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年輕人為什麼選擇 / 不選擇當外交官?

「我會奉勸學弟妹想清楚,如果想要當外交官,腦中想像的外交官就是穿西裝、參加晚會、可以幹大事情,那你要現實一點。外交官是件很辛苦的事,沒有這麼美好,因為那個場合是官方場合,也是逢場作戲而已。更多的事情是很辛苦的,不斷地在中間斡旋,不斷地接受挫折......。」
2016年蔡英文上任以來,每次踏上外交舞台,北京政府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打擊就成為眾所關注的議題。由於兩岸國力懸殊,全世界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只剩下20個。這樣現實環境下,「外交」對台灣而言意味著什麼?
台灣

台灣官方日前宣布總統蔡英文預訂4月17日出訪史瓦濟蘭(斯威士蘭),這是她就任以來第四次出國訪問,但也是第一次踏上非洲。

2016年以來,每當蔡英文一踏上外交舞台,北京政府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打擊就成為眾所關注的議題。由於兩岸國力懸殊,全世界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只剩下20個——除了教廷,大多是國力和影響力極其有限的小型國家。

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外交」對台灣而言意味著什麼?年輕人為什麼選擇大學外交系?他們期待學到什麼?他們想當外交官嗎?如果想,或者不想,原因是什麼?端傳媒和3位在台灣就讀外交相關科系的畢業生聊了聊,他們分別是:

E小姐:27歲,外交相關系所畢業,任職台灣某外資公司;
L先生:26歲,外交系畢業,目前在大陸新創公司從事咨詢業;
Y先生,已經通過外交特考,即將成為新科外交官。

端:你為何選擇就讀外交相關科系?在選擇外交系之前,你對台灣外交的理解是怎樣的?

準外交官Y:我選擇外交科系,原因是高中時參加了一個外交科系開辦的營隊,第一次發現外交能牽扯到的全球互動,涉及的面向很廣、很巨大,在這裏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覺得很有趣。

我在讀大學之前並沒有主動瞭解過外交官具體會做什麼,單純地認為外交官的工作只是負責我們國家和其他國家交朋友或合作。

放棄當外交官的E:我在國高中時開始就對社會科學感興趣,後來在一些學長姐的影響下,發現外交科系的課程設計包含外交史、國際政治、國際法的相關課程,覺得比起單純讀政治更有趣,而且讀國際關係好像能比在國內做政治更能有施展抱負或理想的機會,所以選擇了外交系。

但我在高三填志願的時候就很明確我不想做外交官。我只是對外交相關知識感興趣,但我很希望能從事一些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所以大一時,教育部的國際文教人員、國際新聞人員或者調查局的相關工作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希望從事的工作與國際事務相關,並不想直接做外交官。

放棄當外交官的L:從小我就想念政治系,想要參與公共事務。但是我那時候覺得「政務官」可能不是一個很穩定的職業。因為它需要契機,也需要很多歷練。但我覺得外交官是「事務官」嘛,一方面它能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一些比較高層的人事物,而且對年輕人來講,做外交官又可以出國,感覺很有吸引力,所以那時候我覺得外交官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2017年9月26日,所羅門群島總統瑪納西·索加瓦雷訪問台灣,與總統蔡英文在台北舉行歡迎儀式期間視察儀仗隊。
2017年9月26日,所羅門群島總統瑪納西·索加瓦雷訪問台灣,與總統蔡英文在台北舉行歡迎儀式期間視察儀仗隊。

:讀書階段,外交這門學問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準外交官Y:正式進入科系學習知識之後,我看待國際關係的想法開始有了變化,主要是建立起我看待國際事務的眼光。在接觸政治學、國際關係理論之後,開始理解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每種觀點切入國際關係的角度都不一樣,尤其學習了相關知識再去看現實政治運作,能真正看到這些觀點在發生。

在高中的時候我就覺得「國際關係」是放大版的「人際關係」,外交工作最後還是要靠每一個外交官去做,即便政府有統一的思想指導外交官在面對他國外交官時有一套說法,可是外交官具體要去如何去和他國外交官互動、建立友誼甚至斡旋?這些都得靠「人」來進行。

放棄當外交官的E:最有意思的應該是大三時與同學、老師一起去紐約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過程中我們需要準備非常多資料,也花了很多前期準備時間,這個過程十分有趣。實際參加活動的4、5天裏,每天都跟各國的學生一起去模擬不同國家的代表,針對不同議題去拉票、辯論、開會討論。

放棄當外交官的L:我之前去緬甸的海外學習團,跟一群日本人去參訪他們的機構。我們參觀了緬甸的聯合國辦事處、緬甸當地的新創企業。後來一群緬甸人陪著我們,大概花了兩三週,協助我們了解緬甸一些真實的生活情況,我們甚至還去佛寺裏面跟和尚交流,整個過程非常有趣。

但是,這反而減弱了我相當外交官的意願。因為反而你會發現,你可能真的想做的事情,其實能透過很多其他渠道去實現,不見得得透過官方組織來做。我開始也有那種遠大的目標,希望為世界做一點事情,但你會漸漸找到具體實施的方法,然後你會發現某些方法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那適合的人就這樣做、這麼做下去了,不適合的人覺得那可能還有別的出路抵達這個這個目標。

2010年3月14日,在台灣舉行的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開幕式。
2010年3月14日,在台灣舉行的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開幕式。

:什麼契機讓你覺得你要告別外交,轉而從事其它的工作?

放棄當外交官的L:我大學聽了滿多演講的,去外交部參訪過,其中聽胡為真(編者按:胡為真為中華民國前國安會秘書長,曾任職外交部)演講讓我印象深刻。他之前當了將近6年駐德國代表,他親口跟我們說,日子過得很辛苦。胡為真的老婆很會做飯,他就請了很多德國官員到他家吃飯;他說6年自己總共和這些官員們吃了將近1000頓飯,終於可以讓當時還是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可以以台北市長的身分到柏林出訪。

那時候我就覺得胡為真太偉大了,這麼辛苦!但另外一方面,你會發現,這個「產出投報比」……,這樣太辛苦了,你這麼辛苦花了6年,然後你終於做到一個成果,成果是德國官方邀請我們市長可以去柏林。我很敬佩他,但我覺得我個性比較急,可能沒辦法做這樣的事。

對我來說,從事外交工作與否,考量的因素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整體對外」,就是整個台灣的困境。這個情況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如果我願意磨、且適合這行業的話,在這困境裏面我還是可以得到我要的東西,然後我可以帶著自己的理想去衝,對吧?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是內在的部分,就你個人的部分。你個人可能會發現,你的性格適不適合這樣「磨」?有人覺得1000頓飯可能很輕鬆,但我會覺得花了6年吃那麼多飯,終於做到這件事情……,我是不是可以用別的方式,比如NGO也好、學術交流也好、其他民間方式也好,可能產生差不多的影響力的方式,但不用到「吃1000頓飯」那麼辛苦,對吧?我比較沒有耐心。

放棄當外交官的E:我們系上有門很特別的課程叫做「國際談判」,每一年會跟美國馬里蘭大學做線上課程,其中有幾門課需要我們在半夜時間上線,課程中需要我們幾所學校的各國學生們,分別扮演不同國家,針對相關議題展開討論和辯論。但在過程中會不禁思考,如果真的是我代表我的國家去參與相關國際會議時,我們真的有辦法像這種模擬會議一樣全面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嗎?

這種思考,隨著我參加的活動越多,懷疑也越來越大,那個時候就會開始發現,我自己對外交官這份工作興趣沒有到那麼大。

2016年6月26日,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典禮上,蔡英文和多國元首或代表同台。
2016年6月26日,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典禮上,蔡英文和多國元首或代表同台。

: 你怎麼看待馬英九和蔡英文兩個政府的外交政策?

準外交官Y:以我對馬英九外交政策的瞭解,基本上「活路外交」是奠基在兩岸關係和睦、至少是沒有衝突的狀態下去擴展台灣的國際空間。

以我個人來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和睦關係確實有助於台灣在其他國際空間上開拓。實際上,中國大陸一直透過一些管道對台灣邦交國或是一些對台灣比較友好的國家施加壓力,而被施加壓力的這些國家自然有他們的為難之處。但這不意味著台灣在這些問題上應該退卻。

如果能夠維持「少邦交、多免簽」方向——這裏的「少邦交」不是說邦交國要一直斷,而是盡可能維持現狀。另一方面,台灣應該繼續努力去爭取更多國家的認可,與他們建立起軟性的關係,如免簽協定(協議)等,這多少象徵兩個國家之間存在著互信基礎。

蔡英文上任後一度傳出的斷交風波,當然這與承不承認「九二共識」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而蔡英文從競選到上任期間,她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已經開始比較趨於緩和,沒有像選前那樣強烈否認。確實如此,但我會覺得政府現在保持這樣的態度還是最佳的選擇。如今,中國大陸只留下兩條路,這等於是逼迫政府和台灣人民更去注意到「九二共識」這件事,我不認為這樣把緊張程度升高會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

:台灣目前在國際上面臨的外交困境會令你擔心嗎?身為一個學外交的學生,你怎麼看待台灣今天的這個外交困局?特別是國內的批評和質疑?

放棄當外交官的E:我自己曾在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第一次在參加國外比賽時遇到中國的參加者的不友善對待,這對我來說很有衝擊性,因為第一次面對面遭遇。

台灣在一些科學類的活動表現一直很好,這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國際比賽得名時,那大家就會很開心很想要揮舞國旗,或是特別去強調「台灣」這兩個字,也許用英文、也許用中文。但是當我們獲得勝利的時候,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出於羨慕忌妒因素,或是本來就有人對「台灣」這兩個字很敏感,當時我們只秀出Taiwan這六個英文字母,沒有拿出中華民國或其他有政治性指示的旗子,我們還是被抗議要求把旗子拿下來。那是第一次接觸,就覺得……嗯,怎麼會這樣……。

當下覺得非常莫名其妙,那是一場真的和政治關係不大的比賽,我們被抗議說比賽不要談政治。但是,當我拿出一個確實和政治無關的旗子卻還是被抗議,事實上就是你們(中國參賽者)一直把政治帶進來,會讓我覺得,好像「定規定的是你們,破壞規則的也是你們」的感覺。

我自己是覺得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每次在填寫相關的申請,不管是在學校時還是後來工作了,當問你從哪裏來,你寫台灣,後面永遠都會加一個Province of China(中國一省)、或者被改成Chinese Taipei甚至China Taiwan之類的,這時你就會覺得,真的很生氣、很不舒服、很困擾,但你反應之後也沒有人要理你。這會讓人不舒服。

放棄當外交官的L:我覺得外交可以變得更務實一點、更柔軟一點。因為台灣的經濟實力還是滿強的,所以身段放軟一點,透過別的渠道,不要只是外交官,或是我們所謂的,很狹隘的「外交體系」這四個字,用更柔軟的方式,你才能更理解別人。

「感覺日本跟韓國真的有『集國家的力量去了解你、滲透你』的感覺。那反觀台灣呢?太單薄了,總是讓海外國民單打獨鬥。」

不要把外交局限在官方,應該要跟更多非官方的組織合作,而且政府應該要更有效地去透過非官方的渠道來了解真正當地的一個環境跟情況。我可以舉個例子,我那時候去緬甸,下機場的時候就有很大的衝擊,整個機場就有很多新的充電設備,就你可以插手機充電啊之類的,全都是SamSung蓋的。然後,那個出海關之後,有個很大的廣告「Welcome to the Golden Land」看板,結果那個廣告竟然是LG做的。我出了機場,看到滿街的廣告,全部是Sony的廣告……。

我那時候是跟日本人一起去,我跟他們聊。他們說,日本很重視東協的交流,因為他們想要了解東協,所以日本就主辦大企業辦郵輪活動,100多個人坐船去到東協10國每個國家參訪,每個國家可能就停留好幾天,這樣了解一兩個月,然後回日本。

所以你會覺得,感覺日本跟韓國真的有「集國家的力量去了解你、滲透你」的感覺。那反觀台灣呢?太單薄了,總是讓海外國民單打獨鬥。

2017年6月14日,駐巴拿馬中華民國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
2017年6月14日,駐巴拿馬中華民國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

準外交官Y:對外關係部分,我認為,不管政治的、非政治的,能做的就要儘量去做,可以彌補的就儘量彌補。回過頭來,我認為台灣政府跟人民之間的距離其實還是滿大的,外交部又特別是涉及到機密,或者很講求timing(時間點)或者私底下磋商,這更沒有辦法讓一般人民知情或者瞭解(外交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個鴻溝很大,可是還是要想辦法彌補。

:台灣的邦交國主要以較為貧窮的南太平洋、南美和非洲國家為主,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樣的邦交國是花錢買回來的,你怎麼看?

準外交官Y:如果從結果論來看,當然好像是「誰錢比較多誰就能搶到邦交國」,這是非常現實主義外交的展現。但如果能瞭解到我們國家除了投資金錢之外還做了什麼事的話,你會發現我們做的遠不只有砸錢下去維持關係而已。

「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是兩個國家最基礎,也是最深刻的交流。」

比如台灣派遣農技團去到這些國家,提供農業上的技術與支持幫助這些國家發展,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那對我們國家或是對兩國關係是好的,當這個國家在你的援助之下逐漸發展強盛,那麼是否未來他們就更有機會在國際上幫台灣發聲?

除了農技團和投融資之外,台灣還派遣了非常多國際志工前往這些國家,他們短的停留一、兩年,長的三、五年,他們會協助當地的一些教育、醫療,希望能夠改善這些國家的教育和基礎醫療情況,而這些努力也是確實在改善當地的生活情況。

台灣沒有中國大陸那樣的財力,卻在很多很軟性的部分,尤其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上有許多許多深入的關懷和互相瞭解。這樣建立起的人與人的聯繫,即使國家斷交了,但人的情誼還在。

比方說之前有志工前往巴拿馬兒童城教當地小朋友學習如何使用電腦做功課查資料、學習英文,和他們一起玩耍,巴拿馬兒童城收容了許多因為貧窮而原生家庭無法扶養的孩童,而台灣派去的這些志工,除了教學之外,也在課堂中與與這些孩子建立友誼。

之前看到的報導說,這個志工老師一開始帶到的學生是很沉默少言,但在這些老師的關懷之下學生對來自台灣的老師表示出信任,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痛苦有了出口。我覺得,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是兩個國家最基礎,也是最深刻的交流。

:面對這樣的外交困境你還是會覺得有些無能為力?你的同學、同事如何看待台灣的外交狀況?例如巴拿馬斷交,你們怎麼看?

準外交官Y:每次一有斷交事件,網路上的反應就會比較極端,但本科系的學生會想的比較多比較全面。

從理性的層面去看,確實現在的危機處理可以做到最好了,熟知這塊的人會知道,不知道這塊的人有些會覺得憤怒。

台灣人表面上好像不在意,但被台灣自己的國家定位綁得很深。其實看過一些分析,台灣人很沒有自信去面對中國大陸,比方說「逢中必反」,如果今天我們認為自己是主權國家的話,有必要看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所做作為就要反彈得這麼大嗎?如果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為什麼看到中國大陸和看到日本的反應會這麼不一樣?但有些台灣人的確有些心理障礙沒法克服,因為深知自己的地位在國際上還不明確、還不被承認,所以在面對中國的時候比較沒有辦法平和理性地分析和觀察。

「台灣國護照」是台灣部分獨派人士製作了「台灣國護照」的貼紙,貼在現行中華民國護照的表面。
「台灣國護照」是台灣部分獨派人士製作了「台灣國護照」的貼紙,貼在現行中華民國護照的表面。

:雖然台灣面臨嚴重的外交困境,但民間的對外關係外交還是比較活躍的,你怎麼看待所謂「國民外交」呢?

準外交官Y:國民外交對台灣非常重要。因為和國民外交相比,正式外交會變得以守為主,攻為輔,而國民外交相比會變成主力。老實說,台灣現在不管是在創新產業、文創產業,或地方特色的翻新、發想、建設、包裝方面,都做得很好,這些重新設計的部分也蘊含很多台灣特有的文化。透過新的方式,可能透過有想法的,各世代的人,包括經由網路,或邀請國外旅客、專業人士來台灣,都能讓台灣的能見度從多個管道突破。

放棄當外交官的E:我覺得國民外交就是「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正在悄悄發生的一個過程」。假如說你喜歡一個偶像團體,你可能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面開了一個帳號支持自己的偶像,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人來跟你互動,大家一定會互相想要了解同樣喜歡這個偶像的人是什麼樣的背景,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介紹你的國家、你來自什麼地方。

這個當下你在介紹台灣時也許沒有什麼意識,你只是很自然地讓大家認識你的國家,希望大家可以知道你是台灣人,這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過程。

: 在台灣的外交場域裏,「中華民國」和「台灣」兩個政治概念常發生衝撞,例如你怎麼看「台灣國護照貼紙」現象?(編者按:「台灣國護照」指台灣部分獨派人士製作了「台灣國護照」的貼紙,貼在現行中華民國護照的表面,並且實際持用這本護照入出國,不時引發風波。)

準外交官Y:我覺得是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一種展現,我們認為是一個國家,為什麼不受國際所承認,應該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會有人用自己的一套話語,向國際說我們是一個國家。

中華民國和台灣國的意義是不同的,中華民國還是跟中國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憲法是這麼規定的。但對很多台灣年輕人來說,沒有經歷過內戰時代,生下來覺得我們有自己的總統,有自己的政治運作方式,我們跟其他國家(一樣),有邦交國,也有免簽證等待遇.....,就是一個國家。當兩岸分離愈來愈久,新一代認為自己是獨立國家的認同會愈來愈高。

放棄當外交官的E:有人貼上「台灣國」護照貼紙,我自己不會那麼做。我雖然是一個主張台獨的人,但我會覺得你要在一個合理的規範之內去衝撞,然後不要做會讓自己權益受損的事情。我知道,拿這個(台灣國護照貼紙)可能會在國外被扣押、被盤問或者遭遇其他狀況,我就不要這麼做。

但是我看到有人這樣做,我不會去批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總有人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

放棄當外交官的L:言論自由就是大家可以自由表達自己,這是你的選擇,但你要接受一個現實:國際上是不認同這個東西(台灣國)的。大部分國家是不認同的,你這樣子會踢到鐵板,你最好就承認吧,摸鼻子吧,國際的現實不是你愛怎樣就怎樣。所以我覺得他們可以做(持台灣國護照貼紙),但是如果碰到現實的約束,因為拿著這樣的護照而出不了國,你也不要怨歎誰。因為這是你的選擇。

大學本來就不可能專精,基本就是通識教育,外交就是最通識的學科之一,歷史、政治、經濟、甚至需要哲學,各方面都要接觸到。圖為國立台灣大學。
大學本來就不可能專精,基本就是通識教育,外交就是最通識的學科之一,歷史、政治、經濟、甚至需要哲學,各方面都要接觸到。圖為國立台灣大學。

: 如果有後輩向你請教,大學學外交好不好,你會推薦他去嗎?

「 我會先問他為什麼會對外交工作有興趣,如果是『很酷』、『可以到處跑』、『見識到很多人』這樣的回答,我會進一步問他說,除了娛樂開心這一塊,有沒有思考過工作上面臨的困難?」

放棄當外交官的E:我還是滿推薦的。因為大學不是為了就業而念的,就是你要念你自己有興趣,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其實學國際政治還是好的。它可以幫助你看事情的角度會跟別人不一樣,你會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因為社科的訓練過程會讓你在看待事物上不斷進行自我思辨。

放棄當外交官的L:我會推薦就讀外交系。大學本來就不可能專精,基本就是通識教育,外交就是最通識的學科之一,歷史、政治、經濟、甚至需要哲學,各方面都要接觸到。所以在這個系裏,只要你自己夠努力,多多觸類旁通,你可以很快找到我到底適合什麼東西。

不過,我會奉勸學弟妹想清楚,如果念完以後想要當外交官,而腦中想像的外交官就是穿西裝、參加晚會、可以幹大事情,腦海中想起(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那你要現實一點,外交官是件很辛苦的事,沒有這麼美好,因為那個場合也是一個官方場合,也是逢場作戲而已。更多的事情是很辛苦的,不斷地在中間斡旋,不斷地接受挫折,如果你還是覺得你可以撐得下去,那我覺得很棒、加油。

那如果你不想當外交官,只是想要學習這個領域,很好,但你千萬不要依賴系上給你的東西,因為本來學習就是靠自己的。太多人以為只要靠老師、名師,就像補習班上只要抄筆記就能學好,不可能,大學一定是靠自己學。

當年念外交也是對的,那是我的理想,是我想做的事,我進來認識到現實以後,這是一個必經之路。如果沒有念外交,我可能會一輩子遺憾。

準外交官Y:我會先問他為什麼會對外交工作有興趣,如果是「很酷」、「可以到處跑」、「見識到很多人」這樣的回答的話,我會進一步問他說,除了娛樂開心這一塊,有沒有思考過工作上面臨的困難?如果沒有,其實滿危險的。外交工作沒有那麼美好,家庭、工作等問題很快就會打垮憧憬想像。但如果真的考量到台灣的外交現況,因為瞭解所以想要投入,那我當然很歡迎加入,多一個生力軍也是很好的。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根據自己使用台灣國護照貼紙的經驗,其實跟文中受訪者所說出國可能受阻的情形是正好相反的。曾經用貼貼紙的護照在香港轉機、入境超過十個歐洲國家,至今從沒有因為Republic of Taiwan的字樣遇過任何問題。事實上,反而是在還沒貼貼紙以前,才真正有很多次因為護照封面Republic of China字樣引起移民官或機場地勤質疑,必須額外耗費時間解釋。
    就我所知,護照檢驗的依據是晶片和護照內頁,理論上無論封面的字樣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都不影響查驗。各國移民關卡之所接受台灣人使用這本護照,是因為裡面的資訊能有效鑑別持有者的身分,而不是因為封面有「中華民國」——這個國名在多數國家其實跟「台灣」一樣,都沒有得到官方承認。

  2. 如果願意追蹤的話,相信再過4、5年去訪問那位準外交官,他內心一定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
    台灣的外交困境、現況和遭受到的打壓,完全不是外界可以想像的,當你無法出席大部分的使領館活動,無法見到駐在國的重要或高階官員,無法見到媒體及學者,辦國慶活動100封邀請函大概有50封回應不克出席,有20封石沉大海,怎能不讓人灰心; 再仔細想想這個行業的前景、薪資、福利和教育補助,再比較自己和其他台企或外商企業,或自己與其他規模約略相等國家外派到當地的駐外人員間的差別,怎能不讓人嘆息; 最後親身經歷了公務體系效率、協調與交流間的障礙和困難,怎能不讓人大嘆不如歸去。

  3. 很有趣的一篇報導。看完覺得台灣的年輕人朝氣蓬勃,我很羨慕。這裏也希望完全不認同中國(中華民國)元素的朋友不要嗆民國外交,因為即使republic of China 有朝一日真的變成了屍體,新生的Taiwan/Formosa 也是脫胎於中華民國,民國外交也會是台灣的重要遺產。
    不認同China,也可以像文章裡說的那樣透過民間交流的方式擴大台灣影響力,讓世界了解台灣、認同台灣。

  4. 感谢分享。同是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看到这篇感到非常亲切 😀

  5. 感謝分享 我自己是在加拿大就讀的中國人,希望幾年後入加拿大籍並有機會去加拿大駐外高級公署和使領館工作。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外交的內容。謝謝。

  6. 我自己是覺得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每次在填寫相關的申請,不管是在學校時還是後來工作了,當問你從哪裏來,你寫台灣,後面永遠都會加一個Province of China(中國一省)、或者被改成Chinese Taipei甚至China Taiwan之類的,這時你就會覺得,真的很生氣、很不舒服、很困擾,但你反應之後也沒有人要理你。這會讓人不舒服。
    就你说的这个话,不是你自己选择退出,是你知难而退了,你不是当外交官的料子,就算你继续,你考试还是会被淘汰

  7. 當台灣還沒建國的外交官只是在替Republic of CHINA 腐爛的屍體服務。荒謬的極致也不過如此而已

  8. 這篇的「外交」定義太狹隘了,還困在「國」與「國」的關係中。其實廣義的外交是超越「國」與「國」的,可以是「公司」與「公司」,「宗教」對「宗教」,甚至可以是「生物」對「生物」,或是「生物」對「非生物」的。一個生物食物鏈的平衡就是「自然外交」的結果。而「生物」與「非生物」的平衡,就是大哉問了,是一個宇宙外交的結果。
    不過把生物與非生物套入外交的關係是有點超過了,因為外交的核心是「價值」。生物與非生物並沒有「價值」這個概念,「價值」只有人類在用。人類的「外交」就是如何「將團體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以保護團體內的個體。」如果人類沒有價值的概念,也就不會有團體價值,更不會有外交這門學問。
    更進一步說,現在的外交學問更適用於「公司對公司」的交際上,而不是在「國對國」的關係上,這也是人類價值體系的改變。因為現今的社會,公司的力量越來越大,甚至有公司有軍事武力來保護一個人的人生。這時候「公司價值」會大於「國家價值」,一個「外交官」更願意為公司效力,而不是為國家效力。或者前陣子的「ISIS」也是另一種價值改變,一個人的「宗教價值」大於「國家價值」,他更願意為宗教效力。
    所以,不論是國家、宗教、幫派、組織、主義、部落、種族,都要回歸到一個人類本質:「你的價值是什麼?」知道你的價值,並知道你所代表的團體的價值,你才能當一個好的外交官。
    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也沒關係,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

  9. 一篇好的訪談搞,看得出來經過審慎的裁切。然而放在深度標籤的這篇文章,看到標題以及引文後,期待看到的是這個媒體更有深度地去剖繪台灣年輕人對外交官的認識,以及年輕人對「外交工作」成為職業選擇的考慮。首先,這個定位本身會不會與某些提供選擇校系的分享平台有所重疊?再者,對於「選擇」的定義有待商榷(或許說更期待看到非外交科系畢業成為外交官的例子),最後是代表性(身份)的問題,如果我的理解沒錯這是集結三位尚未有實務經驗的被採訪者,十個問題中,從第四個開始出現對外交政策、台灣外交現況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僅僅受過大學教育的外交系學生回答,對這三位被採訪者是為難的,我樂於看見選擇的心聲,但是我更期待看到有關這些問題更全面的觀點。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太貪心」且龐雜的採訪稿,希望這是未來一系列文章的開端,期待能夠針對兩個不同面向去做切割討論:為何(如何)成為外交官,以及對台灣外交現況深刻且完善的分析。期待看到更優質的華文獨立媒體~
    p.s 倒數第二個問題 「端:在台灣...」請改粗體

  10. 有种感慨 在台湾从事外交工作再如何辛苦受挫折 大概也不比在大陆从事法学工作更受挫
    - 过来人深有同感

  11. 有种感慨 在台湾从事外交工作再如何辛苦受挫折 大概也不比在大陆从事法学工作更受挫

  12. @zazhime 請問您有曾經自發在公眾場合舉過什麼旗子嗎?

  13. 我想说的是,注重软实力,主打人与人之间呃呃交流有一个基础就是要硬实力过关,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呃呃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会随着人员的变化而消失的

  14. 謝謝烈陽,接下來我們還有好多深度故事,敬請期待......

  15. 说实话,举旗子是表象,内里是什么这位放弃外交官的同学会不知道吗?这里面的政治含义是什么不懂吗?

  16. 這則報導還可以有後續,就是去訪問外交官的家人。

  17. 難得又出了一篇深度讓我覺得訂閱端值得了

  18. 分數到就念外交系了感覺比較符合台灣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