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端上线一周年,我们向读者发出邀请,希望在世界各个角落读端的你写信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生活的世界,你理想中的自由生活。邀请发出以来,我们收到了许多宝贵的分享,那些最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求索,并不是戏剧化的新闻世界可以归纳,值得更认真的倾听,也值得更多人一起思考。于是我们决定,常设“小端信箱”,会邀请端传媒的编辑、作者,或者神秘的特约回信嘉宾,给认真的思考以认真的回应,并在经过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也欢迎你继续给端写信:editor@theinitium.com,和我们谈谈自由,谈谈世界。
小端信箱003:关于新闻的思考
亲爱的小端:
您好,我来自大陆,姑且称我K吧。希望能够与小端交流一下我对于新闻的一些想法。
第一点,是关于个性化新闻的。相信小端应该听说过大陆一个很出名的新闻APP—今日头条。这个APP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推送定制不同的新闻。因为今日头条的发展势头很猛,导致现在许多的新闻APP都有“头条化”的趋势。我之前也用过这样的APP,用了两天之后也的确能够刷出许多我感兴趣的新闻,但是接着用了一段时间,我便开始对这样的APP产生了忧虑。
一来是因为我发现这些APP所推荐的新闻,很多其实已经是一两年前的旧闻了,只是因为主题相关被刷了出来;二来我特别担心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隘,因为我所看到的就是我所感兴趣的和我认同的,其他的内容都被机器算法给过滤掉了。
我特别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得更加固执和激进。但是我发现这种潮流似乎越来越强,目前主流的新闻APP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周围人似乎对这种应用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察觉。难道真的是我多虑了吗?关于个性化新闻,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第二点内容,是关于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的。我比较关注两岸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却发现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两岸之间的相互报道非常具有片面性。
举个例子,台湾媒体经常关心大陆没有素质的现象,给台湾民众展示着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所收集到的消息内容,然后借此嘲讽大陆。而最近,大陆一些媒体又经常去找一些台湾民众认识浅薄的例子(比如网上传的某个台湾民众不知道刘国梁),再把这些新闻转到大陆,似乎会让大陆的民众认为台湾人就是这样没有眼界的(我承认我已经受到了部分的影响)。
我一直在想,这样片面的新闻报道难免会让双方的人民彼此间产生更大的隔阂,虽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报道的确更招民众的喜欢。抛开两岸话题不说,在其他新闻中,许多新闻也是片面的,也导致了各种各样新闻的反转的产生,比如之前闹出的中国人在德国被当作难民的事情。虽然可能是因为事情的发展总在持续,但关于这种片面的报道,媒体是否应该负责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我自己的。我对新闻非常感兴趣,但我有时候发现由于自身认识的原因,我对于一些新闻很难产生认同。比如,作为同龄人,我很难去认同占中事件,也很难去认同台湾学生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些运动。因为社会不同,接触的教育不同,让我感到很难理性客观地去评判这些事件的对与错,这一点让我感到很困惑。
还有,像之前的赵薇事件发生后,虽然我很反感阴谋论,但我也的确开始担心,自己所接触的内容,是否从最开始就已经不那么完整。在无法了解全面事实的时候,我又怎么能够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呢?
来自大陆的K
2016年8月14日夜
给K的回信:谁来决定智识的边界
谢谢 K 写信和我们交流。
您在信里先提到了“个性化新闻”的问题。的确,就一个新闻工作人员的立场,我不顶推荐那样的app。因为新闻,或者扩大一些,到整个传播事业,存在的本意就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事情、理解的观念,不见得是我们原本所乐见或有兴趣的;甚或可能是我们原来根本就很憎恶的人或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我们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钩选这些信息成为我们的“头条新闻”。
但,站在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立场,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知道这些事。
这就要回到我们怎么阅读一份媒体:在以往,报纸就是一份,从第一落第一版到最后一落最后一版,我们不会每条都细读,但一页一页翻过去,看著大小不一的黑字组成的标题,提点我们每条新闻的内容。每个版有不同的主题,每篇文章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以往的阅读习惯里,我们都有机会看到它们。
但自动设置推送的新闻,不太能够满足我们自我教育,追求智识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异议声音”的需求,这里的“异议声音”指的不是政治,而是像孩子碗里让他皱眉头的青菜一样,是一些让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此,我建议的阅读方式,有人称之为“首页复活”,是从一个新闻媒体的首页读起。媒体的编辑会把他们所认知的世界,藉著文章的分类和编辑铺排开来,这样的铺排,是我们首先可以阅读的文本,许多原本不在我们知识体系里的信息,藉著这个方法,我们才有机会发现它,千万不要让脸书或者其它app的演算法,决定了自己智识的边界。
阅读新闻的方式,其实也和您在第三个问题中谈到对新闻工作的兴趣有关。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时时刻刻都发生著令我们不可理解的事件,例如您举的例子,香港占中或者台湾的太阳花运动,这一类事件经常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就给出评价,或者更直白地说,就是选边站队。
但如果您也对新闻工作有兴趣,那么您肯定愿意先把自己的成见放下,去接近、采访这些事件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以及反对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很有机会进入新闻当事人的思路里,以同理心了解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为什么这样选择等……这些信息,如果在您经常接触的媒体中没有,那您或许是走出“舒适圈”的时候了。
这样才能说回您提到的“两岸相互了解不足”等问题。的确,就各自的多数民族论,两岸确属同文同种,这“同文同种”往往造成一种幻觉,让我们天然认定自己“很了解对方”。但问题在于,两岸光在冷战期间就对峙40年,如果再加上甲午战后割让,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直接隔绝超过百年。特别是在这百年之间,中国大陆发生了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也从日本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之后,走上西方民主体制。
我们单单用几行字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两岸人民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是像我们说华语一样自然而然,而是需要努力学习的一门功课。一般公众如此,有权力者更加责无旁贷。这也就是端传媒创立的初衷:让全世界华人在这里对话。希望您连同其它在中国大陆的读者,都能感受到我们这一份心意。
端传媒台湾新闻主编 李志德
感動
媒体都是带有偏见的。
个人很喜欢这篇文章
有个正午信箱,和你们这种来信交流有些类似
嗯嗯,喜歡新聞的話,也請喜歡歷史和文學🤗
來信寫得真誠,回的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