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肆虐的中国,人类与雾霾的贴身肉搏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防战。抵御的方式层层升级,以防霾为目的的购物清单越拉越长。最后你才发现,原来终极方法只有一个,逃离霾都。
3M口罩
“雾有毒,戴口罩!”2011年,台湾男演员彭于晏的粉丝在微博上这样提醒他。在雾霾压城的中国大陆,口罩早已成为必备单品,当中最受推崇的是3M口罩。
3M是美国一家老牌的工业材料公司,生产工业用的防尘口罩已有半个世纪,在雾霾肆虐的21世纪中国,意外地成为民用爆款。以往,3M口罩零售销售占整体的20%,工业销售占80%,但从2013年开始,零售的需求达到工业销量的几倍。淘宝上假货泛滥,3M紧急调动了全球的口罩库存送往中国。根据淘宝给出的数据,2016年,雾霾高发期,3M单日销售就突破15万。
雾霾拉动了一个小众行业,直接造了经济学上的新词——“口罩经济”。2013年前,国内生产口罩的厂家只有500家,2016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全年生产6亿只口罩。口罩需求飙升,生产者的行业规范却还来不及创建,据悉,大陆全国批准生产“一次性使用口罩”的生产厂家为128家,而网络上在售口罩品种不下1000种。
中南海专用空气净化器
至少自2010年以来,空气净化器已逐步成为中国不少城镇家庭的“标配”(注:标准配置)。目前内地市场上,国产与进口空净器“百花齐放”,价钱从几千到数万不等,2016年的产能已高达2000万台。
一篇写于2011年的旧闻《空气也特供?远大空气净化机成功案例—中南海篇》在2017年年初又火了一遍,文中写道,“远大净化机为国家领导人创造了健康,清新的办公环境,是百姓之福。”这一次,网民群情激奋,但实际上,文章只是揭示了一个6年前就存在的真相,“同呼吸共命运”并非现实,“雾霾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防霾饮食
除了外用还有内服。打开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可以刷出不少“防霾食谱”,比如“雪梨炖百合清肺”“银耳莲子羹润肺”“鸭血和猪血清肺”……
枇杷花、罗汉果、桐桔梗、何首乌、茉莉花等各种保健类茶品都被打上了“PM2.5克星”的称号。
另一类崛起的是防霾功能饮料,听上去和运动功能饮料一样。比如有一款产品就叫做“梨来雾散”,配料是炖梨加草本。
但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测评部主任岳宏在接受媒体有关查询时表示,呼吸道和食道是两条完全不重合的途径,想用某种食物来清除呼吸进去的微尘并不科学,但PM2.5进入人体之后会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反应水平升高,所以可以多摄入一些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和提升免疫力的营养成分。
眼药水和喷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眼药水不能防雾霾,也给不了你湛蓝的世界,事实上它只能防止眼睛干涩和发炎。
还有一款产品:防PM2.5喷雾,它是这么宣传的:一日一次、只需要轻喷于面部、头发,即可阻止病毒、PM2.5、花粉附着于身上、侵入耳、口、鼻。这真的有效吗?
移动肺宝
你一定见过类似“移动肺宝”的设备,可能在讲生化危机的电影里。但不幸的是,如果你生活在“十面霾伏”的中国,它将在你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移动肺宝”是一台可以别在身上——通常是上臂外侧的小型空气净化器,一条长管子将其与面罩相连,构成一套轻便可穿戴的呼吸机。
“移动肺宝”的广告图片简直就是未来的某种意象,在跑步、在堵车、在逛街、在睡觉,你无时无刻不戴著它。它告诉你,未来,我们24小时,都需要呼吸机。
躲霾之旅
和雾霾抗争了五六年间,最终大部分人都会发现,雾霾,防不胜防。要彻底摆脱被“霾葬”的命运,只剩一个终极选择,逃离霾都。不少旅行社开通了“躲霾游”和“洗肺游”。一路向南,去海南;一路向山,去高海拔的山上吸氧。有人还制作了一份《全球躲霾地攻略》。在广西北海甚至还形成了一项旅游产业,开设住宿餐饮一条龙服务,供老人和小孩寒假躲霾。
好吧,这是篇大陆网文,估计只有大陆人才懂得的幽默。
業配文哦⋯⋯
或許可以誘導一部分產業(特別是各種學生與院校),往東北遷移。 而且總覺得這樣的狀況,其實有固定軌道的大眾運輸,應該會比一般車輛安全一點,或許值得出台7層環的捷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