個商會集中一起上來吵。」米商認為,既然香港並沒有相關的標準,就不應該用其他地區的標準作測試。「這不是必然標準的問題,我們用相關標準測試驗出問題,儘管香港尚未有明確的法例規管,但從一個保障消費者的角度,消費者有知情權,他有權力去享用一個最安全的產品,這就是我們的『道德高地』。」為了保證客觀公正的報導,消委會亦不接受廣告,連每期的封面明星都是義務為消委會拍攝。

「我們有收律師信的,一年怎樣也會收幾封,一定有七、八封。」黃鳳嫺說。當中一類是認為消委會影響了他們的聲譽,保留追究權利;另一類是不認同消委會的測試標準。「但至今我們從來沒有被告過。」黃鳳嫺強調,「如果我們已盡了專業操守,我們是受法例保護的。不然的話,我們沒法開展工作。」

像是嚴肅的紀律部隊,每一項調查全程保密,並且有嚴格的流程和制度,他們共同指向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客觀、持平、真實。(左至右)研究及普查部首席主任郭永賢、研究及普查部總主任鄭躍年、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
像是嚴肅的紀律部隊,每一項調查全程保密,並且有嚴格的流程和制度,他們共同指向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客觀、持平、真實。(左至右)研究及普查部首席主任郭永賢、研究及普查部總主任鄭躍年、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

資訊多並不等同資料透明

不過,《選擇》亦逃不過銷量下跌的問題。今年4月審計署發表的《審計署署長第七十號報告書》指出,《選擇》的銷售量由2009/10年度平均每月27428本,下跌至2016/17年度的21033本。報告更批評《選擇》「設計不合時宜、文字太多、難以理解」。黃鳳嫺指自己在出任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前,就曾疑惑「這份刊物一幅幅大圖大表,標註幾十款產品在各測試項目的評分,在這個追求精簡、多圖少字、只問結果不講過程的年代,彷彿有點背道而馳」。

無可否認,在現今的社會,消費者要知道各項產品的評價,在網上搜一搜就可以。然則,海量的資訊就能提供真實嗎?《選擇》誕生於1976年,一個資訊透明度不足的時代,但在42年後的今天,「這般充斥著各種『資訊』的生活中,我們最缺的仍然是客觀和公正的資訊。」黃鳳嫺說。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重點在末尾。
    既然如此,消委會何不標榜《選擇》多年建立起來的客觀公正形象?
    另,《選擇》是有電子版訂閱的—幾年前作為某活動的獎品,看了一年。

  2. 這裡是不是少了一個不?「而是運輸過程中會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是廠商能人為掌控的。」——-「不」是廠商可以人為掌控的吧?或者說這個「廠商」指的是前文的家禽業或者是運輸方還是⋯⋯

    1. 謝謝指出,此處該為「......而是運輸過程中會有交叉感染或者污染,不是廠商能人為掌控的」。「廠商」所指的是家禽業本身,文字已經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