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端,你们都是我的新嫁娘

埋首社交媒体案头,为他人做嫁衣,这工作到底是怎样呢?社媒作为事实上最有话语权的网络平台,与今天媒体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小端除了日常发布工作、公关、联络,还需要时刻留意海量的新闻信息舆情。
编读手记

2015年7月30日,端传媒的Facebook专页在面书上开张。这个早产儿,比端传媒正式上线早了4天。

“小端”是端传媒的第一张脸。

传统媒体的社交媒体编辑不受重视,是整个华语新闻圈的共同趋势。

一方面,媒体依附于社交媒体,在华语世界也不过这短短数年之间的事,大多数新闻人的心态并未调整;而即使有所调整,重视的也是平台绩效而不是背后的人。

“社媒小编的工作无非复制粘贴,与网友插科打诨,只要随时在线当当搬运工即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是最常见的对于社媒编辑的工作理解。简单来说一句话,“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一年来,我日日坐在办公室,偶一抬头,放眼望去,满屋同事都是比我光鲜亮丽的新嫁娘。但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到底是如何呢,社媒作为事实上最有话语权的网络平台,与今天媒体作为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与大家想象的,机械而富有秩序的发帖工作不同,一年前摆在小端们面前的,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首先你要注册一个到多个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信、微博、知乎账号;其中有些需要做机构认证,与这些网站公司文书往来,流程繁琐。打通了各个平台之后,终于,每一个账号都要开始运作了。

下一个问题就是:每天什么时间发布内容?发布多少内容?什么时间发布什么内容?对外部来说,小端需要依靠数据监测和分析,研究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最容易被强大的社交媒体演算法真实推送到读者面前。对内部来说,这又是微妙的协调过程:由于社交网络已经成了网媒最重要的曝光及流量平台之一,对每个内容制作者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同一天内最早出现在读者前面,可以在读者的时间线上停留时间久一些。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晚上才是社媒上真正争抢头条的高峰时段。

切割完想象中的读者时间,接著要塑造想象中小端的形象。

而与网友聊天对答,似乎简单,但“小端”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小端的人物性格是怎样?读者质疑你,你怎么回答?网友骂你,你怎么回答?这些都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小端每一个写下来的字,都代表著端传媒直接传递给读者的印象;而端传媒希望呈现的形象,又与现时存在的多数与民同乐的传媒很不同:你不能放开手脚走过于俗气的路线,但又必须足够幽默有趣,你必须情绪敏感,对公司希望呈现的气质有足够的拿捏。

奈何外界对于端传媒的印象和理解,有太多我们不可控制的刻板力量,断非一个小端可以左右。于是,小端在社群上从来都是腹背受敌,繁体字骂你是红底党媒抹黑,简体字骂你是西方美狗抹黑,总之讲不出他们满意的话,就是抹黑抹黑抹黑,如同网上大多数试图就事论事的人一样。绞尽脑汁,面红耳赤,最后小端只能假装大度,笑脸了事。

小端的形象亦同样面对来自内部的挑战。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小端。希望TA“萌”还是“端庄”,“接地气”还是“高冷”,众口难调,又人人都想说话。在这些话语和建议的钢丝上游走,小心拿捏“老端”状态的,也是小端。

做嫁衣的日常

在完成了基本结构的搭建之后,小端开始进入日常的运作。小端的日常工作包括内容、公关和联络。

内容主要指新闻内容。

如今这时代的社媒编辑,往往在真正的新闻第一线。你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知道中港台外的时政、文化、社会…所有范畴的所有新闻。并且,你对于新闻不能仅停留在“知道”的范畴,这样便会落后于你的读者;你必须同时了解文翠珊的政治性格、新界西各名立法会候选人提名资格背后的事件脉络、火烧车事件背后的两岸争议,以及《绿豆》为什么那么多人讨论等。(试下,能不能全部马上回答?)

除此之外,小端还需要但不限于以下技能:

1、小端需要每天阅读端传媒上的所有长篇文章,提炼要点,然后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布。所以中文要好,是小端的基本功。

2、端传媒主打深度报道,但即时新闻是媒体无法丢下的责任,这责任往往落在小端和负责每日新闻的少数同事身上。在关键时刻,每一个小端都要是一个新闻编辑,需要有短时间内迅速写出一条数百至千字即时新闻稿的能力,而且下班时间也能随叫随到。

3、网络传播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常规,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也是历史回声响起的时候──端看你是不是有足够的敏感度,可以听到。小端也是这个屏息静气听回声的人:在某个话题成为网民热议的时候,小端可以迅速找到同事们以前发布过的专题、调查,对同一类话题做重推回顾:例如在迷你仓大火,消防员的工作成为全民关注时,我便记起去年天津爆炸期间同事曾有一篇专访香港消防员的文章;而在近日有北韩学生来港脱北,我们就发布了2015年曾做过的重磅脱北者专访。同事常常开玩笑问:论端再活多久,小端对文章的记忆内存会满额溢出?我也很好奇,比如五年之后,我和端都会是什么光景。

4、小端还需要在以上日常发布之外,写一些长度不短、但只在社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例如“小端网络观察”、“端讲堂”和“小端的编辑部手记”等。

由于上述内容方面的需求,“小端族”与其他可能更多有市场或者社媒管理背景的社媒小编不同,小端需要更多的新闻专业背景。

而在公关方面,小端是推销员,更是救火员。app开发了新功能、老端搞了论坛讲座、某个商务campaign新项目,到底以什么方式,才能让这些干巴巴的信息在网上存活下来,有人愿意看,还愿意讨论呢?不到一岁的小端,从一片空白一点点摸索起。而如果出现公关灾难时,小端更需要根据网络情绪,参与拟定道歉或者声明。那可真是一字一句都如履薄冰。事业初创,傲娇如我,竟在短短一年内道了比一生还多的歉。

联络方面,则主要是读者互动。小端这时又化身客服专员,每日回应信箱里海量的读者留言,并要反馈读者意见给相关编辑,成为读者与老端之间的搭桥者。

如今,公司运作日趋常态,社媒也在开拓新疆土,如何从单一发布渠道慢慢分为几个不同的有人格、有趣、有分众的社群。要不要开个直播账号玩一下?要不要在网站开设小端专场?有更多的东西从一片空白试起。

以上便是小端的日常。小端族人不多,3人而已,但成分非常多样,有土生土长的香港小端,有来自中国内地的小端,也有在台湾远程连线的小端。所以读者有时会在小端的回应中,见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小端个个身怀绝技,如今他们都在英雄背后隐去姓名,在24小时的读者时间线里,缝制新嫁衣。

这样的小端,你满意吗?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就给小端写封信吧。

新的一年,从新闻信、社交网络、APP,继续关注我们。

订阅端newsletter

下载端APP

关注端Facebook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端传媒,真正的新闻媒体。现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能遇见你,实乃大幸。加油。

  2. 小端很辛苦,但推文質量確實參差不齊,好些次點擊內文發現和推文介紹出入很大。找文章賣點和亮點沒錯,但也要找得准,有時候感覺小編沒怎麼看內容。另外個人覺得賣萌撒嬌最好適可而止,很多時候讀者真的只是想對文章內容有基本判斷,花哨東西太多適得其反。

  3. 端传媒是过去一年中最大的惊喜!

  4. 谢谢你们!非常好的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