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至上的波士顿集会,成了一场左翼嘉年华

“言论自由”并非万灵妙药,从夏洛茨维尔的悲剧可以看出,一旦言语自律开始瓦解,极端行动就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
国际 美国

位于市中心的波士顿公园是一片大型公共绿地,以北是居民区, 以南是商业区,周边饭馆、剧院鳞次栉比。公园以平地和缓坡为主,也有若干人工湖,视野开阔,绿草如茵,向来是当地居民休憩和举办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自特朗普就职以来,波士顿公园就大小游行不断。

刚刚过去的周六(8月19日),公园迎来了新一场集会──波士顿当地右翼团体“言论自由联盟”(Free Speech Coalition)举办的“言论自由集会”。白人至上主义者在夏洛茨维尔市制造的恐慌与惨案,让这次集会在开始前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都决定以安全担忧为由,取消或拒绝白人民族主义者理查德·斯宾塞(Richard Spencer)的演讲活动,“言论自由联盟”却宣布按照计划举行集会。虽然发起人Brad Marston声称欢迎一切言论,但在当下的美国政治生态中,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里的言论自由主要指向“非政治正确”的另类右派言论。这立刻挑动了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紧张神经。

夏洛茨维尔惨案的阴影

一周前的8月11日晚,数百名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在弗吉尼亚大学内集会,他们手持火炬穿过校园、高呼纳粹口号,吸引了大批媒体的目光。但是真正震惊全美的,是第二天发生在夏洛茨维尔市内的惨案。按照右派示威者的计划,当日会有一场以保卫罗伯特·李将军雕像为名的“右翼联合”(Unite the right)集会。反对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活动人士,组织了相应的反向示威,双方发生冲突。在当地政府宣布示威非法之后,来自俄亥俄州的20岁白人男性青年菲尔茨(James Alex Fields)开车撞入反向示威的人群,造成年仅32岁的本地白人女性海耶(Heather Heyer)伤重不治,此外还有十余人受伤。

汽车撞飞人群的画面立刻通过电视和网路传遍全国,一时间民情汹涌。此后的调查证实,菲尔茨自中学起就崇拜希特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纳粹。

按照惯例,这种举国关注的悲剧发生之后,包括总统在内的两党政要,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谴责凶手,团结人心。然而以藐视政治惯例出名的特朗普,竟在表态中各打五十大板,将仇恨和暴力归结为“多方”而不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这番讲话堪称夏洛茨维尔惨案之后的第二次地震。各方人士纷纷抨击特朗普这种言论,实际上在纵容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

本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班子内斗,立法受挫,至于特朗普放言无忌引发的各种公关危机,更是永不停歇,大家已经习惯这种每周都有新闻的政治“新常态”。

然而特朗普对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的暧昧态度,确实踩到了大部分美国人的底线,连诸多共和党政客和保守派媒体人士,都加入自由派抨击总统的大合唱。可以说,美国此前一周的政治气候,即使按照特朗普时代的标准,也是相当动荡不安的。

在美国政治光谱中,马塞诸塞州是支持民主党的“蓝州”,而波士顿更是一个深蓝的城市,80%以上选民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将票投给了希拉里。新英格兰居民自殖民地时代以来就有积极参加政治的传统;夏洛茨维尔惨案发生后,波士顿立刻举办了若干小型的的哀悼和纪念活动。

而周二清晨,一名十七岁少年用石头砸碎了市中心的新英格兰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一角。这是近三个月来,第二起针对大屠杀纪念碑的破坏。警方仍在调查此次事件是否属于仇恨犯罪,但在目前的政治形势下,这无疑又让周末的游行带上了几分不确定性。

2017年8月19日,右翼团体“言论自由联盟”(Free Speech Coalition)举办的“言论自由集会”,惹来约买四万民众示威反对,声言要对抗种族主义。双方一度发生轻微冲突。
2017年8月19日,右翼团体“言论自由联盟”(Free Speech Coalition)举办的“言论自由集会”,惹来约买四万民众示威反对,声言要对抗种族主义。双方一度发生轻微冲突。

“不做种族主义者,要像大熊猫一样”

波士顿市长、民主党人沃什(Marty Walsh)经过权衡,本着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决定批准右翼的“言论自由集会”和左派的反向示威。 市政府很清楚,如果禁止“言论自由集会”,只会被告上法庭输掉官司。 波士顿警方如临大敌,高调宣布将对任何过激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集会当天禁止携带任何可以作为武器的物品进入波士顿公园,并预先向市民发布了安全指南。

鉴于夏洛茨维尔此前的冲突,笔者本以为波士顿公园的气氛会相当紧张,甚至不排除两派会发生冲突。结果到达现场时,看到的是自由派的汪洋大海, 而右派“言论自由联盟”却不见踪影。

后来经过查证,了解警方为了防止冲突,在公园中将两派的示威区用栅栏隔开。“言论自由集会”一方只来了五十个人左右,还不如现场警察的人数,后来更是提早宣布集会失败,在警察护送之下匆匆离场。而反向示威的人数估计在两万到四万之间,波士顿公园变成了左派大联盟的嘉年华。

这次游行中,波士顿警方准备充分,可圈可点,也忠实执行了之前强调的零容忍政策;因此,现场发生的少许冲突和夏洛茨维尔集会的严重程度,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围绕波士顿公园的公路禁止非警方机动车穿行,而与之相连的岔路口都用大型卡车挡住,防止再次出现机动车撞人的意外;公园上方至少有两架直升机盘桓巡视;警方身穿荧光色马甲,骑自行车在各示威区之间维持秩序。几位示威者在绿地上抽烟,立刻被警察赶出了公园。

据报导,在这场数万人参加的示威中,被警方逮捕的大概在三十人上下。笔者恰好碰到一例:前方人群中发生骚动,一分钟内数十名警察涌上,摆开自行车阵隔开人群;数分钟后,涉嫌闹事者被带走,现场恢复正常状态,人群散去,法律观察员则继续采访目击者和收集证词。

波士顿公园中,相当一部分标语直接针对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抨击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自然也不鲜见。也有标语直接批评“言论自由集会”:“言论自由不等于无需承担后果” 。鉴于之前在夏洛茨维尔的新纳粹高呼反犹口号,这次便有人高举犹太六角星标志,也有人喊出希伯来语口号。当然,更多标语是在呼唤同情与友爱、反对仇恨和种族主义。

现场人群喊的口号最多的是“Black Lives Matter” 和 “White Supremacist Must Go”。

最有意思的一条标语则是“不要做种族主义者,要像大熊猫一样”(Don’t be a Racist. Be like a
Panda))。正在笔者努力思索这与中国究竟有何关系时,转头就已看到答案:“因为它有黑有白,来自亚洲”(Because it is
black, white, and Asian)。

波士顿是一个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城市,现场示威者大多是白人,不过少数族裔的面孔也占了很大比例。可以看出不少参与者已经是老练的社会活动家,有人摆明LGBTQ身份,有人做嬉皮士打扮,也有人举着反纳粹的标语现场跳起了街舞,还有铜管乐队为口号伴奏,一派热闹。 公园中仍有大片空地,这边口号震天,那边市民在公园长椅上享受周末阳光。

一片左派海洋中,一位宣传反堕胎的右派年轻白人男性显得如此突兀,他周围站了六七个人,有男有女,似乎在与之辩论。凑过去一看,他的标语牌上印了一张血肉模糊的胎儿照片。白人男生讲话语调颇显青涩,观点是如果一个女性因为强奸怀孕,强奸已经是一起悲剧,堕胎则是悲剧加悲剧。接下来他与一位自称科学家的白人中老年男子,就生命是否在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开始展开了一场技术性讨论。再被指出标语牌上那张骇人照片是经过软件修改时,男生将标语牌一转,上面几行大字:“无神论是暂时的,有朝一日人人终将跪在耶稣基督之前”。几个围观群众纷纷见状摇头散去了。

波士顿警方于这次游行中准备充分,忠实执行了之前强调的零容忍政策;因此,现场发生的少许冲突和夏洛茨维尔集会的严重程度,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波士顿警方于这次游行中准备充分,忠实执行了之前强调的零容忍政策;因此,现场发生的少许冲突和夏洛茨维尔集会的严重程度,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言论自由与第一修正案的复杂性

这次波士顿游行的右翼发起者以言论自由为口号,最终却被左翼占领了阵地;那么,右翼的言论自由是否受到了打压?

从2016年美国大选到川普就职至今,美国社会围绕“政治正确”展开多场论战,而右派集中攻击左派的论点之一,正是“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两周前,谷歌(google)雇员达莫尔(James Damore)因为通过公司内网发布反对公司多元化政策的备忘录而遭到解雇。在备忘录中,达莫尔不仅将女性描述为“神经质”、“事业心不如男性”,还批评谷歌明确禁止此类言论是在压制“言论自由”。此外,右派屡次抨击左派的“政治正确”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已经获得了垄断地位,事实上构成了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在中文舆论场中,持类似观点的不在少数。

表面上看,“言论自由”是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公民权利,但这些论点实则忽略了第一修正案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复杂性。

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是“内容中性”的,因此,一项言论受到保护的前提并不在于其正确性。历史上,美国政治光谱中的各个派别都曾援引第一修正案保护自己发声的权利。例如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Texas v. Johnson)中,美国最高法院明确判定焚烧国旗这一抗议举动受第一修正案保护。一般来说,美国的左派远比右派更可能用焚烧国旗等手段来表达政治诉求,但这并不代表第一修正案赋予的保护是左派的专利。

3K党代表的白人至上主义虽然在主流政治中已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直接通过法律禁止3K党活动是不可行的:3K党言论和集会的自由,正来自于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

而“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的论调,其实或多或少都误读了第一修正案本身。第一修正案的原文是:“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其主语是作为立法分支的国会。因此,第一修正案的重点在于防止公权力对私人言论、特别是政治言论的打压。二十世纪美国最高法院关于第一修正案分量最重的几个判例,大都发生在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试图限制出版和新闻自由的时候。

需要强调的是, 美国的政治精神是政府滥权比私人滥权更需要警惕。因此在第一修正案的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并没有将公司这类私人机构放到与政府类似的主体位置。换言之,美国法律是允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雇员发表言论的。因此达莫尔指责谷歌压制言论自由,实际上很难得到第一修正案的支持。

此外,从第一修正案的表述方式可以看出,宪法重点保护的是公民发表言论的能力不受到政府损害,但并不确保任何言论都受到听众欢迎,也不保证个体无需为言论承担任何后果。第一修正案对言论的保护是“内容中性”的,但这不代表各种言论具有同等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因特定言论受到公权力迫害,与在言论市场上受到冷落和批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2017年8月19日,波士顿公园举办反右翼集会,有两性平权倡议者参与其中。
2017年8月19日,波士顿公园举办反右翼集会,有两性平权倡议者参与其中。

政治正确与道德正确

除了公共场所与私人企业中的意识形态之争外,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是:美国高校中右派与左派相比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在涉及种族、性别、经济不平等这些议题的论战中往往也处于下风,右派据此控诉学界与媒体在以“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这种观点在中国留学生中也大有市场。

这里需要辨析一下“政治正确”。这个词语的源起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所有政治上正确的事都被称为“政治正确”。 当代英文语境中的“政治正确”大致是在民权运动和西方左翼思潮中兴起的。在此之前,西方社会是被“白人、男性、基督徒、异性恋”主导的,而有色人种、女性、非基督徒和不同性向一般而言居于弱势地位。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思想界开始系统反思“白直男”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是一种不弱于暴力的结构性力量,而传统话语中针对弱势群体存在大量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纵容这种未经反思的言语大行其道,本身与平等精神是相悖的。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强调言语自律的“政治正确”文化。

在美国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正确”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来自美国内战结束后制定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又称为“平等保护条款”,最初是为了解决奴隶制的遗留问题,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中逐渐被运用到族裔、性别、性取向等各类涉及歧视和平权的司法问题,是现实中应用最广泛的宪法修正案之一。

二战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扩张有赖于联邦政府经费的支持,而联邦经费的使用自然需要符合第十四修正案。这种制度压力也促进了美国高校 “政治正确”文化的形成。

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教授Lisa Feldman Barrett 援引诸多学术研究指出,恶意言论完全可以像身体暴力一样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当代著名作家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也曾在采访中指出,所谓“政治正确”实际上应该被叫做“道德正确”,因为“粗鄙和谩骂性的语言确实会伤害弱势群体,并且阻碍我们在争取人人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大方向上所取得的人道主义进步。而那些不赞同言语上自律的人现在也确实显示出他们拒绝接受言语自律背后的正义准则。很明显,这个议题并没有被小题大做。”

从夏洛茨维尔的悲剧可以看出,一旦言语自律开始瓦解,极端行动就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

2017年8月19日,波士顿公园举办反右翼集会,相当一部分标语直接针对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抨击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自然也不鲜见。
2017年8月19日,波士顿公园举办反右翼集会,相当一部分标语直接针对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抨击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自然也不鲜见。

特朗普统治下分裂的美国

在近期美国的政治语境中,“言论自由”经常沦为 “反政治正确”运动乃至白人至上主义者抬头的幌子 。在特朗普将夏洛茨维尔惨剧的责任推诿于“多方”时,3K党的前领导人杜克(David Duke)还在推特上称赞特朗普的“诚实和勇气”。虽然波士顿“言论自由联盟”的领导人否认和他们白人至上主义者有任何联系,但潜在演讲者名单中也包括若干已知的极端右翼人士。

事实上,“言论自由联盟”在五月份已经在波士顿公园举办过第一次集会,当时关注寥寥。而这次触发声势浩大的反向示威,正是因为他们选择在夏洛茨维尔惨剧余痛未消的时间点,声张他们并未受到损害的第一修正案宪法权利,难逃为白人至上主义者张目之嫌。

这种姿态不仅激怒了本地活跃的左派活动人士,也刺激了众多普通市民。本周六最重要的左派反向示威组织,正是“珍视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fe Matters)。“黑人生命,举足轻重”与“言论自由”两个口号看似毫不相关,隔空喊话,但熟悉美国近年来政治话语脉络的人并不难看出,在波士顿公园这场集会中,二者实际上代表的就是“种族平权”与“白人至上”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诉求。

美国内战的起因的确不能简单概括为废奴主义,但奴隶制的废除和奠定日后平权基础的三条重建修正案无疑是内战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今天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中,许多是内战后才移民而来,现在也并非南方州居民,可以说跟老南方毫无关系,却纷纷选择南方邦联旗作为精神标志,这种姿态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并不难解读。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极端右派言论非但没有遭受来自政府的打压,反而因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行深受鼓舞,甚至出现白人至上主义者持火炬进入大学校园这匪夷所思的一幕。以特朗普政府的作为,倒是有一定可能因为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被告上法庭。

游行结束当天下午,特朗普发推称赞波士顿警方和市长的表现,市长沃什的回应颇有外交风范:“今天代表波士顿的是和平与爱,不是偏执与仇恨。我们要努力团结民众,而不是让其分裂。” 这条推文的确概括了19日的波士顿游行,也概括了愈演愈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中,人们对美国前景的担忧与期许。

(特约撰稿人刘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