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门,眼前是一条林荫大道,一旁是低矮的建筑物,另一旁是一个欧陆式花园。这时四围人头攒动,由职员客串的导游举着小旗,带领参观者游览,人们好奇地探头张望,拿着手机、相机兴奋地拍照,活像大学开放日。
然而,这里并非大学校园,而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精神科专科医院——青山医院。
青山医院于1961年启用,提供成人精神科、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思觉失调、酗酒、智障精神科等专科服务。医院有超过1000张病床,接收自愿或非自愿入院的病人,同时透过屯门精神健康中心,提供门诊和日间医院服务。
公众平日不能随意进出医院,但趁着启用55周年,青山医院在12月3日举办开放日,打破市民对“青山”的迷思。
一、为何在屯门青山建精神病院?
“你青山出来的吗?”、“送你入青山!”,部分香港人会以“青山”开玩笑,青山也成了香港对精神病患者的标签。这座精神病院,最初为何会落户青山呢?
青山医院首任院长是叶宝明医生。传言指叶宝明当时觅地建医院,曾考虑选址沙田。然而,1950年代的沙田已开始发展,叶宝明担心区内人口不断增加,而当时社会风气对精神病患者较抗拒,于是最后放弃在沙田建院。
之后,叶宝明继续驾车走遍全港,希望找到适合的地方。一次叶宝明驶到屯门青山近青松观附近,“人有三急”要下车解决,这时他发现这个地方环境优美恬静,相信能改善病人的情绪。就是这样,政府在1955年宣布在青山兴建精神病院。
二、住院精神病人都会被“绑手绑脚”吗?
在电影中,精神病院大概有点恐怖阴森——病人被关在单人房间,墙和地面都铺上软垫,铁门上只有一扇小窗可以向外望,病人大部分时间都可能被绑上手脚,没有半点自由。
精神病人“危险”的刻板印象,即使在郭姓男护士心中也出现过。“刚开始在青山实习时,我也曾经感到害怕,但一星期后已适应。”但累积经验后,他开始发展出自己一套处理病人的手法。“现在一察觉到病人有异样,我们便会安抚他,但当然间中也可能被情绪不稳的病人打。”他笑着说。
病人“上绑”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多。职员说,接受合适治疗后,病人大部份时间情绪稳定,医护人员毋须采取强制措施。即使病人出现突发情况,护士也会先劝导病人,万一他们继续做出自残或影响仪器的行为,医护人员才会“上绑”。
所谓的软垫房间虽然仍然存在,但也并非病人日常居住的房间。医院一般会以病人的病症、年龄、性别分类,把病人分配到不同大楼,每六至八个人共用一个医院病房。病房内亦有大厅,供院友看电视或谈天等。
三、医院大楼名字有玄机?
青山医院共有七栋大楼,其中两栋是马蹄型建筑,医院职员笑言:“这个设计或许是为了答谢出资协助医院重建的赛马会呢!”
七栋楼宇亦有不同命名,虽然院方没有解释这些名字的由来,但医院内就流传着一则小八卦——大楼的名字与接收病人的情况正好相反。
“汇智楼好像很有智慧,但其实接收了智障人士;杏晖楼好像充满光辉和希望,但其实接收的是刚入医院的病患,他们病情较严重、不稳定,是他们人生最灰暗的时期,所以才叫杏晖。”在负责讲解的女护士看来,大楼的名字其实是为患者带来希望。
四、病人“老”过青山医院?
随着青山医院在1961年正式启用,位于西营盘高街的女子精神病院,也在这一年改作日间精神科门诊部。据了解,现时在青山医院住院最长的病患,正是由高街的精神病院搬来,比青山医院本身更“老”。
一位在青山医院工作多年的女护士说:“有病患者因家人不愿意接纳,或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都不愿意出院了。”
在高峰时期,青山医院曾接收过超过2000位病人。但随着葵涌医院落成,加上近年推动社区复康等,今天医院只有800多位院友。医院不单提供了常见的图书馆,更有影楼、茶艺坊、麻雀阁,也有可看电影或唱卡拉OK的影音室等。职员说,希望这些活动有助病人复康,也能为他们将来重投社会做好准备。
青山 曾經在我眼中只是一個精神病院,經過這文章後,我對此有另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