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二十一世纪,最古老的“共享车”--城市公车--还能玩转出什么新把戏?2018年,新北市交通局推出了新政策,吸引不少目光:它让民众使用“跳蛙公车”app创设自己的公车路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下载、选择路线起讫点,开启“连署”模式,集满20个人也想跟你搭乘同样的路线,路上就会出现一台由群众共同创设的公车,跑着当初连署所指定的路线,实际解决该路线的通勤需求。
跳蛙公车app的初始设计理念,说来十分简单:在特定的路段,民众已有搭乘公车的需求,但没有合适直捷的路线可搭。若按照正常程序开通公车路线,程序繁琐,又必须耗费许多时间,为了整合民众与业者的需求、更有效率地使用大众运输资源,新北市政府决定开发app,民众连署成功后,交通局便会请公车业者开始规划、行驶该路线,以每八公里一段票(备注:一段15元)为标准进行收费。
打开跳蛙公车app,如今已经有十余条开通路线,统计乘客超过三千人次,另有七至八条公车路线已经跨越20人的通车门槛,进入“准备开通”阶段。如果顺利地发展下去,将会越来越多人跟着跳蛙上班、下班,形成台北人的新体验,也补足过往路线搜集的不足。
跳蛙公车出现在新北市,也有道理。毕竟,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台北市公车每日已经有143万旅次,每500公尺公车覆盖率达97.5%,想去的路线,大多数都有公车直达。但新北市跨越城乡,道路面积约是台北市的三倍,人口密度却是台北市的三分之一左右,地广人稀,这让公共运输不容易符合每个人的需求。然而,新北市新兴市镇多,每日往市区的通勤需求大,这让许多人选择开车,或者根本不想住到那些“没有捷运、没有火车”的新北市区域,长久以往,对城市发展并非好事。
2015年,新北市政府也曾推动过“跳蛙公车”政策,但当时没有app辅助的“1.0”版本,单纯将部分路线进行修正,将“站站都停”公车改革为“快捷直达”班车。然而,在没有app搜集意见的情形下,只能“凭经验,看哪些站人多、哪些站人少,”现在有了app搜集意见,可以相对精准,找出乘客需求。
跳蛙公车看来是解决问题的契机之一。《端传媒》记者实际搭乘了一次“淡水-板桥”的跳蛙公车,观察乘客使用情形。虽然在连署时期这班车有70多人投票,但当天上车总人数仅有25人,以20-40岁的年轻上班族居多,间或有几位穿着制服的学生上车。因为公车是由市民连署而成,每天上车的乘客相对固定,如果司机发现有陌生脸孔,会特别问候一下,“你要去板桥吗?这班是跳蛙公车喔。”大部分乘客跟司机也相互熟识,上车刷卡时,甚至会互道早安,比一般市区公车路线,多了些人情味。
有趣的是,不少使用跳蛙公车的人,其实是当初没有参与连署的民众。一位70岁的王女士,是位退伍军人,原本便住在板桥、也在板桥工作,三年前因为未婚的大女儿在淡水买了房子,才搬过来一起住,每日通勤。在没有跳蛙公车之前,因为原本“淡水-板桥”的公车路线947不尽符合她的需求,她会搭乘捷运淡水线转乘板南线前往板桥,通勤时间往往超过一个小时。
跳蛙公车开通时,王女士是从朋友间传递的line讯息看到跳蛙公车的新闻,又在路边看到真实的跳蛙公车开过去,决定隔天提早来等,“直达之后,不用转车,50分钟内一定到。”从此之后,她便成为跳蛙公车的忠实乘客。
另一位爱用跳蛙公车的江先生,同样也是居住在淡水,每天前往板桥上班。跳蛙公车开通后,他看到相关新闻,主动上ptt(台湾最大的电子布告栏)bus版找资讯来看。他在今年二月底左右才得知跳蛙讯息,三月初便开始搭跳蛙公车。根据江先生印象,一开始只有10余人搭乘公车,三月中之后,人渐渐变多,一天会有20几人搭乘,可谓渐入佳境。
江先生的原本的通勤路线与王小姐类似,必须自捷运红树林站到台北车站换车至板桥。虽然看似都在捷运上完成通勤,但“因为捷运从淡水站开出来之后基本上就没位置了,我从红树林上车,就要一路站到板桥站,从士林站之后更是挤满人,像沙丁鱼一样,挤来挤去,觉得很烦,也消耗体力。跳蛙公车有位置坐(可预先排定座位),舒服很多。”而票价上,跳蛙公车单趟虽然要45元,比一般公车票价高了三倍,但原本他转乘三趟捷运的票价亦高达44元,几乎相等,这让他更肯定跳蛙公车的政策设计,“希望大家多搭,别让它(跳蛙公车)停了!”
减少汽车?加速通勤?学者:更多人使用方见效益
究竟是真的有把私人运具(汽车)使用者移到公共运输?还是大众运输的内部路线重分配?
但在乘客盛赞方便、舒适之余,从交通运输角度来看,当中仍然隐藏风险:跳蛙公车app究竟是否可以达成它当初所许诺的政策目标,即让民众“搭到更方便更省时的公车,减少私人运具使用”?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教授张胜雄认为:“这必须看现在跳蛙公车发生的效果,究竟是真的有把私人运具(汽车)使用者移到公共运输?还是大众运输的内部路线重分配?”他分析,以当前跳蛙公车的路线来看,“它所发生的效果,多半还是以后者居多。”
张胜雄举例,其中一条跳蛙公车路线是从“淡水”开到台北市政府站,这条路线其实可以搭乘捷运抵达,但必须转车一次,等于仅让“原本就在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的民众更加方便,但是否能成功让开车的民众改搭公车?张胜雄态度偏向保守,“这(指跳蛙公车希望让民众多使用大众运输工具)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张胜雄分析,公车的速度影响最大的就是“停靠站”,停靠站越多,旅行时间就越长,跳蛙公车目前创设的路线中,除了少数连结外环市郊区、让旅客不必进台北市中心转乘的路线(如泰山到内湖科学园区、新店到汐止)之外,许多都是将现在已有的公车路线“加速”,较少真正的新创路线,“或许现在乘客的悠游卡资料还不够完整,没办法做真的精准地抓到需求,但还是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把现有路线开通直达路线即可,不一定要花大钱做app。”
总体而言,张胜雄对于跳蛙公车app的成效,持相对保守态度。他认为,政府愿意为了改良公共运输系统而多方进行尝试,用心值得肯定,“但后续效益,我们还是要审慎的看,以现在的数据来说,能够服务到的人次,看起来仍是小众,或许现在刚开始,人不够多,未来人数增加,才能收到好的效益。”
张胜雄进一步解释,通常政府创设公车路线时,会有一个明确政策目标,“例如提供市区前往(新创设的)内湖科学园区、花卉博览会、新设的产业园区,是以空间规划的政策为本,提供交通接驳。但现在却在网路上让乘客自由发想、连署,万一未来搭乘人次不如预期,很难厘清责任归属,到底是属于出面“揪团”的政府,或者提供服务的业者,“可能还是要让业者自己来做评估,会产生更精准的结果。”
就现状而言,由群众自创的公车路线,如果搭乘人次不如预期,公车业者可以提出“裁撤路线”请求。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条“板桥-永和”路线被裁撤。
台湾的小蛙跳:在良好的基础公共建设上玩“共享”
“由业者来”的模式,事实上已经存在于旧金山。跳蛙公车出现时,不少网友便拿它与加州新创公司Chariot比较。Chariot通过app自创路线、分享票价方式,在网上邀集民众一起共享公司租赁来的专车。因可同样享受公车的税收减免模式,Chariot的专车比其他共享车辆便宜,虽然比一般公车系统稍贵,但却能提供给使用者相对舒适的体验,仍受不少市民青睐。
但是,这纯粹“由业者来”的模式,仍然产生了一些问题。早在一开始,旧金山市政府便规定他们要远离原有的公车路线、人行道与重叠的交通路线。不过,Chariot在旧金山引来许多市民投诉,包括并排停车、阻挡车道,以及在公车站区怠速等候等。自2015年以来,当地交通局已经收到超过三百件以上的投诉案,如何整合私人业者与公共系统,最终仍需要当地政府出面重新排定游戏规则,付出制度成本。
与世界许多城市相比,台湾公车系统可谓相对完整,战后就开始慢慢建置,到了90年代,台北公车系统建置更与一部分的“城市骄傲”感紧紧相系。1980年代末期,台北市开始建设捷运路网,让城市陷入交通黑暗期,在当时与台北人相约,迟到半小时也是常事,“塞车”更是理所当然可以被接受的迟到理由,恶劣的交通品质,让当时台北市民怨声载道。
在捷运完工之前,台北市历任市政府都曾想解决塞车问题。黄大洲时代开始规划“公车专用道”,却因为阻力过大而无法实现。到了陈水扁时代,以铁腕风格强力实施,引起正反争论,车主抗议,引发不快。但最后事实证明,公车专用道改善了公车的使用者体验,也改善了台北市的交通品质,这让北市公车专用道成为陈水扁竞选总统的政绩之一,用以证明他的施政“魄力”与前瞻思维。
时序来到2018年,这些曾经让台湾引以为傲的基础建设,却似乎成为台湾跳向新时代的绊脚石。一篇网路上的文章感叹,中国大陆因为中层基础建设相对缺乏,为实际解决实际需求,反而在行动支付、共享经济发展上占了先机,台湾却因此而少有进展,未能跟上时代脚步。若跳蛙公车能够成功,或许是个很好的反驳--虽然,正如所有新创政策一般,它暗藏着入不敷出、未达规模便不符成本效益的风险--但却不失为一个振奋人心的案例,证明台湾也能在现有的基础建设上来一次小蛙跳,将老公车玩出“共享”的新意。
我这边也有所谓的“定制公交”,和文章中的公交有一点相似,不过定制公交只是上下班时间存在的通勤公交。
謝謝報導,我在新北市工作、居住了10年,卻現在才知道跳蛙公車是可以連署開新路線的。
謝謝編輯的回覆。可惜跨地域的討論是由讀者發起,文章本身沒有稍展開討論。
这个话题好local,是不是有违端的定位?
共享交通項目還是由民選政府領頭做比較好。
我在深圳,这边的e巴士就是这样的模式。只有在app上预定的乘客才能乘坐,每月初开始预定整个月的班次。虽然滴滴、嘟嘟巴士都有同样的商业模式,但e巴士是公交集团开发的,在价格和安全性都比其他app要好,因此e巴士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这也是个弱肉强食的市场,小玩家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曾在中國的滴滴擔任過相關崗位,樂見台灣能有類似的想法跟上。一些想法:
1. 認同 yink 的想法,公共運輸效果的效果不是只有「減少私人運輸」這一個衡量標準。讓既有的公共運輸體驗變好、時間變短,一來必然帶來人民生產力的提升,二來有機會能帶動現有交通偏遠區的發展,平衡地區差異。
2. 跳蛙公車本身也可以參考中國或美國的發展先例,可以透過定期票、預先付費等方式確保使用量。
3. 在「運輸」這件事上,我一定程度上相信「放鬆管制」示好的。有太多值得嘗試的好點子,如果能被私人企業玩一玩,將有機會大幅度改善城市的交通。幾例:uberpool / 滴滴拼車 透過 ride-share 的模式,在某些地方能夠將計程車做到不比大眾運輸高上太多的價格,對個人而言等同於用大眾運輸的價格、卻能有計程車的便利度 ; 又或者是美國(前陣子死掉的)Leap 做的相當於是跳蛙公車的豪華版 ; Lyft Line 則是透過計程車的車體來做到類似跳蛙公車的功能,讓跳蛙公車這個點子的實現更加彈性。
這些新的嘗試不見得都值得政府投入:其中有某些風險太高、某些只服務少數人。然而如果能夠放鬆公共運輸方面的監管,同時鼓勵業者嘗試,將能夠更好的滿足不同交通需求的個人,甚至有機會將這些點子出口到其他地方。
或許要請政府與業者也考慮一下的是與建商、選民酬庸的站牌設置,很多站牌相聚都只有幾百公尺,真的很難理解設置的意義。另外,公車過大、駕駛系統讓乘坐體驗都非常不舒服⋯⋯我覺得這些是能解決乘車意願以及改善塞車狀況的方式。
不認同文章末段所言,”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基礎建設,卻似乎成為台灣跳向新時代的絆腳石”,共享經濟會不會運用與基礎設施無關,在於用的人能不能有更創意的方式去挖掘新商機,別把不求上進不願動腦思考的藉口怪到基礎設施已經完善。
覺得除了減少私人駕駛外,讓巿民能已相宜價錢節省通勤時間已是德政,不用過份憂慮。之後就是持續性和彈性的挑戰了。
還是很樂意見到願意領頭嘗試的政府。
作為一個學城市規劃的學生👩🎓,為台灣都市規劃鼓掌👏🏻
原來是新北市政府的規劃哦,還以為是台北市的。
希望高雄市也有這東西
在中國大陸的滴滴現在有共享巴士呢!不過都是企業行為。如果新北市政府能成功,說明行政效率不錯啊。
很高興看到關於台灣現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