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酷熱香港,我們還能擺脫「越用越熱」的冷氣嗎?

10月香港氣溫仍高企30度,沒有冷氣,我們還能活下去嗎?當高樓擋路,涼風不在,城市人又如何逃出「冷氣困局」?
香港

「哇,香港商場怎麼冷成這樣?這些商場肯定耗電很多吧!」2016年9月,旅居日本的中國居民李晨君到香港遊玩數天,香港令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令人冷得哆嗦的大型商場。

不過,對香港本地居民來說,「冰凍商場」已經一點不陌生。今年9月,環保組織「環保觸覺」針對香港十大商場展開調查,「最冷商場」是位於元朗的形點,室內最低溫度僅有19.8 攝氏度。而「溫差最大」的商場則是位於洪水橋的洪福商場,當室外溫度是31.8度時,商場內的溫度僅有20度,市民從室外走進商場,會瞬間感受到11.8度的強烈溫差。

早於四年前,2012年,香港政府已經推出《室內溫度節能約章》(《約章》),呼籲香港商場於每年6-9月將室內溫度控制於24-26度,然而多年過去,這個約章依舊形同虛設。環保觸覺此前調查的十大商場,室內的平均溫度就全部低於24度。

「可能香港長期太悶熱,已經形成一個迷思,就是冷氣越凍越舒服。」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對端傳媒記者說,調查中,甚至有商場管理者對她說,「總是擔心客人覺得冷氣不夠凍,就把冷氣調低些」。由於《約章》僅屬倡議,並不具有任何懲罰或獎勵機制,何嘉寶表示,至今香港仍有許多商業機構沒有簽署《約章》,即使簽署了,許多也並不遵守。

這很大程度意味著,香港冷氣無節制的大量使用和電力的極大消耗。2016年9月,香港機電工程署剛剛發布《香港能源最終用途數據2016》,根據其中披露的2014年的最新數據,「空氣調節」是香港電力的最主要用途,佔31%,而其中,約2/3都消耗在商業建築,1/3消耗於住宅建築。

香港電力有多少被冷氣消耗?
香港電力有多少被冷氣消耗?

「越用越熱」的冷氣

「香港夏天越來越熱了,大家越來越需要冷氣,現在就連preschool(幼稚園)都變成封閉式環境,大開冷氣,孩子們從小就習慣冷氣了。」何嘉寶無奈地說。

自2014年至2016年,香港氣溫顯著上升,最明顯的,是酷熱日(最高溫度在33度以上)與酷熱夜(最高溫度在28度以上)的天數都在不斷增加。到了2016年,香港再一次打破歷史紀錄,經歷了38天的酷熱日,直到9月依然悶熱難耐,使用冷氣成為難以避免的選擇。

然而,當我們在地鐵、寫字樓、商場或家中享受著冷氣的時候,很少人意識到,空調並不會讓高溫一下子消失,它不過是將室內的熱氣轉移到室外。

何嘉寶憂慮地指出,當我們在室內感到涼快時,意味著許多人正在室外忍受陣陣熱風;不過,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冷氣的使用意味著電力消耗,這將帶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又進一步讓香港越來越熱。

根據中華電力的數據,目前每生產一度電即帶來0.54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那麼,在2014年一年,僅僅是因為使用冷氣,就帶來7519500公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數字驚人。

香港冷氣使用每年產生多少二氧化碳?
香港冷氣使用每年產生多少二氧化碳?

換句話說,冷氣的使用會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熱,而這又將帶來更多的冷氣使用,惡性循環,看似無處可逃。

高樓圍城,即使我們打開窗,也沒有舒服的風了

我們本來也有另外的選擇。

香港建築師葉頌文對端傳媒介紹說,影響人體舒適的因素主要有三:溫度、濕度與空氣流通,其中空氣流通,也就是風,非常關鍵。「即使又熱又濕,但有風流動,人們還是會感覺比較舒服。」葉頌文對端傳媒記者說,所以天氣熱時,最節能環保的方式就是打開窗戶,迎接陣陣清風——假若窗外有風的話。

密集建設的一排排屏風樓,直接切斷了風的流通。圖為大圍名城。
密集建設的一排排屏風樓,直接切斷了風的流通。圖為大圍名城。

香港多面環海,向來不缺海風。然而遺憾的是,走入市區,香港的風力卻正在不斷減弱。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香港市區的風速由1968年的每秒3.5米,下降至2014年的2米。

換言之,接近半世紀的時間裏,香港市區的風,消失大半。

是什麼讓風消失了?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教授吳恩融看來,致命元兇是香港的建築規劃:高樓林立,規劃時並無考慮順應風向,許多高樓,特別是密集建設的一排排屏風樓,直接切斷了風的流通。

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

吳恩融觀察,很長一段時間裏,政府和社會對此現象並不重視,直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爆發,人們突然意識到,空氣不流通不僅帶來悶熱,也有損人體健康。在隨後的2005年,香港規劃署完成了「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翌年,又委託吳恩融團隊研究「都市氣候和風環境」。

吳恩融帶領團隊,結合香港各地區風速、風向、建築物高度、熱負荷等數據,在2009年完成「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翻看這幅塗染成不同顏色的香港地圖,你很容易就發現,香港島北部、九龍半島和荃灣的都會區都是「紅色重災區」,意味著這些地區風流通非常慢、熱負荷非常高,夏天時人在其中會感覺不適。

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
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

市區的高樓不僅阻擋風向,它們的材質通常還相當「擅長」吸取熱力,到了晚上,當香港郊外溫度已經降低的時候,白天積聚在市區的熱氣依然無法擴散,造成「熱島效應」。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香港夏日夜晚,市區溫度平均比郊區高1.1-5.5攝氏度。

於是,離開商場或寫字樓的冷氣房後,入夜後人們返回家中,又將繼續面對悶熱環境,不得不打開家中的冷氣。

綠色建築:走出冷氣困局的出路?

過去多年,這正是香港市民黃超的日常體驗。今年35歲的他從事交通規劃工作,熱愛環保,但他每日身處的建築環境,卻讓他難以做到節省冷氣。

白天他在封閉式的寫字樓工作,「中央空調開到23、24度,很冷,有時真的要穿毛衣上班」。而回到家中,又感覺非常悶熱。「家中不是很通風,有時伸手出去,外面是涼的,但家裏就熱。家裏其中一個窗,打開正對著別人家的空調,都是熱風。」黃超無奈地說,這個夏天,他一家三口不得不每天晚上都開冷氣。

針對這樣的困局,吳恩融與葉頌文都嘗試從建築設計方面為香港尋找出路。在前者看來,最根本的是要合理進行建築規劃,減低熱負荷,讓城市重新吹起涼風。

根據「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他與團隊進一步提出「香港都市氣候建議圖」,明確指出不同氣候分區的規劃建議,例如對於旺角、銅鑼灣等「紅色重災區」,建議建立新的風道、增加休憩用地,以及在「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GIC)等低密度建築用地上,不要再增加建築密度。

然而,對於這份研究報告,政府反應冷淡。報告完成三年後,政府才於2012年6月推出公眾諮詢文件,而諮詢期過後,一切不了了之,報告所給予的建議,並未納入任何建築指引或規例。2013年5月,香港政府不顧公眾及學者質疑,再次將22幅地皮由GIC等用途改劃為住宅用地。

時隔多年,端傳媒近日針對吳恩融團隊研究再次向香港規劃署查詢,該署僅僅表示要「遁序漸進」:「政府正仔細審視這項研究提出的建議,包括這些建議對發展過程的影響,以及應如何遁序漸進地落實這些建議。 」

建築師葉頌文。
香港建築師葉頌文。

而在2011年,葉頌文供職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也受政府委託,設計了「零碳天地」,嘗試打造一個更節能環保的模範建築。這個建築由香港建造業議會和發展局合作發展,當時造價高達2.4億港元。

葉頌文介紹說,這個建築不再是全天候密閉地使用冷氣:它採用智能調節的窗戶,天氣涼快的時候打開全部窗戶,不使用冷氣;天氣稍熱的時候關閉窗戶,先不開中央空調,而是採用更省電的地板送風系統;到了真正酷熱的日子,才開啟中央空調系統。

不過,「零碳天地」能實現良好通風環境的前提是,其四周是超過2000平方米的草地,在其他商業樓宇和住宅設計中,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條件。自2012年4月落成至今,「零碳天地」迎來不少市民和團隊參觀,它更像一個束之高閣的展示空間,但它的整體設計理念,卻從未應用在任何其他建築之中。

位於九龍灣常悅道的零碳天地。
位於九龍灣常悅道的零碳天地。

「我們塑造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也將塑造我們」

近來,葉頌文所在的建築事務所再次受香港政府委託,進行有關住宅節能的研究。這項研究指出,住宅應該採用低吸收率的不透明牆身以及遮光板,降低熱負荷,同時設計對流窗,窗戶遠離鄰居的冷氣機位等,加強室內通風。

住宅建築怎樣設計,才能減少冷氣使用?
住宅建築怎樣設計,才能減少冷氣使用?

這類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築」是香港政府近年來大力倡導的,然而,私人發展商有多大程度上跟隨,卻令人存疑,許多良好的綠色建築設計,似乎仍停留在空中樓閣。

政府自2011年開始採訪的主要激勵措施是:假若發展商願意參考《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或願意去申請綠色建築議會所推出的Beam Plus認證,就會獲得10%的「總樓面面積寬免」,即是坊間所稱的「發水」。

「等於是政府說:『如果你的樓要多拿10%的地,就去申請一個認證。』只要入紙申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評得上。」吳恩融憤怒地指出,他十分懷疑這項政策的成效,他進一步批評說,香港政府不過是在追求「好看的數字」。

「數字好看啊,你看和新加坡相比,我們人人都申請(綠色建築認證),但好看不好用。」吳恩融說。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明確規定發展商要達到鉑金級或金級以上的綠色建築認證,才可獲得面積寬免,同時已制定具體目標:到2030年,要讓80%的建築物達到綠色建築標準。

在何嘉寶看來,在暫時無力扭轉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當下,政府的短期措施也非常重要。環保觸覺強烈呼籲香港環境局加強對《約章》的監察,以及設置獎勵機制。

另外,香港電費收費模式也不利於鼓勵商業機構節省用電。早於2012年,綠色和平就調查發現,香港電力公司對於住宅用戶採取「累進制」的收費模式,而對於商業機構,反而採取類似「累退制」模式,用電越多反而越便宜。環保團隊多年來倡議改變「累退制」模式,但至今未有任何改變。

而對市民黃超來說,他能做的就是用盡各種生活小貼士,讓家裏更涼快。「我們家裏的沙發都買仿藤的,夏天很涼快,床鋪也用草蓆。」黃超說,他與妻子習慣睡覺時開幾個小時的冷氣,深夜就起來關掉,節省用電。

香港環保組織「環保觸覺」主辦的倡議活動「無冷氣夜」,呼籲香港人關注冷氣過度使用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香港環保組織「環保觸覺」主辦的倡議活動「無冷氣夜」,呼籲香港人關注冷氣過度使用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10月7日,這天香港氣溫最高點是31度,「環保觸覺」舉辦每年一度的「無冷氣夜」,超過八萬戶香港家庭一起參與,他們關掉家中空調,打開窗戶,嘗試過一個沒有冷氣的悶熱夜晚。黃超一家也是其中一員,他們自晚上7時至第二天早上7時關掉冷氣。

根據計算,這一家人12小時停止使用冷氣,可以減少超過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過,在吳恩融看來,要減少冷氣使用以及它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更為根本的還是要扭轉建築規劃和設計,這不僅僅是政府和發展商的責任,也是每個市民的責任。

吳恩融說,在房屋問題嚴峻的香港,「大家都覺得,都沒有住的空間了,還談什麼環境」,但這種想法是危險的。「我覺得現在是為了解決短暫的問題,而帶來了長遠的問題,你蓋了樓,留下的問題才是長遠的,幾十年一百年都是這樣了。」吳恩融說。

在那一份始終沒有投入應用的研究報告的結尾,他與團隊成員特地引用了溫斯頓。邱吉爾的話:「我們塑造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也將塑造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

停止使用冷氣,可以減少超過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家人12小時停止使用冷氣,可以減少超過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巴士在冷天才是真正的冰雪奇緣!

  2. 香港的商場的確冷氣開的太足了!像我這種體質怕冷的有時候真的受不了。

  3. 對於商場冷氣過冷的現象,除了文章中提及到電力公司對商業用戶實行「累退制」鼓勵所致外,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不但止氣候溫熱,年中大部分時間濕度都高或甚高,這個對黴菌生長是十分有利的,其實,在商業建構物如商場、寫字樓,那裡的物業管理公司會否有些不成文的習慣?企圖以低溫幫忙「搞衛生」?與其每一個角落牆角以致吸氣排氣道閘等等都作頻密清潔,物業公司會不會因為計算過電力成本相較人工成本低廉,而選擇以低溫手段遮蓋霉味把清潔問題焦點模糊化,降低人力清潔成本?
    香港的商鋪跟其他城市相較,裝修翻新頻密度堪稱第一,除了潮流更迭,謀新面目促業務增長外,很懷疑背後原因跟「以大裝修搞衛生來代替每天徹底清潔」的策略不無關係⋯⋯

    1. 謝謝留言,你的觀察很有趣。我們在採訪中,不同學者和環保組織也有表達相似觀點,就是香港濕度很高,很多商場用冷氣來代替抽濕;其實這是錯誤做法,非常耗電,更好的方法是先抽濕後製冷,會讓人體感覺舒適,也沒有那麼耗電。
      香港組記者陳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