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印象,走進謎一般的「青山」

「你青山出來的嗎?」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精神科醫院名為「青山醫院」,「青山」也成為精神病在香港的代名詞。這座醫院與我們想像有什麽分別?
香港

走進大門,眼前是一條林蔭大道,一旁是低矮的建築物,另一旁是一個歐陸式花園。這時四圍人頭攢動,由職員客串的導遊舉着小旗,帶領參觀者遊覽,人們好奇地探頭張望,拿着手機、相機興奮地拍照,活像大學開放日。

然而,這裏並非大學校園,而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精神科專科醫院——青山醫院。

青山醫院於1961年啟用,提供成人精神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思覺失調、酗酒、智障精神科等專科服務。醫院有超過1000張病床,接收自願或非自願入院的病人,同時透過屯門精神健康中心,提供門診和日間醫院服務。

公眾平日不能隨意進出醫院,但趁着啟用55週年,青山醫院在12月3日舉辦開放日,打破市民對「青山」的迷思。

一、為何在屯門青山建精神病院?

「你青山出來的嗎?」、「送你入青山!」,部分香港人會以「青山」開玩笑,青山也成了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這座精神病院,最初為何會落戶青山呢?

青山醫院首任院長是葉寶明醫生。傳言指葉寶明當時覓地建醫院,曾考慮選址沙田。然而,1950年代的沙田已開始發展,葉寶明擔心區內人口不斷增加,而當時社會風氣對精神病患者較抗拒,於是最後放棄在沙田建院。

之後,葉寶明繼續駕車走遍全港,希望找到適合的地方。一次葉寶明駛到屯門青山近青松觀附近,「人有三急」要下車解決,這時他發現這個地方環境優美恬靜,相信能改善病人的情緒。就是這樣,政府在1955年宣佈在青山興建精神病院。

青山醫院入口處有「院友止步」的告示。
青山醫院入口處有「院友止步」的告示。
開放日有不同團體表演。
開放日有不同團體表演。
有訪客嘗試院友平日用的卡拉OK系統。
有訪客嘗試院友平日用的卡拉OK系統。
開放日有導遊帶領訪客參觀。
開放日有導遊帶領訪客參觀。
開放日有不同攤位遊戲。
開放日有不同攤位遊戲。
訪客與狗醫生拍照。
訪客與狗醫生拍照。
訪客向職員問路。
訪客向職員問路。
醫院於開放日加派了保安人手應付人流。
醫院於開放日加派了保安人手應付人流。

二、住院精神病人都會被「綁手綁腳」嗎?

在電影中,精神病院大概有點恐怖陰森——病人被關在單人房間,牆和地面都鋪上軟墊,鐵門上只有一扇小窗可以向外望,病人大部分時間都可能被綁上手腳,沒有半點自由。

精神病人「危險」的刻板印象,即使在郭姓男護士心中也出現過。「剛開始在青山實習時,我也曾經感到害怕,但一星期後已適應。」但累積經驗後,他開始發展出自己一套處理病人的手法。「現在一察覺到病人有異樣,我們便會安撫他,但當然間中也可能被情緒不穩的病人打。」他笑着說。

病人「上綁」的情況在現實中並不多。職員說,接受合適治療後,病人大部份時間情緒穩定,醫護人員毋須採取強制措施。即使病人出現突發情況,護士也會先勸導病人,萬一他們繼續做出自殘或影響儀器的行為,醫護人員才會「上綁」。

所謂的軟墊房間雖然仍然存在,但也並非病人日常居住的房間。醫院一般會以病人的病症、年齡、性別分類,把病人分配到不同大樓,每六至八個人共用一個醫院病房。病房內亦有大廳,供院友看電視或談天等。

三、醫院大樓名字有玄機?

青山醫院共有七棟大樓,其中兩棟是馬蹄型建築,醫院職員笑言:「這個設計或許是為了答謝出資協助醫院重建的賽馬會呢!」

七棟樓宇亦有不同命名,雖然院方沒有解釋這些名字的由來,但醫院內就流傳着一則小八卦——大樓的名字與接收病人的情況正好相反。

「匯智樓好像很有智慧,但其實接收了智障人士;杏暉樓好像充滿光輝和希望,但其實接收的是剛入醫院的病患,他們病情較嚴重、不穩定,是他們人生最灰暗的時期,所以才叫杏暉。」在負責講解的女護士看來,大樓的名字其實是為患者帶來希望。

四、病人「老」過青山醫院?

隨着青山醫院在1961年正式啟用,位於西營盤高街的女子精神病院,也在這一年改作日間精神科門診部。據了解,現時在青山醫院住院最長的病患,正是由高街的精神病院搬來,比青山醫院本身更「老」。

一位在青山醫院工作多年的女護士說:「有病患者因家人不願意接納,或因為習慣了這裏的生活,都不願意出院了。」

在高峰時期,青山醫院曾接收過超過2000位病人。但隨着葵涌醫院落成,加上近年推動社區復康等,今天醫院只有800多位院友。醫院不單提供了常見的圖書館,更有影樓、茶藝坊、麻雀閣,也有可看電影或唱卡拉OK的影音室等。職員說,希望這些活動有助病人復康,也能為他們將來重投社會做好準備。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青山 曾經在我眼中只是一個精神病院,經過這文章後,我對此有另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