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K的回信:誰來決定智識的邊界

個性定製將喜愛的新聞送到身邊,滿足之餘卻又隱隱不安,演算法影響認知的邊界,片面的消息讓人蒙蔽在舒適圈,我們要怎麼辦?
小端信箱
編讀手記

編者按:端上線一週年,我們向讀者發出邀請,希望在世界各個角落讀端的你寫信給我們,告訴我們你所生活的世界,你理想中的自由生活。邀請發出以來,我們收到了許多寶貴的分享,那些最真實生活中的困境和求索,並不是戲劇化的新聞世界可以歸納,值得更認真的傾聽,也值得更多人一起思考。於是我們決定,常設「小端信箱」,會邀請端傳媒的編輯、作者,或者神秘的特約回信嘉賓,給認真的思考以認真的回應,並在經過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分享給更多的讀者。也歡迎你繼續給端寫信:editor@theinitium.com,和我們談談自由,談談世界。

小端信箱003:關於新聞的思考

親愛的小端:

您好,我來自大陸,姑且稱我K吧。希望能夠與小端交流一下我對於新聞的一些想法。

第一點,是關於個性化新聞的。相信小端應該聽說過大陸一個很出名的新聞APP—今日頭條。這個APP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去推送定製不同的新聞。因為今日頭條的發展勢頭很猛,導致現在許多的新聞APP都有「頭條化」的趨勢。我之前也用過這樣的APP,用了兩天之後也的確能夠刷出許多我感興趣的新聞,但是接着用了一段時間,我便開始對這樣的APP產生了憂慮。

一來是因為我發現這些APP所推薦的新聞,很多其實已經是一兩年前的舊聞了,只是因為主題相關被刷了出來;二來我特別擔心自己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狹隘,因為我所看到的就是我所感興趣的和我認同的,其他的內容都被機器算法給過濾掉了。

我特別擔心自己會因此變得更加固執和激進。但是我發現這種潮流似乎越來越強,目前主流的新聞APP都在朝着這個方向發展,而且周圍人似乎對這種應用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察覺。難道真的是我多慮了嗎?關於個性化新聞,我想聽聽您的意見。

第二點內容,是關於新聞報道的片面性的。我比較關注兩岸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卻發現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就是兩岸之間的相互報道非常具有片面性。

舉個例子,台灣媒體經常關心大陸沒有素質的現象,給台灣民眾展示着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所收集到的消息內容,然後藉此嘲諷大陸。而最近,大陸一些媒體又經常去找一些台灣民眾認識淺薄的例子(比如網上傳的某個台灣民眾不知道劉國樑),再把這些新聞轉到大陸,似乎會讓大陸的民眾認為台灣人就是這樣沒有眼界的(我承認我已經受到了部分的影響)。

我一直在想,這樣片面的新聞報道難免會讓雙方的人民彼此間產生更大的隔閡,雖然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報道的確更招民眾的喜歡。拋開兩岸話題不說,在其他新聞中,許多新聞也是片面的,也導致了各種各樣新聞的反轉的產生,比如之前鬧出的中國人在德國被當作難民的事情。雖然可能是因為事情的發展總在持續,但關於這種片面的報道,媒體是否應該負責呢?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我自己的。我對新聞非常感興趣,但我有時候發現由於自身認識的原因,我對於一些新聞很難產生認同。比如,作為同齡人,我很難去認同佔中事件,也很難去認同台灣學生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些運動。因為社會不同,接觸的教育不同,讓我感到很難理性客觀地去評判這些事件的對與錯,這一點讓我感到很困惑。

還有,像之前的趙薇事件發生後,雖然我很反感陰謀論,但我也的確開始擔心,自己所接觸的內容,是否從最開始就已經不那麼完整。在無法了解全面事實的時候,我又怎麼能夠得到儘可能準確的判斷呢?

來自大陸的K

2016年8月14日夜

小端信箱
小端信箱

給K的回信:誰來決定智識的邊界

謝謝 K 寫信和我們交流。

您在信裡先提到了「個性化新聞」的問題。的確,就一個新聞工作人員的立場,我不頂推薦那樣的app。因為新聞,或者擴大一些,到整個傳播事業,存在的本意就是促進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我們所需要知道的事情、理解的觀念,不見得是我們原本所樂見或有興趣的;甚或可能是我們原來根本就很憎惡的人或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我們選擇,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鉤選這些信息成為我們的「頭條新聞」。

但,站在做一個合格公民的立場,有些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知道這些事。

這就要回到我們怎麼閱讀一份媒體:在以往,報紙就是一份,從第一落第一版到最後一落最後一版,我們不會每條都細讀,但一頁一頁翻過去,看著大小不一的黑字組成的標題,提點我們每條新聞的內容。每個版有不同的主題,每篇文章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在以往的閱讀習慣裡,我們都有機會看到它們。

但自動設置推送的新聞,不太能夠滿足我們自我教育,追求智識提高的過程中對於「異議聲音」的需求,這裏的「異議聲音」指的不是政治,而是像孩子碗裏讓他皺眉頭的青菜一樣,是一些讓我們能夠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此,我建議的閱讀方式,有人稱之為「首頁復活」,是從一個新聞媒體的首頁讀起。媒體的編輯會把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藉著文章的分類和編輯鋪排開來,這樣的鋪排,是我們首先可以閱讀的文本,許多原本不在我們知識體系裏的信息,藉著這個方法,我們才有機會發現它,千萬不要讓臉書或者其它app的演算法,決定了自己智識的邊界。

閱讀新聞的方式,其實也和您在第三個問題中談到對新聞工作的興趣有關。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時時刻刻都發生著令我們不可理解的事件,例如您舉的例子,香港占中或者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這一類事件經常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就給出評價,或者更直白地說,就是選邊站隊。

但如果您也對新聞工作有興趣,那麼您肯定願意先把自己的成見放下,去接近、採訪這些事件的組織者、參與者、支持者以及反對者。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很有機會進入新聞當事人的思路裏,以同理心了解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選擇什麼樣的手段,為什麼這樣選擇等……這些信息,如果在您經常接觸的媒體中沒有,那您或許是走出「舒適圈」的時候了。

這樣才能說回您提到的「兩岸相互了解不足」等問題。的確,就各自的多數民族論,兩岸確屬同文同種,這「同文同種」往往造成一種幻覺,讓我們天然認定自己「很了解對方」。但問題在於,兩岸光在冷戰期間就對峙40年,如果再加上甲午戰後割讓,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直接隔絕超過百年。特別是在這百年之間,中國大陸發生了幾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也從日本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之後,走上西方民主體制。

我們單單用幾行字回顧這段歷史,就會發現兩岸人民彼此的了解和認識,並不是像我們說華語一樣自然而然,而是需要努力學習的一門功課。一般公眾如此,有權力者更加責無旁貸。這也就是端傳媒創立的初衷:讓全世界華人在這裡對話。希望您連同其它在中國大陸的讀者,都能感受到我們這一份心意。

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 李志德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媒体都是带有偏见的。

  2. 个人很喜欢这篇文章

  3. 有个正午信箱,和你们这种来信交流有些类似

  4. 嗯嗯,喜歡新聞的話,也請喜歡歷史和文學🤗

  5. 來信寫得真誠,回的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