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换一个特首,香港就会多一点信任?

香港要走向以理性讨论为基础的公民社会,还是以观感印象为基础的公民社会。
2016年立法会选举投票站外。
编读手记

编者按:9月9日,端传媒香港组刊出《专访票站主任:港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已深入骨髓》一文,从票站工作人员的角度报导选举工作,收到许多回应。端传媒登出其中一位读者的来信,希望一些观点的补充,能促进相关议题的进一步讨论。

信任二字,是近年香港很多问题之精要所在。端传媒近日一篇《专访票站主任:港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已深入骨髓》,由一位制度内的公务员把问题道出。我从此文中仔细观察与思考,加上近日各式的政治人物之言论等,得出以下几点观察分析,算是稍作回应。

2016年立法会选举投票站外。
2016年立法会选举投票站外。

有关信任的问题

对于社会制度的信任,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简而言之,是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稠密,我们无法认识每一个人,因此必须依赖制度去维系信任。香港过往的社会制度,尤其是公共事务的制度,深受英国的制度所影响,并因各种历史政治因素而完善,成为了一套港人引以为傲的制度。这套制度支撑了香港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区内以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员,亦使香港䌓荣。

对于这套制度的信任,源自过往英国殖民政府的怀柔政策所影响下的政府改革,以及廉政公署的成立,使得香港得以以一个廉洁、高效的公共事务制度,取得市民的基本信任。这个信任,在一般市民而言,是印象式的:大部份市民也许像我一样,其实对于公务员体制、公共事务的行政、法律规定的详情认识不深。然而从平日所见的事务,以及各式相关新闻报导中可见,那套公务员及公共事务的制度,是可靠、有效并公平的。至少,这在回归前以至回归初期,这种公信力依然存在。

直至近年,或如很多人所指出,自今届特首上任后,这种对公共体制信任的观感急剧消失。其实自 2003 年起,香港人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已大不如回归初期。其后也许有过回升的趋势,只是本届特首的作风,加上传媒的报导取向,使得这种信任几近荡然无存。

我理解这种对政府的不信任。然而,我希望提出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决定是否信任一个制度,到底是建基于何种理据?

就如笔者前面写道,市民对制度的信任,是一种印象式的信任。如果当下市民对于制度的信任,亦是源于一种观感与印象,而非确切理解制度运作本身,并从事件处理的方式中推论出制度不再可靠,那么这种不信任本身,亦是受到同等的质疑。

端传媒的专访前半段中,就指出了有关废票、点票等的事情上,有很大程度的不信任源于观感与印象。而该种观感与印象,又是源自何处?是传媒的报导偏颇促成这种不信任,抑或是出于市民对制度的无知?对公共事务详细情形的关注提高,可以说是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社会发展的表现,代表著市民成为了公民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这亦是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石。

不过,假如那些对制度的怀疑,是源自一种情绪化的观感印象,又或是源自传媒的渲染,那么这种怀疑反而成为建立公民社会的障碍。因为没有理据的怀疑或偏见,会严重妨碍了公共事务的讨论与执行。

以专访内容为例,票站因大量谣言——指缺角选票等同废票,而使得比正常多的选民“认为”自己的选票有可能被作废而须更换。在公共行政角度而言,这种没有根据的怀疑,将造成行政工作大幅增加的后果(访问中指的,是多了三倍之废票)。除了效率下降这个明显的影响外,这亦增加了行政人员与市民之间的磨擦。这些磨擦,又相应增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有关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笔者想指出,作为公民,必须清楚理解自身对于公共事务的质疑,到底是源于印象,抑或是有确实的理据去支持。一个理想的公民社会,必须时刻以理据去对公共事务提出最强烈的质疑,方可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基于观感印象提出强烈的质疑,会造成严重的反效果。

有关制度的崩坏

香港的公共事务制度,亦的确有开始教人不信任的情形。就以端的专访为例,有候选人因受争议的政治提倡而未能出选,做法上是否符合制度仍众说纷纭。这是一个良好的制度不应出现的情况,建基于这种理据下的不信任,理应受到认真的对待,以及严谨的辩论。相类似的情况,在近年多次出现,从结果来看,现任特首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然而,这并不是换一个特首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制度依赖人去执行。现任特首对制度的最大伤害,并不在于其改变了制度的种种规定与细节,而是在于其不断的开了很多坏的先例,使得执行制度的人找到了各式毫无说服力的理由,去把那些有问题的做法“合理化”。

这些先例一开,将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而慢慢形成一种文化:是否符合制度并不是从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判断,而是按当权者的意愿与解读去判断。这种情形,过往常见于内地的政府部门,而今却见于素以制度完善有公信力的香港。这也许亦可能就是越益多香港人倾向与内地划清界线的原因。

往后的去路

是次立法会选举受到重视,某程度上因为这种不信任与政治斗争的氛围越演越烈。在此,笔者只以很短的篇幅,略为说说笔者认为应该走的方向,以及我认为不应该走的方向,往有有机会会再详细的写。

香港现时的问题的症结,是过往累积而成的公信力在近年不断消失。笔者认为,香港绝不能以建立另一套“个人权威”来建立公信力,即便是那个权威具有何等的能力,或备受市民所接受认同。以个人权威建立公信力并非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

由此看来,香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实在应该透过客观持平的公共辩论,以及更透明的公共事务管理,重新累积公信力。在此刻,笔者认为,香港正处于一个分岔口,作为公民,笔者以为香港人必须自行决定,到底香港社会要走向以理性讨论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抑或是以观感印象为基础的公民社会。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因投俾建制就話食佐阿爺噶野,可吾可以冇咁簡單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