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香港商场怎么冷成这样?这些商场肯定耗电很多吧!”2016年9月,旅居日本的中国居民李晨君到香港游玩数天,香港令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令人冷得哆嗦的大型商场。
不过,对香港本地居民来说,“冰冻商场”已经一点不陌生。今年9月,环保组织“环保触觉”针对香港十大商场展开调查,“最冷商场”是位于元朗的形点,室内最低温度仅有19.8 摄氏度。而“温差最大”的商场则是位于洪水桥的洪福商场,当室外温度是31.8度时,商场内的温度仅有20度,市民从室外走进商场,会瞬间感受到11.8度的强烈温差。
早于四年前,2012年,香港政府已经推出《室内温度节能约章》(《约章》),呼吁香港商场于每年6-9月将室内温度控制于24-26度,然而多年过去,这个约章依旧形同虚设。环保触觉此前调查的十大商场,室内的平均温度就全部低于24度。
“可能香港长期太闷热,已经形成一个迷思,就是冷气越冻越舒服。”环保触觉项目经理何嘉宝对端传媒记者说,调查中,甚至有商场管理者对她说,“总是担心客人觉得冷气不够冻,就把冷气调低些”。由于《约章》仅属倡议,并不具有任何惩罚或奖励机制,何嘉宝表示,至今香港仍有许多商业机构没有签署《约章》,即使签署了,许多也并不遵守。
这很大程度意味着,香港冷气无节制的大量使用和电力的极大消耗。2016年9月,香港机电工程署刚刚发布《香港能源最终用途数据2016》,根据其中披露的2014年的最新数据,“空气调节”是香港电力的最主要用途,占31%,而其中,约2/3都消耗在商业建筑,1/3消耗于住宅建筑。
“越用越热”的冷气
“香港夏天越来越热了,大家越来越需要冷气,现在就连preschool(幼稚园)都变成封闭式环境,大开冷气,孩子们从小就习惯冷气了。”何嘉宝无奈地说。
自2014年至2016年,香港气温显著上升,最明显的,是酷热日(最高温度在33度以上)与酷热夜(最高温度在28度以上)的天数都在不断增加。到了2016年,香港再一次打破历史纪录,经历了38天的酷热日,直到9月依然闷热难耐,使用冷气成为难以避免的选择。
然而,当我们在地铁、写字楼、商场或家中享受着冷气的时候,很少人意识到,空调并不会让高温一下子消失,它不过是将室内的热气转移到室外。
何嘉宝忧虑地指出,当我们在室内感到凉快时,意味着许多人正在室外忍受阵阵热风;不过,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冷气的使用意味着电力消耗,这将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进一步让香港越来越热。
根据中华电力的数据,目前每生产一度电即带来0.54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在2014年一年,仅仅是因为使用冷气,就带来7519500公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数字惊人。
换句话说,冷气的使用会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热,而这又将带来更多的冷气使用,恶性循环,看似无处可逃。
高楼围城,即使我们打开窗,也没有舒服的风了
我们本来也有另外的选择。
香港建筑师叶颂文对端传媒介绍说,影响人体舒适的因素主要有三: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其中空气流通,也就是风,非常关键。“即使又热又湿,但有风流动,人们还是会感觉比较舒服。”叶颂文对端传媒记者说,所以天气热时,最节能环保的方式就是打开窗户,迎接阵阵清风——假若窗外有风的话。
香港多面环海,向来不缺海风。然而遗憾的是,走入市区,香港的风力却正在不断减弱。根据香港天文台数据,香港市区的风速由1968年的每秒3.5米,下降至2014年的2米。
换言之,接近半世纪的时间里,香港市区的风,消失大半。
是什么让风消失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教授吴恩融看来,致命元凶是香港的建筑规划:高楼林立,规划时并无考虑顺应风向,许多高楼,特别是密集建设的一排排屏风楼,直接切断了风的流通。
吴恩融观察,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和社会对此现象并不重视,直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人们突然意识到,空气不流通不仅带来闷热,也有损人体健康。在随后的2005年,香港规划署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翌年,又委托吴恩融团队研究“都市气候和风环境”。
吴恩融带领团队,结合香港各地区风速、风向、建筑物高度、热负荷等数据,在2009年完成“香港都市气候分析图”。翻看这幅涂染成不同颜色的香港地图,你很容易就发现,香港岛北部、九龙半岛和荃湾的都会区都是“红色重灾区”,意味着这些地区风流通非常慢、热负荷非常高,夏天时人在其中会感觉不适。
市区的高楼不仅阻挡风向,它们的材质通常还相当“擅长”吸取热力,到了晚上,当香港郊外温度已经降低的时候,白天积聚在市区的热气依然无法扩散,造成“热岛效应”。根据香港天文台数据,香港夏日夜晚,市区温度平均比郊区高1.1-5.5摄氏度。
于是,离开商场或写字楼的冷气房后,入夜后人们返回家中,又将继续面对闷热环境,不得不打开家中的冷气。
绿色建筑:走出冷气困局的出路?
过去多年,这正是香港市民黄超的日常体验。今年35岁的他从事交通规划工作,热爱环保,但他每日身处的建筑环境,却让他难以做到节省冷气。
白天他在封闭式的写字楼工作,“中央空调开到23、24度,很冷,有时真的要穿毛衣上班”。而回到家中,又感觉非常闷热。“家中不是很通风,有时伸手出去,外面是凉的,但家里就热。家里其中一个窗,打开正对着别人家的空调,都是热风。”黄超无奈地说,这个夏天,他一家三口不得不每天晚上都开冷气。
针对这样的困局,吴恩融与叶颂文都尝试从建筑设计方面为香港寻找出路。在前者看来,最根本的是要合理进行建筑规划,减低热负荷,让城市重新吹起凉风。
根据“香港都市气候分析图”,他与团队进一步提出“香港都市气候建议图”,明确指出不同气候分区的规划建议,例如对于旺角、铜锣湾等“红色重灾区”,建议建立新的风道、增加休憩用地,以及在“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GIC)等低密度建筑用地上,不要再增加建筑密度。
然而,对于这份研究报告,政府反应冷淡。报告完成三年后,政府才于2012年6月推出公众谘询文件,而谘询期过后,一切不了了之,报告所给予的建议,并未纳入任何建筑指引或规例。2013年5月,香港政府不顾公众及学者质疑,再次将22幅地皮由GIC等用途改划为住宅用地。
时隔多年,端传媒近日针对吴恩融团队研究再次向香港规划署查询,该署仅仅表示要“遁序渐进”:“政府正仔细审视这项研究提出的建议,包括这些建议对发展过程的影响,以及应如何遁序渐进地落实这些建议。 ”
而在2011年,叶颂文供职的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也受政府委托,设计了“零碳天地”,尝试打造一个更节能环保的模范建筑。这个建筑由香港建造业议会和发展局合作发展,当时造价高达2.4亿港元。
叶颂文介绍说,这个建筑不再是全天候密闭地使用冷气:它采用智能调节的窗户,天气凉快的时候打开全部窗户,不使用冷气;天气稍热的时候关闭窗户,先不开中央空调,而是采用更省电的地板送风系统;到了真正酷热的日子,才开启中央空调系统。
不过,“零碳天地”能实现良好通风环境的前提是,其四周是超过2000平方米的草地,在其他商业楼宇和住宅设计中,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条件。自2012年4月落成至今,“零碳天地”迎来不少市民和团队参观,它更像一个束之高阁的展示空间,但它的整体设计理念,却从未应用在任何其他建筑之中。
“我们塑造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也将塑造我们”
近来,叶颂文所在的建筑事务所再次受香港政府委托,进行有关住宅节能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住宅应该采用低吸收率的不透明墙身以及遮光板,降低热负荷,同时设计对流窗,窗户远离邻居的冷气机位等,加强室内通风。
这类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香港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然而,私人发展商有多大程度上跟随,却令人存疑,许多良好的绿色建筑设计,似乎仍停留在空中楼阁。
政府自2011年开始采访的主要激励措施是:假若发展商愿意参考《可持续建筑设计指引》,或愿意去申请绿色建筑议会所推出的Beam Plus认证,就会获得10%的“总楼面面积宽免”,即是坊间所称的“发水”。
“等于是政府说:『如果你的楼要多拿10%的地,就去申请一个认证。』只要入纸申请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评得上。”吴恩融愤怒地指出,他十分怀疑这项政策的成效,他进一步批评说,香港政府不过是在追求“好看的数字”。
“数字好看啊,你看和新加坡相比,我们人人都申请(绿色建筑认证),但好看不好用。”吴恩融说。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明确规定发展商要达到铂金级或金级以上的绿色建筑认证,才可获得面积宽免,同时已制定具体目标:到2030年,要让80%的建筑物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在何嘉宝看来,在暂时无力扭转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当下,政府的短期措施也非常重要。环保触觉强烈呼吁香港环境局加强对《约章》的监察,以及设置奖励机制。
另外,香港电费收费模式也不利于鼓励商业机构节省用电。早于2012年,绿色和平就调查发现,香港电力公司对于住宅用户采取“累进制”的收费模式,而对于商业机构,反而采取类似“累退制”模式,用电越多反而越便宜。环保团队多年来倡议改变“累退制”模式,但至今未有任何改变。
而对市民黄超来说,他能做的就是用尽各种生活小贴士,让家里更凉快。“我们家里的沙发都买仿藤的,夏天很凉快,床铺也用草席。”黄超说,他与妻子习惯睡觉时开几个小时的冷气,深夜就起来关掉,节省用电。
10月7日,这天香港气温最高点是31度,“环保触觉”举办每年一度的“无冷气夜”,超过八万户香港家庭一起参与,他们关掉家中空调,打开窗户,尝试过一个没有冷气的闷热夜晚。黄超一家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自晚上7时至第二天早上7时关掉冷气。
根据计算,这一家人12小时停止使用冷气,可以减少超过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过,在吴恩融看来,要减少冷气使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为根本的还是要扭转建筑规划和设计,这不仅仅是政府和发展商的责任,也是每个市民的责任。
吴恩融说,在房屋问题严峻的香港,“大家都觉得,都没有住的空间了,还谈什么环境”,但这种想法是危险的。“我觉得现在是为了解决短暂的问题,而带来了长远的问题,你盖了楼,留下的问题才是长远的,几十年一百年都是这样了。”吴恩融说。
在那一份始终没有投入应用的研究报告的结尾,他与团队成员特地引用了温斯顿。邱吉尔的话:“我们塑造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也将塑造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
巴士在冷天才是真正的冰雪奇緣!
香港的商場的確冷氣開的太足了!像我這種體質怕冷的有時候真的受不了。
對於商場冷氣過冷的現象,除了文章中提及到電力公司對商業用戶實行「累退制」鼓勵所致外,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不但止氣候溫熱,年中大部分時間濕度都高或甚高,這個對黴菌生長是十分有利的,其實,在商業建構物如商場、寫字樓,那裡的物業管理公司會否有些不成文的習慣?企圖以低溫幫忙「搞衛生」?與其每一個角落牆角以致吸氣排氣道閘等等都作頻密清潔,物業公司會不會因為計算過電力成本相較人工成本低廉,而選擇以低溫手段遮蓋霉味把清潔問題焦點模糊化,降低人力清潔成本?
香港的商鋪跟其他城市相較,裝修翻新頻密度堪稱第一,除了潮流更迭,謀新面目促業務增長外,很懷疑背後原因跟「以大裝修搞衛生來代替每天徹底清潔」的策略不無關係⋯⋯
謝謝留言,你的觀察很有趣。我們在採訪中,不同學者和環保組織也有表達相似觀點,就是香港濕度很高,很多商場用冷氣來代替抽濕;其實這是錯誤做法,非常耗電,更好的方法是先抽濕後製冷,會讓人體感覺舒適,也沒有那麼耗電。
香港組記者陳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