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闷救台湾”曾是在台湾红极一时的电视节目口号,如今却成了台湾经济真实处境。3月1日,争议多时的《劳动基准法》修正案正式上路。但放宽工时弹性是拉动台湾经济的关键吗?或者台湾的“闷经济”其实另有解方?《端传媒》针对“闷经济”推出两篇系列访谈:中研院学者林宗弘和雅言文化社长颜择雅。两位受访者近期都以台湾经济发展为主题出版新书,更不约而同地暂时绕开传统的财经思路,从社会、人口、世代甚至国际关系等路径切入,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洞见。颜择雅在新作《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后》中,以“摘最低的水果”形容台湾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台湾现今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因为“最低的水果已经摘完”,而台湾老板到中国发展,也是为了在对岸“摘最低的水果”。
颜择雅日前接受了端传媒的专访,她分析问题不追随既定套路,切入角度与众不同:当评论者对中国“穷台”战略忧心忡忡时,颜择雅认为中共其实筹码有限;在主流论述称颂中国的威权政治造就经济发展时,她则论定民主体制对经济发展更有利。
端:中国大陆日前宣布祭出“31条惠台政策”,引发各界忧心对台湾人才、资金、技术造成磁吸效应,甚至衍伸出了“穷台”、“笨台”之说。你怎么看待这系列新措施?
颜择雅: 很多人说中国政府此举是在“穷台”。但我认为,中国想“穷台”,筹码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大。
先比较一下台湾和香港的差别:中国要影响香港,他最大筹码是什么?我认为是移民。香港和中国的国界,主控权不在香港,而在中国手里。但台湾和中国之间,我们要让多少陆资进来、要让多少人进来,至少是操之在我们(台湾)。
中国不是一天到晚不是说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吗?事实上,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外交”问题。至少台湾的内政是“我们自己的内政”、台湾人自己的问题;要做怎样的经济建设、教育政策,一直操之在我。这跟香港、西藏、新疆是最大的不同。
话说回来,中国能不能有效“穷台”?这个答案要看台湾本身,而非看中国。换句话说,台湾人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会不会把自己搞穷?”
端:讨论台湾会不会“变穷”时,确实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台湾企业目前的确陷入困境,您怎么看?
我要引用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那个著名的句型来讲企业:“所有幸福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所有不幸福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台湾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我归纳六个原因:
第一, 全球化。台湾某些产业是全球化的输家。例如,尚未全球化的时候,台湾香蕉可以外销日本;今天日本卖的香蕉已经不是台湾香蕉了。包含台湾香蕉在内,某些台湾企业可说是全球化的输家。
第二, 科技变化:科技发展带动商业模式和消费行为改变。最好例子是报业受到的冲击,广告大量从纸媒被移去。实体零售业、实体书店、电影院……等行业与场所,都因为消费行为的改变受到冲击。
第三, 竞争不足:寡头(单一企业)垄断造成竞争不足问题。我举个例子,台大学代会的粉丝专页前阵子被脸书(Facebook)下架,很多人因此骂脸书。当大家骂到高峰的时候,却没有任何脸书的竞争者出现、趁机行销。这就是竞争不足、寡头垄断。在台湾,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产业;不见得是单一企业,有时候是数家垄断。这时候,公平交易委员会应该要出手,但我们的政府有时却没介入。
第四,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又称典范转移)。随着科技、商业行为改变,最先投资的人可能血本无归,有时企业会抱观望态度。在台湾,最好的例子是金融业。近期有年轻人在网路上抱怨台湾金融业薪资低,在我来看,那是台湾金融业正在经历范式转移。
举金融科技(Fintech)为例,美国大力发展、中国也跑在前面,在台湾,大家还在想说“我们慢慢看、我们保守一点、我们看别人怎么做、别人付学费我们再来学习。”这叫做范式转移之前的观望态度。台湾厂商在先前的“最低水果阶段”,企业习惯做有形资产的投资。要做无形资产投资时,他们会怕怕的——因为他们摘习惯最低的水果了,所以,台湾企业要做任何重要科技投资时,企业会产生观望态度。
第五, 市场失灵。最好的例子是台湾的有线电视。你会觉得台湾有很多家有线电视,看起来好像竞争很激烈,但大家播的东西时常一模一样。你感觉好像有竞争,但那是假的竞争。这是市场失灵;政府应该介入而没介入。
台北街头,其实有个常见的市场失灵例子。你看统领百货附近,是不是有很多“特卖会”?( 编按:指展售过季商品的店面,通常装修简陋,甚至全无装修 )有没有人想过,那也是一种市场失灵?1970年代,最早买下台北那些房子的人,当年的取得台北市中心房产的成本是很低的。抱着“我不缺钱,你给我几亿我也不想卖”的心态,屋主就是不卖(店面)。
实体零售衰退,照理来说,店租应该下降才对。但因为房东当初取得店面的成本都很低,早已回本,因此没人想要“第一个降店租”。所以,这些房东宁愿先以短期租约方式,把店面租给特卖会, 这就是一种市场失灵。
中国如果能透过“31条惠台政策”,提供台湾的流浪博士教职,这不是“笨台”,这是帮我们台湾解决问题。我们要谢谢中国,帮我们处理过往的错误。
第六, 政府失灵:公共化的服务,政府该管,但政府没管好。例如,国立大学彼此竞争不足、医护过劳,都是政府失灵。再谈谈健保问题:我们都是台湾医疗的使用者,但严格说起来,我们不是付费者。真正付费者只有一家:健保局。这也是政府失灵。
又例如,台湾博士过剩、流浪博士太多,那要怪我们自己,台湾的高教政策失灵,也就是政府失灵。中国如果能透过“31条惠台政策”,提供台湾的流浪博士教职,这不是“笨台”,这是帮我们台湾解决问题。我们要谢谢中国,帮我们处理过往的错误。
端:你在新书中提到“中国摘完最低水果,年轻人自然会变成另外一种性格”。具体来说,你认为这最快可能何时发生?又,中国年轻人的另一种性格会是何种样貌?
颜择雅:中国社会压力一直很大。它一直都是压力鍋。如果不是习近平以很大力道打贪,甚至把打贪变成一种spectacle sports(供众人观赏的运动),整个社会已经来到民怨爆发的临界点。
习近平打贪是刻意追求戏剧感、可看性。比如2017年中国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映的时候,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被查了。中共一直打贪,而且看来这会变成一出长期连续剧,的确会延长民怨爆发的时间。那么,“最低水果”什么时候会被摘完,就得看中国的经济表现。就我预测,他的“最低水果”在十年后会被摘得差不多了。
台湾之所以到今天还可以“小确幸”,那是因为,和中国相比,我们仍处于一个低压力的社会。台湾的公共服务算做得很好的;中国没有这些完善的公共服务。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中国问题不是“最低水果摘完之后怎么办”,而是“社会压力太大怎么办”?
美国在经济最萧条的时候,纽约还是全球最繁荣的城市。中国就算到了最低水果摘完那天,北京和上海还是会比台北繁华。只是,中国未来的屌丝们,对国家不满,就会如同台湾的鲁蛇、肥宅们,现在对台湾政府不满。目前中国屌丝们的不满尚未引爆——打贪这招的确有效,这让他们觉得“共产党还是有在照顾我们”、“政府还是值得我们爱的”。可是,十年之后,这种情形不会再有了。
举个例,我们现在在看“中国制造2025”,你可能会觉得“哇,中国政府好大有为喔!”但我看到的时候,心中想的是“天啊,他会制造多少下岗工人?”这些,都是整个社会的未爆弹。他们不是走在台湾后面;他们的某些问题是台湾不曾经历的。
端:北京最新推出的“惠台31条”里,包含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同时,美国特朗普(川普)政府也正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在美中贸易战里面,台湾有什么机会?台湾应该在这个新产业分工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
颜择雅:台湾制造业底子并不差。照理说,除非我们了犯什么错,“中国制造2025”对台湾影响应该不大。
制造业回流是全世界的趋势。就意图来说,在前面提到的“惠台31条”里面,你可以说它其中30条的意图在于“穷台”,唯一只有“台资企业可参与中国制造2025”这条与“穷台”的目的无关。
为什么?因为那是全世界的人才大战;中国缺人才,我们(台湾)也缺人才,美国也缺人才,大家都缺人才。所有国家只要有制造业,一定必须往上升级。这是全世界性的人才竞争。
现在还不知道川普会执政多久。但我要强调:自由贸易的规则是有可能改的。中国是WTO的最大受益国。这点我和川普的看法一样。川普这种人的想法,是想以各式各样的双边贸易协定来取代全球性贸易协定。如果未来是这样发展,台湾和美国毕竟是关系较好的国家,那受益程度会高于中国。
端:所以针对未来台美关系,你保持乐观态度?
颜择雅:台湾和美国关系,我们没有不乐观的理由。川普现在所做的一切,都针对中国啊!
2005年左右,中国吸引台商的主要是因为水果低,但现在不是了。这几年是“我们自己太差”。
我认为,WTO所代表的全球性一致贸易规则的时代,可能已经过了。将来,如果要走双边贸易的模式的话,我会觉得这对台湾是有利的。所有像郭台铭这种去中国做生意的台商,想到所有中国给的好处的时候,还是要想到“美国的贸易政策有没有可能改?”郭台铭会把这些风险全部都想进去。
我认为川普的贸易思想可能永远改变美国了——这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的。这对中国是不好的。你要发展中国制造2025,你如果只有内需市场,失去了欧洲、你失去了美国,你还有什么好发展的?
2005年左右,中国吸引台商的主要是因为水果低,但现在不是了。这几年是“我们自己太差”。太差的原因,我具体归纳了前面讲过的个因素。我们在应该要升级的时候,浪费时间在唱衰。
我这样看待“中国制造2025”。中国知道想维持高成长,必须要这样做。这个计划非常像台湾在陈水扁时代的两兆双星(编按:指陈水扁执政时代推动的四项产业:半导体、影像显示、内容产业及生物技术),也就是政府大投资计划。
我们在应该要升级的时候,浪费时间在唱衰。
端:中国把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后呢?
颜择雅:先看台湾部分。台湾的最低水果摘完了之后的“小确幸”,除了代表生活水平很高,也代表社会凝聚力够强。 但中国将来不会如此。中国目前的社会凝聚力是靠爱党、爱国,将来最低水果摘完后,也许爱国还在,爱党却不可能了。目前,民众爱党、爱国之时,尚且有相当多的民众事件等“星星之火”,需要政府投入相当维稳成本。
未来,“星星之火”一定更多,是否会“燎原”?谁也不敢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虽然一直没崩溃,加入“中国崩溃论”讨论的观察家却不减反增。例如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本来是不屑崩溃论的,现在,他也靠向崩溃论了。
端:《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后》里面强调一个观念:先进国家都老早摘完伸手能摘的水果,之后又经历多次“摘完某一高度水果”的时刻。台湾问题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应该赶紧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就你的观察,你觉得台湾的政府有做到“打造工具”这件事吗?
颜择雅:先看一个现象:台湾的闷经济乌云,其实有个“超亮的金边”:3D列印、大数据、物联网、医疗云、教育云等近两年冒出的每个名词,背后都代表好几种高成长产业。此时,是工业革命之后,百年的难得变局。至于工具,我认为民主时代,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如果人民只会蓝绿恶斗、只爱蓝绿恶斗,这两党就会继续斗下去。人民如果可已平心静气,好好的想面对自己的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人民和政府就会有善循环:人民提升,自然政府就会提升。
一个真正成熟的民主社会,是每一位公民都要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支持过错误的政策。”
威权有个好处,就是不需要达成共识;民主较难的一点,就是一个社会需要那个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民主出现乱象,一定会伤害经济。在台湾,90年代的民主乱象普遍是国会打架频传。现在台湾进入另外一个乱象阶段:blame game——不管出了什么事,第一时间,我先怪对方(对手阵营)再说,而不是先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认为民主是一种的工具;我反对有人说:“民主就是效率不彰”。为什么我说民主是一个“摘取更高水果”的工具之一?以投票行为来看,“怪对方”有一个逻辑:对方少一票、我就多一票,这差距便是两票。但台湾已经政党轮替三次了,我们民主是有可能变成熟的。我认为这会体现在“不是先怪对方(对手阵营)”,而是个人和政党会愿意先检讨自己、再往前看。
我甚至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民主社会,是每一位公民都要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支持过错误的政策。”如果民主制度能带给每位公民“我愿意承认我犯过错”的思考,且大家都知道检讨是为了向前,这种民主较有助于达成共识和政治稳定。这样一来,民主对经济应该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端:能不能举个你自己的例子?在台湾,你曾有支持过什么错误的政策吗?
颜择雅: 我这么说好了,1994年台湾教改,政府主张广设大学,当年是没人反对的。今天大家都说“这是李远哲的错”;但大家都忘了,当年大众可是都支持过这个政策。1998年,全台新生儿已经跌了5万人,但我们可以发现1998年后,台湾还再增设大学。
这是恶质民主:大家都不愿意承认错误。承认错误,代表你愿意修正自己;台湾当时有个“知道错了还不愿修正自己”的文化。
端:您曾表示,出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受不了大家唱衰台湾”,希望说服大家和您一样乐观、更懂得欣赏台湾的优点。在人人唱衰的此刻,台湾人凭什么乐观?
颜择雅:我乐观的原因是因为深信“台湾命运操之在我”。就像台湾会不会被穷台?那也是操之在我们自己。
端:惠台31条中有一部分是针对台湾影视产业,宣布后有许多台湾演艺人员忧心影视产业被“连根拔起”。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颜择雅:我刚刚讲说幸福的企业都是一样的。那一定是投资、带动生产力提升、带动市场回馈;再带动更多投资、生产力再提升、再得到市场更大回馈……。那叫幸福企业善循环。
产业也是。基本上,台湾国片现在不是每一部都赚钱。可是你会发现,会有那种投资、赚到钱、市场回馈,例如今年贺岁片《角头2:王者再起》,可以发现台湾的电影业善循环还没有到韩国的地步,但至少(善循环)进来了。韩国今天动不动有好几亿的大片,是因为他们的善循环已经持续很久了。韩片也是起飞了几十年,才有《与神同行》这个等级的大片。
台湾电视方面,“投资带来生产力提升”的第一阶段都还没出现。大家的解读都是因为台湾人口少,错!那不是人口的问题。要知道,这年头电视剧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电视产业不彰,就是没有“投资带来回馈”的善循环而已。对我来说这就是市场失灵。
中国(电视)那个成功模式,别国很难复制。中国电视今天还可以有那么多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电视广告收益还蛮好的。包含台湾在内,全球电视广告收益都不好。中国是因为消费品市场还在起飞,还有消费品市场竞争还是相当剧烈。台湾消费品市场除了麦当劳以外还有谁常常在买广告?
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大成本的综艺节目,评审都是台湾人?你有没有发现,台湾人一旦去赚那个钱,他就不可能创作了?周杰伦我还佩服他,他可以继续创作。但许多担任评审的作曲家、作曲老师,一旦去当评审你就很少时间创作了。
香港最明显。香港电影一旦跟中国合拍,就变难看了嘛。成龙的观点是:“你拍黄大仙就有香港市场”。可是我觉得成龙讲那个话很荒谬。香港什么时候拍过黄大仙的电影?成龙说香港电影如果拍黄大仙,就只有香港人想看,中国人不想看。这很荒谬。香港电影在高峰期的海外市场,比现在的中国还高啊!
台湾从前流行音乐的时代,曾经有一个很好的让创作者得到回馈的机制。这些年,CD销售量掉下来了,所以那个机制没有了。中国的easy money会打压创作力;创作者最需要的不是easy money,需要的是“刺激你创作”的钱。
至于台湾的演艺人员,我觉得他们是最没有必要在此时“哎哎叫”的。连根拔起?台湾演艺人员已经过去中国20年了吧!尤其是电视产业,“被连根拔起”已经好一阵子,能被打击的都已经被打击了。
很关键的一件事情是,两岸的电影品味已经不一样了。《战狼》如果来台湾上映,票房绝对不会高;台湾电影去中国,也不见得大家爱看。比如钜额制作的两岸合拍片《健忘村》,在中国的票房也只是普通而已。
以台湾目前的市场来看,事实上,我们是养得起本地电影的。只是,本土电影的善循环还没出现。如果那个善循环出现了,我会改变对这个产业的想法。
端:谈谈教育议题和产学差距?书中亦有提到:“台湾向对岸的脑力流失,却不可能变成脑力流通。中国人多,彼此又竞争,领先台湾的产业绝不会向台湾挖角。来挖角的,一定是落后台湾的产业。”同时,你也提到了台湾该好好检讨学术环境。就你的观察,台湾教育最该检讨的环节是什么?
颜择雅:我在书里讲了好几个大学教授西进的问题,基本上还是讲学术环境要改善的问题。目前,我的确没看到台湾对中国的脑力流失成为脑力流通。10年后,台湾去中国的人会不会带一些技能回来、提升台湾产业?我不敢讲。目前为止,中国在人工智慧(AI)方面看起来发展得比台湾好。10年后,搞不好做AI的人才会回来台湾……,我不敢讲。
端:“回来台湾”的诱因,你觉得是什么?
颜择雅: 这有点像竹科很多人是从矽谷回来的。如果一时(中国)的AI起步在前面,不见得永远会在前面。这就像半导体产业,美国是50年代就有,美国那时绝对不会想到30年后全世界最重要的晶圆厂是在台湾。因为产业的重心本来就会移转。
我在书中有提到,台湾要进步,就必须设法拉近台湾与矽谷之间的距离;用丰厚奖学金把顶尖学生送去美国名校,是目前最可行的。
至于要怎么改善台湾学术环境?应该是学术圈中的人自己要去想办法改善自己的环境吧。最近两天还有个新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拿着一桶脏水从系主任头上泼下去。
我观察到的台湾的学术圈,明明大家都很不快乐,已经都到一个临界点了,为什么他们都不去想一个改善环境的方案呢?
台湾要去发展好的学术环境,我们没必要每一个科系都去要求教授写论文。你要那种不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的教授写论文,只是让他的教学品质更烂而已。有人会教学,有人会研究,两者都会的人没那么多。
对教授来说,写论文有一个好处,是他可以知道最新研究到哪里。当然我们不希望教授十年都用一本教科书,都没进步;我们希望教学者是up to date的,但我觉得应该有其他方式去检视教学者有在进步,而不是逼他们写论文。
要知道,法国大学教授是不用写论文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专注教学。法国的professor这个字是教学就好,不用写论文。我觉得“拚论文点数”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失败政策,本来就要调整。
另外,我认为针对未来十年需要关键人才,政府要设定每所学校要达到“训练出多少人才”的目标,而不是完全用自由市场的逻辑,放任学校开得出课、招得到学生就由市场决定。我觉得要拉近学用差距,最好的方式还是用政府的力量。
樂觀是很好的事情,殊不知這世界的流動是一個個偶然改變的,台灣與中國早已不是80年代關起門來各自相安無事,如果真的有中國崩潰的一天,我相信整個華人世界也都不能倖免
@benky
-
首先說一個前提,我其實對什麼貿易世界大戰沒什麼興趣,什麼國家隊東、國家隊西的,什麼同盟國、軸心國真的很無趣,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人類1000年後怎麼跟AI相處。
-
再來,我的觀點跟你不同,我認為機械化與自動化一定會造成大量人類下崗。
-
不過,我有一個觀點跟你相同,AI化的世界的確會讓人類脫離又危險、效率又低的工作。
-
只是,你這麼多人類「沒事作」之後要幹麻?是整天帶著VR玩著電玩嘴裡塞著Potato食物,還是被國族主義激發天天訓練肌肉為了國家上Arena作比賽,這個反而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
最近是常常看到一個自慰的觀點啦,說什麼這些被AI淘汰的人類,會到新的AI產業去製造AI。但如果有些頭腦的人,就會知道這個邏輯狗屁不通,你都被AI淘汰了,你還有那個「智慧」反過來製造AI?所以這種人類的自慰觀點就不要再傳了,該好好思考一下AI對人類來說是一隻搖頭流口水的狗還是一個潘朵拉的盒子了。
-
端傳媒如果有頭腦一點,不要再做一些什麼「台灣、香港、中國怎麼辦?」的專題了,未來你在電腦裡根本不會有什麼國家認同的問題了,你只會是系統中的一組數字而已。如果不知道作什麼專題,下面有兩個題目可以給端傳媒參考看看:
-
1. 「高速公路收費員,現在在作什麼?」台灣在2014年後高速公路收費完全無人化,942位收費員離開工作崗位,他們對於轉置問題的抗議還在進行中。而那些收費員找到他們的下一份的工作了嗎?轉到新單位的人能融入新的環境嗎?那些待媒合的人又是碰到了什麼問題呢?而即使在2006年就已經告知該工作會消失,但8年後還是碰到了激烈抗爭,到底是資方的霸道?部份公務員酬庸的不公平?還是人類被取代的不甘心?
-
2. 「鴻海在2016年裁員崑山廠6萬人,他們找到了AI組裝工作了?還是淪為打零工的低端人口?」這個就不多說了,新聞一堆。我最好奇的是南華早報的標題用了cull一詞,原來英國人比中國人更懂的如何對付低端人口,cull真的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字啊!
http://www.scmp.com/news/china/economy/article/1949918/rise-robots-60000-workers-culled-just-one-factory-chinas
颜折雅是不是太乐观了?
作者在高教這部分說的有點含糊,但其他的部分,個人覺得旨在說明,台灣必須要強健自我的體質,以因應處於強權夾縫的挑戰。台灣曾經是對自己自信,而現在看見中國快速崛起後,回頭看便會覺得台灣停滯了。中國以經濟、利益為統戰,會是有效的策略。然而台灣人可以時時懷抱被統戰之憂慮,以刺激己身前進,而不需以此貶低台灣自身價值。
至於端,的確間中會有一些比較參次的文章出現。就算是這篇,我覺得有爭議作者深度文章,但仍比外面的不少傳媒較好了。至少是有條理的。
但其實以傳媒來說,質素已經比較穩定及管理較好。而且亦提供了一堆較為理性的讀者可以討論,所以我覺得訂閱還是有價值的。
當然V大可以有自己的判斷,我也覺得端有很多地方可以改善,尢其在現場活動時安排真的爛透了。
作為一個外人(香港人)來看
我認為作者跟V大(?)-不知怎稱呼才好,都各有說得對的地方
這篇文章我覺得有其深度的地方,但同時有很多地方都很粗疏
他前面寫的其實頗有道理,台灣內部問題大於外部環境問題,始終台灣仍有主權,利用各項政策,利用現時東南亞崛起,大數據時代的優勢確實有條件不依賴它國/人來發展
但同時作者說到中國對台灣影響力不大,又或者美台友好所以是優勢卻不盡然
我較為認同一句"美國不會為台灣得罪中國,但同時不會讓中國成為霸主" 台灣是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因此美台友好與否其實不太重要,重點在於中美關係如何。就算開打貿易戰,中美總有一日會和好又親近回去,難道台灣的優勢就是在這虛無的現況上嗎?
另外,我認為作者在教育上也是有點混淆不清。台灣大學質素差次泛濫是事實,但流浪博士與其是否有極大的關連呢? 卻不一定是,大學教育普及化可以是訓練通才的一種,一旦普及化了,大學畢業生是否"高教"界呢,這卻是值得相討,德國大學也是普及化啊,但為什麼沒有同樣情況呢?兩者其實並不具備必然關係。
V大所說的稅制問題我大部份認同。但其實美國很多國家的上流人士逃稅也十分嚴重,著名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當中便有大肆宣揚逃稅的正當性。而美國的債台高築也是人人旨知,只不過美國的國力強大得欠債不是一個大問題罷了。拿台灣與美國類比不太合適。
以及流浪教授一問題上,我於某部份是讚同作者的,但作者的論述可能不全,我嘗試以我理解再作補充。既然流浪教授問題存在,而台灣社會未能解決問題,白白浪費人才,其實先送他們到中國實踐他們的專業也未嘗是壞事。可能有人會說是白白浪費了台灣的資源送給中國,但我的看法是文中其實有暗示出作者的取態-他認為人才會回流台灣,就如你派人去美國進修一樣。當然前提是台灣有極大的進步,而作者就認為只要以上六點進步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以希望吸引台灣為前提及結果下,作者的意見其實並非一無事處,只不過短期而言送了過去,然後希望他們吸取經驗,無論是學術上,世界上還是中國的經驗,然後回流報效家鄉台灣。在這個意念上是有可能的,當然實際上仍是空談,但我不認為在此點上作者是自相矛盾。
瞭解V大的想法,抱歉昨天的留言太輕浮。
對於端,個人的想法是,至少比起有強烈意識形態的主流媒體,他能給我一些其他選項
以北農六問那篇來說,主流媒體僅僅謾罵混戰,雖然端的文章印象中也沒太明確的定論
但至少不會加油添醋,也有看到些網路上社論引用該文
覺得這樣才有機會讓媒體生態改變吧
看到因为机械化和自动化会导致很多人下岗,我就关掉这文章了!难不成一直要人去做些又危险,效率又低的工作吗?
會想終止會員,是因為沒讀到太多與台灣有關,且具有深度的東西,這是我個人感覺,當然因人而異。
會有這樣的念頭,當然也是因為付費以後並沒有太多我感興趣的文章。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好文,能讓我覺得付費值得的時候,這篇標記「深度」的文章出現了。
就承認了吧,這篇不過是個訪談(或是打書),它並不一個針對特定議題深入觀察分析的文章。也正由於這篇是東拉西扯的訪談,所以我只舉了其中的一個段落,做比較「深度」的說明而已。
當然不是只有這觀點有問題。有網友在端傳媒的臉書就回應了:「顏擇雅對流浪博士的建議讓人啼笑皆非。感謝中國幫我們解決問題?說要摘高處的果子,卻先把梯子送給別人?」博士的訓練,最學以致用的就是從事基礎研究。台灣人在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占GDP比例)輸給先進國家一大截。「如果我們能把基礎研究的規模加大到OECD的平均,不但可以善用培養出來的研究人才,更能解決高教困境。因為大學正是基礎研究的執行單位。」
顏只能想到「感謝對岸接收流浪教師」?然後端傳媒告訴我這是深度文?更別提顏曾經說過人才外流我們應該「引以為恥」哩。(天下:別亂鼓勵「大膽走出去」)
所以面對流浪博士,我們應該一邊引以為恥,一邊心懷感謝?我的情緒好混亂呀~
就連她的主要主張「摘高處的果子」有任何新意嗎?微笑曲線有沒有聽過?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價值的口號喊了多久了?為什麼做不到?讓台灣的資本家,失去了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企業家精神,是不是有政策與制度上的原因?你能從本文得到答案,甚至一點點的線索嗎?
沒有人在唱衰台灣,衰是不能被唱出來的。
你們居然訪問她?真的很令人失望。她不過就是講出某些群眾愛聽的話而已。本文部分現象的原因分析也不盡正確。
同意文章的主要論點,確實台企的一大問題是「習於摘最低的果子」,而這點我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企業)也是一樣,習於賺快錢、用表面的方法解決問題,唯一的差異只在於經濟量體 & 發展階段不同,讓中國現在看起來還是欣欣向榮。
至於民主,我反而會認為台灣現在的所謂亂象,根本來說也是作者所謂「習於摘最低的果子」的問題:當人民習於摘最低的果子,也就不會想到如果有共識共同前進的潛在好處,而是著眼於當下互相責怪的利益,進而造成政治人物也是如此。
當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當人民不願意改變,政府就不會改變,政府不會改變,大環境就不會改變,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任何人想要嘗試「摘更高的果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會是困難的,整個因此成為卡死的局面。
另外,同意Sina跟阿澤的看法
台灣真的太愛悲觀以及找人出來鞭了
噗 看到V大的評論,還以為作者犯了甚麼根本上的錯誤
結果只不過把其中一個段落的例子拿出來做文章
還可以因此氣噗噗的打算終止會員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教育改革嗎? XD
这篇专访确实提出了另一个角度,这种角度平时真的很少见,读完也有了点新的想法。
因為這篇文章,我打算終止會員。因為看完這篇文章只有一個感覺:顏擇雅應該人緣很好,要不然端傳媒為何請她來做「深度」報導?她對台灣的問題根本不瞭解!
我舉個例子。當她說教改是她「支持過的錯誤政策」,就知道她對教改失敗的真正原因完全不瞭解。廣設大學的出發點並沒有錯,少子化也可以避免。因為不管是教改,還是少子化,甚至是流浪教師,還有一堆跟公共支出有關的政策,在台灣失敗的核心原因是:租稅政策的失敗。
在教改實行當年,大約是1995年時,台灣的稅收佔GDP比(也就是租稅負擔率)為17.7%,2015年時,這個數字下降到12.7%,淪為世界主要國家最低水準。
差這5%是多少稅收?8400億台幣。全台灣所有公私立大學的總經費,在2015年時,不過2400億,而全台灣幼稚園的總經費,不過600億。所以,8400億的稅收,足以讓幼教公共化,大大減少新生兒父母的負擔,同時,全國大學生不但可以學費全免,每個大學生可以享受到三倍的資源,包括更好的師資與設備。
目前OECD國家,每個大學生受到政府經費的挹注,考量物價與所得後,是台灣的兩倍。台灣完全可以做到廣設大學,並對給予每個學生和先進國家一樣優渥的資源,生小孩的家庭還可以享受免費幼教。一切只要台灣維持當初的租稅負擔率就足以做到。
17.7的租稅負擔率很高嗎?完全沒有。在2015年,韓國是18.5,日本是19.3,信仰新自由主義的美國是20.1,英國甚至高達26.5。
台灣的菁英階層總是喜歡迴避租稅改革,這是台灣將來滅亡的主因。與中國歷代滅亡的原因,沒有太大的不同:菁英階層不想承擔國家財政責任。
我到覺得台灣作為一個經濟實體,應該專注在專精的上游產業而非以面對終端客戶為主的消費市場。台灣製造業距離消費市場越近就越容易受到政治風險的左右。
大型消費市場要不是歐美日等「高的水果」、或是新興市場「低的水果」;只有中國大陸具有廣大新中產階級的市場真的有助台灣經濟轉型。
然而消費市場跟技術未必是相關的,google 的搜尋引擎再好,只要政治力願意介入,一樣可以強迫你用百度。
但專注在上游技術,就可以提高單位生產的value add同時壓低政治風險的影響力。如大立光、台積電,或是幾年前的聯發科一樣。
走小而精而多樣的上游領域避免政治風險,應該比韓式的大而喧鬧的模式更適合台灣吧。
很喜欢这篇分享,不盲目反中,有以一说一,这样的思考才是成熟而有帮助的。主流媒体上这样的文章太少了
要是台湾经济好,也就不会怕各种开放的贸易政策了
惠台政策沒有用,統戰失敗。
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資訊透明、民主制度。
因為資訊透明,所以人民發現民進黨做得不夠好,更遠遠不如柯文哲。
民主制度讓人民的怨氣能發洩,即使選了蔡當總統,也有自信不讓她連任。
好奇台灣朋友讀了這篇訪談,作何感想。
我覺得南韓是台灣的榜樣。很多東西很相似。
同意sina的看法,台灣很常過度悲觀,有部分原因是藍綠亂鬥,媒體又常煽風點火。我覺得作者有一點寫得很好,「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別人」,柯P之所以會受到年輕人的推崇就在於他是唯一肯致力於解決問題的政治人物,其他政客都是在製造問題。不論中國如何發展,只要自己弄好又何必在意?(就像陸客不來,還是要提升觀光品質以吸引其他國家遊客。)
移民,在陳冠中處叫「綏靖」。
very grounded.
反對評論的看法。台灣社會現在不是過於自信,剛好相反,是過於悲觀,認為什麼都要被中國取代。台灣需要另一端的論述,顏擇雅提供的觀點很有價值,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時,我們需要更多方面的觀點,以免見樹不見林。
2018 年了还在沾沾自喜于「3D列印、大数据、物联网、医疗云、教育云」的「超亮的金边」,实在是太狭隘了…… 台湾如果能像韩国一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保持旺盛的经济活力,它的意识形态也不会像如今一样如此不被大陆欢迎……
完全赞同yangbuuv的想法。对于中国和台湾的分析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看法,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对于台湾的过于自信…台湾活在同一个中文圈里,又和大陆来往密切,隔壁有一个巨人的话,自己就会逐渐低头的。也许西进是一条路吧
作者的很多观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对于中国、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独特见解。
但是作者对于台湾经济还是过于乐观了,台湾经济其实无法和中国或者美国经济比较,因为体量差别太大。目前的形势,中国、欧盟和美国是这个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其他国家都只能环绕着他们发展。
台湾的各种问题其实就是来源于撕裂。在中美之间的撕裂。我们都懂得,美国其实是白的,但是美國還是有民主和人權的。雖然美國的白人肯定還是要比其他人種更民主和人權,但是至少憲法是有保障的。中國雖然同源而且近在眼前,但是專制又蠻橫,道不同不相為謀。
中美之間關係好,其實台灣才能夠少些撕裂,多些發展。中美之間關係不好甚至敵對的話,台灣才會永無寧日。
在打造摘更高水果工具前,更優先的是政府不應該用納稅人的錢,用人工種植的方式,種一些伸手能摘的水果讓大家採的開心。不過妙的是,政府往往也是被人民逼著不得已,才不斷種低端水果的...。
移民大概指大量移民到香港,改變當地環境、文化、生活、階級吧?
大陆最大的筹码是移民??这就很费解了
「例人今年賀歲片」應為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