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官方日前宣布总统蔡英文预订4月17日出访史瓦济兰(斯威士兰),这是她就任以来第四次出国访问,但也是第一次踏上非洲。
2016年以来,每当蔡英文一踏上外交舞台,北京政府在国际上对台湾的打击就成为众所关注的议题。由于两岸国力悬殊,全世界与中华民国有正式邦交的国家只剩下20个——除了教廷,大多是国力和影响力极其有限的小型国家。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外交”对台湾而言意味著什么?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大学外交系?他们期待学到什么?他们想当外交官吗?如果想,或者不想,原因是什么?端传媒和3位在台湾就读外交相关科系的毕业生聊了聊,他们分别是:
E小姐:27岁,外交相关系所毕业,任职台湾某外资公司;
L先生:26岁,外交系毕业,目前在大陆新创公司从事咨询业;
Y先生,已经通过外交特考,即将成为新科外交官。
端:你为何选择就读外交相关科系?在选择外交系之前,你对台湾外交的理解是怎样的?
准外交官Y:我选择外交科系,原因是高中时参加了一个外交科系开办的营队,第一次发现外交能牵扯到的全球互动,涉及的面向很广、很巨大,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觉得很有趣。
我在读大学之前并没有主动了解过外交官具体会做什么,单纯地认为外交官的工作只是负责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交朋友或合作。
放弃当外交官的E:我在国高中时开始就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后来在一些学长姐的影响下,发现外交科系的课程设计包含外交史、国际政治、国际法的相关课程,觉得比起单纯读政治更有趣,而且读国际关系好像能比在国内做政治更能有施展抱负或理想的机会,所以选择了外交系。
但我在高三填志愿的时候就很明确我不想做外交官。我只是对外交相关知识感兴趣,但我很希望能从事一些文化教育相关的工作,所以大一时,教育部的国际文教人员、国际新闻人员或者调查局的相关工作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希望从事的工作与国际事务相关,并不想直接做外交官。
放弃当外交官的L:从小我就想念政治系,想要参与公共事务。但是我那时候觉得“政务官”可能不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因为它需要契机,也需要很多历练。但我觉得外交官是“事务官”嘛,一方面它能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一些比较高层的人事物,而且对年轻人来讲,做外交官又可以出国,感觉很有吸引力,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外交官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端:读书阶段,外交这门学问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准外交官Y:正式进入科系学习知识之后,我看待国际关系的想法开始有了变化,主要是建立起我看待国际事务的眼光。在接触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之后,开始理解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每种观点切入国际关系的角度都不一样,尤其学习了相关知识再去看现实政治运作,能真正看到这些观点在发生。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觉得“国际关系”是放大版的“人际关系”,外交工作最后还是要靠每一个外交官去做,即便政府有统一的思想指导外交官在面对他国外交官时有一套说法,可是外交官具体要去如何去和他国外交官互动、建立友谊甚至斡旋?这些都得靠“人”来进行。
放弃当外交官的E: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大三时与同学、老师一起去纽约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过程中我们需要准备非常多资料,也花了很多前期准备时间,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实际参加活动的4、5天里,每天都跟各国的学生一起去模拟不同国家的代表,针对不同议题去拉票、辩论、开会讨论。
放弃当外交官的L:我之前去缅甸的海外学习团,跟一群日本人去参访他们的机构。我们参观了缅甸的联合国办事处、缅甸当地的新创企业。后来一群缅甸人陪著我们,大概花了两三周,协助我们了解缅甸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况,我们甚至还去佛寺里面跟和尚交流,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但是,这反而减弱了我相当外交官的意愿。因为反而你会发现,你可能真的想做的事情,其实能透过很多其他渠道去实现,不见得得透过官方组织来做。我开始也有那种远大的目标,希望为世界做一点事情,但你会渐渐找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然后你会发现某些方法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那适合的人就这样做、这么做下去了,不适合的人觉得那可能还有别的出路抵达这个这个目标。
端:什么契机让你觉得你要告别外交,转而从事其它的工作?
放弃当外交官的L:我大学听了满多演讲的,去外交部参访过,其中听胡为真(编者按:胡为真为中华民国前国安会秘书长,曾任职外交部)演讲让我印象深刻。他之前当了将近6年驻德国代表,他亲口跟我们说,日子过得很辛苦。胡为真的老婆很会做饭,他就请了很多德国官员到他家吃饭;他说6年自己总共和这些官员们吃了将近1000顿饭,终于可以让当时还是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可以以台北市长的身分到柏林出访。
那时候我就觉得胡为真太伟大了,这么辛苦!但另外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个“产出投报比”……,这样太辛苦了,你这么辛苦花了6年,然后你终于做到一个成果,成果是德国官方邀请我们市长可以去柏林。我很敬佩他,但我觉得我个性比较急,可能没办法做这样的事。
对我来说,从事外交工作与否,考量的因素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体对外”,就是整个台湾的困境。这个情况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我愿意磨、且适合这行业的话,在这困境里面我还是可以得到我要的东西,然后我可以带著自己的理想去冲,对吧?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是内在的部分,就你个人的部分。你个人可能会发现,你的性格适不适合这样“磨”?有人觉得1000顿饭可能很轻松,但我会觉得花了6年吃那么多饭,终于做到这件事情……,我是不是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NGO也好、学术交流也好、其他民间方式也好,可能产生差不多的影响力的方式,但不用到“吃1000顿饭”那么辛苦,对吧?我比较没有耐心。
放弃当外交官的E:我们系上有门很特别的课程叫做“国际谈判”,每一年会跟美国马里兰大学做线上课程,其中有几门课需要我们在半夜时间上线,课程中需要我们几所学校的各国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国家,针对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但在过程中会不禁思考,如果真的是我代表我的国家去参与相关国际会议时,我们真的有办法像这种模拟会议一样全面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吗?
这种思考,随著我参加的活动越多,怀疑也越来越大,那个时候就会开始发现,我自己对外交官这份工作兴趣没有到那么大。
端: 你怎么看待马英九和蔡英文两个政府的外交政策?
准外交官Y:以我对马英九外交政策的了解,基本上“活路外交”是奠基在两岸关系和睦、至少是没有冲突的状态下去扩展台湾的国际空间。
以我个人来看,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和睦关系确实有助于台湾在其他国际空间上开拓。实际上,中国大陆一直透过一些管道对台湾邦交国或是一些对台湾比较友好的国家施加压力,而被施加压力的这些国家自然有他们的为难之处。但这不意味著台湾在这些问题上应该退却。
如果能够维持“少邦交、多免签”方向——这里的“少邦交”不是说邦交国要一直断,而是尽可能维持现状。另一方面,台湾应该继续努力去争取更多国家的认可,与他们建立起软性的关系,如免签协定(协议)等,这多少象征两个国家之间存在著互信基础。
蔡英文上任后一度传出的断交风波,当然这与承不承认“九二共识”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而蔡英文从竞选到上任期间,她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已经开始比较趋于缓和,没有像选前那样强烈否认。确实如此,但我会觉得政府现在保持这样的态度还是最佳的选择。如今,中国大陆只留下两条路,这等于是逼迫政府和台湾人民更去注意到“九二共识”这件事,我不认为这样把紧张程度升高会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
端:台湾目前在国际上面临的外交困境会令你担心吗?身为一个学外交的学生,你怎么看待台湾今天的这个外交困局?特别是国内的批评和质疑?
放弃当外交官的E:我自己曾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第一次在参加国外比赛时遇到中国的参加者的不友善对待,这对我来说很有冲击性,因为第一次面对面遭遇。
台湾在一些科学类的活动表现一直很好,这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国际比赛得名时,那大家就会很开心很想要挥舞国旗,或是特别去强调“台湾”这两个字,也许用英文、也许用中文。但是当我们获得胜利的时候,不确定是不是因为出于羡慕忌妒因素,或是本来就有人对“台湾”这两个字很敏感,当时我们只秀出Taiwan这六个英文字母,没有拿出中华民国或其他有政治性指示的旗子,我们还是被抗议要求把旗子拿下来。那是第一次接触,就觉得……嗯,怎么会这样……。
当下觉得非常莫名其妙,那是一场真的和政治关系不大的比赛,我们被抗议说比赛不要谈政治。但是,当我拿出一个确实和政治无关的旗子却还是被抗议,事实上就是你们(中国参赛者)一直把政治带进来,会让我觉得,好像“定规定的是你们,破坏规则的也是你们”的感觉。
我自己是觉得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但每次在填写相关的申请,不管是在学校时还是后来工作了,当问你从哪里来,你写台湾,后面永远都会加一个Province of China(中国一省)、或者被改成Chinese Taipei甚至China Taiwan之类的,这时你就会觉得,真的很生气、很不舒服、很困扰,但你反应之后也没有人要理你。这会让人不舒服。
放弃当外交官的L:我觉得外交可以变得更务实一点、更柔软一点。因为台湾的经济实力还是满强的,所以身段放软一点,透过别的渠道,不要只是外交官,或是我们所谓的,很狭隘的“外交体系”这四个字,用更柔软的方式,你才能更理解别人。
“感觉日本跟韩国真的有‘集国家的力量去了解你、渗透你’的感觉。那反观台湾呢?太单薄了,总是让海外国民单打独斗。”
不要把外交局限在官方,应该要跟更多非官方的组织合作,而且政府应该要更有效地去透过非官方的渠道来了解真正当地的一个环境跟情况。我可以举个例子,我那时候去缅甸,下机场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冲击,整个机场就有很多新的充电设备,就你可以插手机充电啊之类的,全都是SamSung盖的。然后,那个出海关之后,有个很大的广告“Welcome to the Golden Land”看板,结果那个广告竟然是LG做的。我出了机场,看到满街的广告,全部是Sony的广告……。
我那时候是跟日本人一起去,我跟他们聊。他们说,日本很重视东协的交流,因为他们想要了解东协,所以日本就主办大企业办邮轮活动,100多个人坐船去到东协10国每个国家参访,每个国家可能就停留好几天,这样了解一两个月,然后回日本。
所以你会觉得,感觉日本跟韩国真的有“集国家的力量去了解你、渗透你”的感觉。那反观台湾呢?太单薄了,总是让海外国民单打独斗。
准外交官Y:对外关系部分,我认为,不管政治的、非政治的,能做的就要尽量去做,可以弥补的就尽量弥补。回过头来,我认为台湾政府跟人民之间的距离其实还是满大的,外交部又特别是涉及到机密,或者很讲求timing(时间点)或者私底下磋商,这更没有办法让一般人民知情或者了解(外交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鸿沟很大,可是还是要想办法弥补。
端:台湾的邦交国主要以较为贫穷的南太平洋、南美和非洲国家为主,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邦交国是花钱买回来的,你怎么看?
准外交官Y:如果从结果论来看,当然好像是“谁钱比较多谁就能抢到邦交国”,这是非常现实主义外交的展现。但如果能了解到我们国家除了投资金钱之外还做了什么事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做的远不只有砸钱下去维持关系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是两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深刻的交流。”
比如台湾派遣农技团去到这些国家,提供农业上的技术与支持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那对我们国家或是对两国关系是好的,当这个国家在你的援助之下逐渐发展强盛,那么是否未来他们就更有机会在国际上帮台湾发声?
除了农技团和投融资之外,台湾还派遣了非常多国际志工前往这些国家,他们短的停留一、两年,长的三、五年,他们会协助当地的一些教育、医疗,希望能够改善这些国家的教育和基础医疗情况,而这些努力也是确实在改善当地的生活情况。
台湾没有中国大陆那样的财力,却在很多很软性的部分,尤其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上有许多许多深入的关怀和互相了解。这样建立起的人与人的联系,即使国家断交了,但人的情谊还在。
比方说之前有志工前往巴拿马儿童城教当地小朋友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做功课查资料、学习英文,和他们一起玩耍,巴拿马儿童城收容了许多因为贫穷而原生家庭无法扶养的孩童,而台湾派去的这些志工,除了教学之外,也在课堂中与与这些孩子建立友谊。
之前看到的报导说,这个志工老师一开始带到的学生是很沉默少言,但在这些老师的关怀之下学生对来自台湾的老师表示出信任,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痛苦有了出口。我觉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是两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深刻的交流。
端:面对这样的外交困境你还是会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你的同学、同事如何看待台湾的外交状况?例如巴拿马断交,你们怎么看?
准外交官Y:每次一有断交事件,网路上的反应就会比较极端,但本科系的学生会想的比较多比较全面。
从理性的层面去看,确实现在的危机处理可以做到最好了,熟知这块的人会知道,不知道这块的人有些会觉得愤怒。
台湾人表面上好像不在意,但被台湾自己的国家定位绑得很深。其实看过一些分析,台湾人很没有自信去面对中国大陆,比方说“逢中必反”,如果今天我们认为自己是主权国家的话,有必要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所做作为就要反弹得这么大吗?如果我们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什么看到中国大陆和看到日本的反应会这么不一样?但有些台湾人的确有些心理障碍没法克服,因为深知自己的地位在国际上还不明确、还不被承认,所以在面对中国的时候比较没有办法平和理性地分析和观察。
端:虽然台湾面临严重的外交困境,但民间的对外关系外交还是比较活跃的,你怎么看待所谓“国民外交”呢?
准外交官Y:国民外交对台湾非常重要。因为和国民外交相比,正式外交会变得以守为主,攻为辅,而国民外交相比会变成主力。老实说,台湾现在不管是在创新产业、文创产业,或地方特色的翻新、发想、建设、包装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些重新设计的部分也蕴含很多台湾特有的文化。透过新的方式,可能透过有想法的,各世代的人,包括经由网路,或邀请国外旅客、专业人士来台湾,都能让台湾的能见度从多个管道突破。
放弃当外交官的E:我觉得国民外交就是“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正在悄悄发生的一个过程”。假如说你喜欢一个偶像团体,你可能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面开了一个帐号支持自己的偶像,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跟你互动,大家一定会互相想要了解同样喜欢这个偶像的人是什么样的背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介绍你的国家、你来自什么地方。
这个当下你在介绍台湾时也许没有什么意识,你只是很自然地让大家认识你的国家,希望大家可以知道你是台湾人,这是一个很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个过程。
端: 在台湾的外交场域里,“中华民国”和“台湾”两个政治概念常发生冲撞,例如你怎么看“台湾国护照贴纸”现象?(编者按:“台湾国护照”指台湾部分独派人士制作了“台湾国护照”的贴纸,贴在现行中华民国护照的表面,并且实际持用这本护照入出国,不时引发风波。)
准外交官Y:我觉得是台湾人民自我认同的一种展现,我们认为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不受国际所承认,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会有人用自己的一套话语,向国际说我们是一个国家。
中华民国和台湾国的意义是不同的,中华民国还是跟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宪法是这么规定的。但对很多台湾年轻人来说,没有经历过内战时代,生下来觉得我们有自己的总统,有自己的政治运作方式,我们跟其他国家(一样),有邦交国,也有免签证等待遇…..,就是一个国家。当两岸分离愈来愈久,新一代认为自己是独立国家的认同会愈来愈高。
放弃当外交官的E:有人贴上“台湾国”护照贴纸,我自己不会那么做。我虽然是一个主张台独的人,但我会觉得你要在一个合理的规范之内去冲撞,然后不要做会让自己权益受损的事情。我知道,拿这个(台湾国护照贴纸)可能会在国外被扣押、被盘问或者遭遇其他状况,我就不要这么做。
但是我看到有人这样做,我不会去批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总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
放弃当外交官的L:言论自由就是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这是你的选择,但你要接受一个现实:国际上是不认同这个东西(台湾国)的。大部分国家是不认同的,你这样子会踢到铁板,你最好就承认吧,摸鼻子吧,国际的现实不是你爱怎样就怎样。所以我觉得他们可以做(持台湾国护照贴纸),但是如果碰到现实的约束,因为拿著这样的护照而出不了国,你也不要怨叹谁。因为这是你的选择。
端: 如果有后辈向你请教,大学学外交好不好,你会推荐他去吗?
“ 我会先问他为什么会对外交工作有兴趣,如果是‘很酷’、‘可以到处跑’、‘见识到很多人’这样的回答,我会进一步问他说,除了娱乐开心这一块,有没有思考过工作上面临的困难?”
放弃当外交官的E:我还是满推荐的。因为大学不是为了就业而念的,就是你要念你自己有兴趣,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其实学国际政治还是好的。它可以帮助你看事情的角度会跟别人不一样,你会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因为社科的训练过程会让你在看待事物上不断进行自我思辨。
放弃当外交官的L:我会推荐就读外交系。大学本来就不可能专精,基本就是通识教育,外交就是最通识的学科之一,历史、政治、经济、甚至需要哲学,各方面都要接触到。所以在这个系里,只要你自己够努力,多多触类旁通,你可以很快找到我到底适合什么东西。
不过,我会奉劝学弟妹想清楚,如果念完以后想要当外交官,而脑中想像的外交官就是穿西装、参加晚会、可以干大事情,脑海中想起(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那你要现实一点,外交官是件很辛苦的事,没有这么美好,因为那个场合也是一个官方场合,也是逢场作戏而已。更多的事情是很辛苦的,不断地在中间斡旋,不断地接受挫折,如果你还是觉得你可以撑得下去,那我觉得很棒、加油。
那如果你不想当外交官,只是想要学习这个领域,很好,但你千万不要依赖系上给你的东西,因为本来学习就是靠自己的。太多人以为只要靠老师、名师,就像补习班上只要抄笔记就能学好,不可能,大学一定是靠自己学。
当年念外交也是对的,那是我的理想,是我想做的事,我进来认识到现实以后,这是一个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念外交,我可能会一辈子遗憾。
准外交官Y:我会先问他为什么会对外交工作有兴趣,如果是“很酷”、“可以到处跑”、“见识到很多人”这样的回答的话,我会进一步问他说,除了娱乐开心这一块,有没有思考过工作上面临的困难?如果没有,其实满危险的。外交工作没有那么美好,家庭、工作等问题很快就会打垮憧憬想像。但如果真的考量到台湾的外交现况,因为了解所以想要投入,那我当然很欢迎加入,多一个生力军也是很好的。
根據自己使用台灣國護照貼紙的經驗,其實跟文中受訪者所說出國可能受阻的情形是正好相反的。曾經用貼貼紙的護照在香港轉機、入境超過十個歐洲國家,至今從沒有因為Republic of Taiwan的字樣遇過任何問題。事實上,反而是在還沒貼貼紙以前,才真正有很多次因為護照封面Republic of China字樣引起移民官或機場地勤質疑,必須額外耗費時間解釋。
就我所知,護照檢驗的依據是晶片和護照內頁,理論上無論封面的字樣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都不影響查驗。各國移民關卡之所接受台灣人使用這本護照,是因為裡面的資訊能有效鑑別持有者的身分,而不是因為封面有「中華民國」——這個國名在多數國家其實跟「台灣」一樣,都沒有得到官方承認。
如果願意追蹤的話,相信再過4、5年去訪問那位準外交官,他內心一定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
台灣的外交困境、現況和遭受到的打壓,完全不是外界可以想像的,當你無法出席大部分的使領館活動,無法見到駐在國的重要或高階官員,無法見到媒體及學者,辦國慶活動100封邀請函大概有50封回應不克出席,有20封石沉大海,怎能不讓人灰心; 再仔細想想這個行業的前景、薪資、福利和教育補助,再比較自己和其他台企或外商企業,或自己與其他規模約略相等國家外派到當地的駐外人員間的差別,怎能不讓人嘆息; 最後親身經歷了公務體系效率、協調與交流間的障礙和困難,怎能不讓人大嘆不如歸去。
很有趣的一篇報導。看完覺得台灣的年輕人朝氣蓬勃,我很羨慕。這裏也希望完全不認同中國(中華民國)元素的朋友不要嗆民國外交,因為即使republic of China 有朝一日真的變成了屍體,新生的Taiwan/Formosa 也是脫胎於中華民國,民國外交也會是台灣的重要遺產。
不認同China,也可以像文章裡說的那樣透過民間交流的方式擴大台灣影響力,讓世界了解台灣、認同台灣。
感谢分享。同是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看到这篇感到非常亲切 😀
感謝分享 我自己是在加拿大就讀的中國人,希望幾年後入加拿大籍並有機會去加拿大駐外高級公署和使領館工作。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外交的內容。謝謝。
我自己是覺得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每次在填寫相關的申請,不管是在學校時還是後來工作了,當問你從哪裏來,你寫台灣,後面永遠都會加一個Province of China(中國一省)、或者被改成Chinese Taipei甚至China Taiwan之類的,這時你就會覺得,真的很生氣、很不舒服、很困擾,但你反應之後也沒有人要理你。這會讓人不舒服。
就你说的这个话,不是你自己选择退出,是你知难而退了,你不是当外交官的料子,就算你继续,你考试还是会被淘汰
當台灣還沒建國的外交官只是在替Republic of CHINA 腐爛的屍體服務。荒謬的極致也不過如此而已
這篇的「外交」定義太狹隘了,還困在「國」與「國」的關係中。其實廣義的外交是超越「國」與「國」的,可以是「公司」與「公司」,「宗教」對「宗教」,甚至可以是「生物」對「生物」,或是「生物」對「非生物」的。一個生物食物鏈的平衡就是「自然外交」的結果。而「生物」與「非生物」的平衡,就是大哉問了,是一個宇宙外交的結果。
不過把生物與非生物套入外交的關係是有點超過了,因為外交的核心是「價值」。生物與非生物並沒有「價值」這個概念,「價值」只有人類在用。人類的「外交」就是如何「將團體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以保護團體內的個體。」如果人類沒有價值的概念,也就不會有團體價值,更不會有外交這門學問。
更進一步說,現在的外交學問更適用於「公司對公司」的交際上,而不是在「國對國」的關係上,這也是人類價值體系的改變。因為現今的社會,公司的力量越來越大,甚至有公司有軍事武力來保護一個人的人生。這時候「公司價值」會大於「國家價值」,一個「外交官」更願意為公司效力,而不是為國家效力。或者前陣子的「ISIS」也是另一種價值改變,一個人的「宗教價值」大於「國家價值」,他更願意為宗教效力。
所以,不論是國家、宗教、幫派、組織、主義、部落、種族,都要回歸到一個人類本質:「你的價值是什麼?」知道你的價值,並知道你所代表的團體的價值,你才能當一個好的外交官。
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也沒關係,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
一篇好的訪談搞,看得出來經過審慎的裁切。然而放在深度標籤的這篇文章,看到標題以及引文後,期待看到的是這個媒體更有深度地去剖繪台灣年輕人對外交官的認識,以及年輕人對「外交工作」成為職業選擇的考慮。首先,這個定位本身會不會與某些提供選擇校系的分享平台有所重疊?再者,對於「選擇」的定義有待商榷(或許說更期待看到非外交科系畢業成為外交官的例子),最後是代表性(身份)的問題,如果我的理解沒錯這是集結三位尚未有實務經驗的被採訪者,十個問題中,從第四個開始出現對外交政策、台灣外交現況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僅僅受過大學教育的外交系學生回答,對這三位被採訪者是為難的,我樂於看見選擇的心聲,但是我更期待看到有關這些問題更全面的觀點。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太貪心」且龐雜的採訪稿,希望這是未來一系列文章的開端,期待能夠針對兩個不同面向去做切割討論:為何(如何)成為外交官,以及對台灣外交現況深刻且完善的分析。期待看到更優質的華文獨立媒體~
p.s 倒數第二個問題 「端:在台灣…」請改粗體
有种感慨 在台湾从事外交工作再如何辛苦受挫折 大概也不比在大陆从事法学工作更受挫
– 过来人深有同感
有种感慨 在台湾从事外交工作再如何辛苦受挫折 大概也不比在大陆从事法学工作更受挫
@zazhime 請問您有曾經自發在公眾場合舉過什麼旗子嗎?
我想说的是,注重软实力,主打人与人之间呃呃交流有一个基础就是要硬实力过关,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呃呃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会随着人员的变化而消失的
謝謝烈陽,接下來我們還有好多深度故事,敬請期待……
说实话,举旗子是表象,内里是什么这位放弃外交官的同学会不知道吗?这里面的政治含义是什么不懂吗?
這則報導還可以有後續,就是去訪問外交官的家人。
難得又出了一篇深度讓我覺得訂閱端值得了
分數到就念外交系了感覺比較符合台灣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