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这个年代,香港疾呼本土,但在口号背后,不同形式的本土文化正悄悄流逝。
广东歌曾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一度夜夜响彻K房,现在伴随著音乐产业的衰落,颓势难挽;广东话生动活泼,但当下许多年轻人不懂当中俚语,加上普通话冲击,“鬼马”精髓或渐渐失传;红蓝繁体大字写就的小巴站牌,陪伴香港人走过不知多少公里的路,也被岁月冲刷、淘汰,仅仅变成一种装饰。
有人为之惋叹,有人挺身保育,我们又可以做什么?端传媒一连三日推出“港式文化”专题,与你一同反思。
在九十年代的香港,几乎人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K歌”。在那个年代,朋友聚会去唱K,公司庆功也去唱K,为了吸引客人,就连中式酒楼也加设卡拉OK。
那是一段疯狂的K歌岁月。不过,此情此景当下已不复再。踏入21世纪,香港连锁卡拉OK相继倒闭和被同业收购,最新的坏消息是——卡拉OK巨头Neway将在8月停用铜锣湾旗舰店,店面进行内部翻新,年底重开后,地下及一楼两层将被弃用,舖位大幅缩减。
听到这消息时,39岁的香港人谢思灵一点不惊讶。她自言是香港第一代“卡拉OK迷”,90年代平均每星期去唱K三次,但近年,最多几个月才去一次。
对此,Neway执行董事温国梁接受端传媒专访时坦承︰“过去五年,Neway的营业额累积减少了约10%。”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的卡拉OK开始走下坡路?
K歌崛起
“如今(卡拉OK内)的新歌我只识几首,跟以往差不多每首歌都懂得背,有很大分别,所以唱少了。”说起唱K习惯的改变,谢思灵这么说。
Neway执行董事温国梁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生意减少,一方面和自由行减少、娱乐方式更多元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香港人对广东歌的关注度减低了。”
谢思灵还记得,90年代在卡拉OK内热唱的歌,必定是耳熟能详的广东歌。她最喜欢的,是叶倩文及杜德伟于1991年合唱的《信自己》,那是她每次必点的饮歌。
1988年,卡拉OK由发源地日本传来香港,直至1992年,首间连锁卡拉OK“加州红”在香港湾仔世纪酒店创立首间分店,高峰期市场上有十大集团同时竞争,包括加州红、Neway、Top One、前卫等。
那时恰逢香港流行乐坛的颠峰时代:梅艳芳、陈百强、张国荣、谭咏麟等巨星相继诞生,之后继承的有乐坛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那是香港广东歌乐坛的黄金年代。
谢思灵就是在1992年第一次光顾卡拉OK的,随后十多年,每星期平均光顾三次,“几乎所有卡拉OK我都去过”。她说,喜欢唱K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尽情地发泄情绪。每次失恋,她都会躲到卡拉OK房内,点唱陈慧琳的《她比我丑》。
“她比我丑/什么都比我丑/用这种方法/安慰我感受…… ”这首2003年推出的新歌,一度响遍全港各大卡拉OK。
在音乐业界,《她比我丑》等歌曲甚至形成一种新的音乐类型——“K歌”。这是一类专门为卡拉OK而创作的歌曲,大多旋律缓慢,音域不会太高或太低,歌词易记,内容主要供人发泄情感。
唱片公司为了迎合卡拉OK对K歌的需求,于是一面倒侧重制作K歌。
今年49岁的赵增熹,就在1986年加入唱片制作行列,合作过的歌手包括张国荣、梅艳芳、林忆莲、张学友等。
赵增熹记得,最初,K歌对乐坛的影响只是轻微的︰“K歌是寻求更多人能唱到,为卡拉OK招徕更多生意。卡拉OK因为客人喜欢唱K歌而带来生意,所以更愿意向唱片公司支付播放版权费。”
但到了90年代后期,唱片公司开始倾斜性的侧重制作K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翻版唱片及免费非法下载歌曲问题当时非常严重,影响唱片销售,唱片公司盈利大减。据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的数据显示,香港本地唱片销售总值,由1990年代的逾11亿4240万港元,下跌至2000年的5亿5千万港元,跌幅达51.8%。
赵增熹指出,这样一来,卡拉OK所支付的播放版权费,成为唱片公司的“新商机”,“唱片公司为了迎合卡拉OK对K歌的需求,于是一面倒侧重制作K歌。”
K歌之死
K歌的流行吸引了大众唱K热潮,然而,这种较为单调的音乐类型也同时遭到香港乐坛的业内人士的诟病,不少人认为,这是搞垮广东歌乐坛的“凶手”之一。
“一个成功的艺人,需要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就像我入行那个年代,梅艳芳唱《似水流年》、《妖女》,有一种独特个性,其他人无法取代的。如今的K歌,人人都可唱到,不再能够制造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减弱香港乐坛的影响力。”赵增熹分析道。
察觉到K歌的破坏性的,还有香港著名作曲人陈辉扬及填词人林夕,他们在2000年创作了《K歌之王》,反讽这一流行文化:“还能凭甚么/拥抱若未能令你兴奋/便宜地唱出/写在情歌的性感/还能凭甚么/要是爱不可感动人/俗套的歌词/煽动你恻忍。”
而在2005年,林海峰亦推出了《流行曲》,更加直接地嘲讽K歌文化:“去到chorus chorus/要易记易唱/记住要/重复/重复/我为K迷着想/仲要/repeat又repeat/这旋律先算最强/流行曲/要大众/随时随地唱”。
赵增熹指出︰“香港乐坛被K歌主宰,作品单一化,听来听去都是那类型的歌,听到闷了,亦唱到闷了,就不再去卡拉OK。”
在2001至2003年,因竞争激烈及SARS(非典型肺炎)影响,香港连锁卡拉OK 相继结业,此后市场只剩下Neway和加州红。到了2010年3月,Neway宣布收购加州红,一度独霸整个卡拉OK市场,至同年底Red MR加入,互相竞逐至今。
“普通人不知道有新歌,怎会有动力去唱K歌?”
香港歌坛留意到K歌的负面影响,有创作人也尝试创作更多元的乐曲。例如,2003年出道的创作歌手林一峰就尝试创作城市民谣,而主流女歌手谢安琪于2005年,亦开始演绎有别于一般K歌模式及题材的歌曲,她的《悟入歧途》,罕有地唱出了年青人的想法及生活现况。
广东歌开始转型,原以为可挽回颓势,再度吸纳乐迷,但却没有成功。当中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学生都不听广东歌,年青人觉得它很out、不有型。”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香港研究课程总监朱耀伟教授说。
朱耀伟专门研究香港流行歌,在大学内,他发现20岁左右的学生,只会听英文、日韩或国语歌曲,甚至对广东歌持负面想法,“上堂时我说起TVB《劲歌金曲》(音乐节目),学生是以鄙视的目光看着我的。”
我的学生都不听广东歌,年青人觉得它很out、不有型
朱耀伟指出,电视台曾是香港乐坛传播广东歌的重要平台之一,但却早已失去功效。
2009年底,TVB与香港音像联盟(HKRIA)旗下的5间唱片公司,因版税加价问题未达共识,引致该5间公司旗下歌手绝迹于TVB,而在大量歌手缺席下,TVB于2011年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金曲金奖,颁发给旗下合约艺人林峰的歌曲《Chok》,引发全城争议,指该歌曲的流行程度及水准均不配获得该奖项,甚至指“香港乐坛已死”。
朱耀伟形容,大众不满TVB的做法有欠公允,此后但凡获TVB推广的歌,都如中了“死亡之吻”一般,未能有效地传播之余,甚至会有负面影响。他举例指,2014年TVB电视剧主题曲《越难越爱》,属正常能配合剧集主题的情歌,但被TVB力推后,很快被网民批评为“洗脑歌”。
电视台以外,电台曾是另一个传播广东歌的重要平台。不过,随着烽烟时事及财经节目相继抬头,为保盈利,电台已不如昔日般偏重推广音乐。在香港电台第二台主持音乐节目《骚动音乐》的梁德辉曾经指出,近年大众不重视音乐节目,导致好音乐也没机会被人认识。
朱耀伟指出︰“当传播广东歌的平台都失效时,普通人根本不会知道有新歌,又怎会有动力去K房唱歌?”
这样一来,也意味着广东歌失去了卡拉OK版权费这一大收入。
自己广东歌自己救
近年来,人们听歌越来越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但在网络世界中,广东歌亦越趋边缘化。
“在网上平台,欧美日韩,以至中国及台湾,都投放大量资源发展流行音乐产业,歌曲更多元化,听众都转听那些歌,好少听广东歌。”朱耀伟说。
其实近10年,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歌手出道,远的有王菀之、张敬轩,近的有AGA、Gin Lee,只是媒体不够多,他们未能为人所认识
为了拯救广东歌,流行曲唱歌导师李泇霖于7年前创立了名为Hong Kong Singer Channel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广东歌演出,又举办广东歌歌唱比赛,在民间推动广东歌。
“其实近10年,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歌手出道,远的有王菀之、张敬轩,近的有AGA(江海迦)、Gin Lee(李幸倪),只是媒体不够多,他们未能为人所认识。”李泇霖说。李泇霖的丈夫黄文汉,亦尝试透过访问新进歌手,推动广东歌,他指出︰“很多歌手都有好的声音,但我们却未能在大众传媒上听到他们的消息,我们的音乐平台,就去访问他们,写出他们的音乐故事。”
民间以外,作为香港乐坛资深业者的赵增熹,亦向端传媒首度披露了他的新计划,他表示已联络了5间香港传统著名中学,在2016年9月,开展一个名为“大台主”的歌曲唱作比赛,让参赛的中学生一手包办创作、演绎及推广歌曲,并在5间中学轮流表演,吸引到最多粉丝的,会赢取一个舞台表演机会。
“如今互联网红霸了整个娱乐业界,听新歌的人,都是用YouTube、Spotify等网上平台,广东歌的对手是全世界。要推动广东歌发展,就要让新一代了解在创作好音乐同时,亦要学懂如何在网上平台推广自己,这才有机会令广东歌坛再出现有代表性的人物,重建广东歌的影响力。”赵增熹指出,现在广东歌的传播平台,已经从传统的电视、电台,彻底转移到互联网了。
不过,在广东歌尚未再次起飞之际,卡拉OK亦要转营以保盈利,Neway执行董事温国梁直言︰“以前客人是为唱歌来卡拉OK的,但如今更多是为了聚会而来。”这意味着卡拉OK也不能依赖广东歌作为收入来源,温国梁说︰“未来的方向是把卡拉OK打造成以聚会为主,提供飞标机、游戏机、魔术师及派对布置等服务配套,吸引客人。”
间中仍会去卡拉OK的谢思灵表示,她会在K房边唱着上一个时代的K歌,一边期待着未来广东歌再一次如往昔般流行。
(端传媒实习记者李栩翘对本文亦有贡献。)
😞😞
☹️️☹️️
☹️️☹️️
圖片好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