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苗颖:你以为她住纽约上海,其实她住在互联网上

她是上海85后,你以为她在北京纽约上海,但她其实居住在互联网上,她批判网络也利用网络,若你上网,她便是你的虚拟与你的现实之间,那个独一无二的编辑⋯
《内容觉醒》。
风物

我们同时生活在多个时间:16世纪、20世纪、1980年代、1990年代与新世纪并存。

我们同时生活在多个地点:洛杉矶,罗马,堪培拉,上海,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其他城市。

我们同时可以是不同的人,男女老少,都可以是自己。

时空与身份的同时并存,既在网络上,也在网络下——网络与现实互生,这就是当下的“真实”。此种真实中,艺术家的创作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在变化。偕同人类有史以来经历的种种技术与媒介转变,艺术时而是镜子,时而是预言,时而是编辑,时而是问号。

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关注当下那些将网络作为互生现实的国际艺术家们。从图像生产,到影像剪辑,再到视觉消费,从网络审查、言论自由,再到信息安全;期望他们的故事让生活在网络中的你,对自己、对网络、对真实,都有新的看法

——作者

《内容觉醒》。
《内容觉醒》在没顶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7号楼4楼)展至7月17日。
《内容觉醒》。
《内容觉醒》在没顶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7号楼4楼)展至7月17日。
《内容觉醒》。
《内容觉醒》在没顶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7号楼4楼)展至7月17日。
《内容觉醒》。
《内容觉醒》在没顶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7号楼4楼)展至7月17日。

“内容觉醒”之后有两个现实。在一个现实里内容醒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内容离家出走;在另一个现实里,内容醒在了现实前面,然后把现实摇醒。

苗颖

和许多前代艺术家不同,苗颖是居住在互联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如果这真的不是最好的时代,也要用这个坏时代的方式来告诫人们,而不是抱怨‘这届时代素质太差’”,她这样提出对这个时代的态度。

这个我们生活其中的时代,信息与评论爆炸式铺满生活,旋即就被新内容取代。政治、品牌营销和真人秀的3P已是常态,公投与选举中暴露大量种族歧视与反人权的言论⋯⋯而数字科技与网络媒介,这一度被视为平等共享的平台,也逐渐露出背后信息操控机器的可怖面目。

苗颖。
苗颖。

如何让防火墙两边发生联系

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后网络”(after the Internet & Post-Internet)一词首次由 艺术家 Marisa Olson 提出,同年,博客及 RSS 订阅才开始在中国流行。2007年 iPhone 问世,而苗颖在中国创作了《盲区》,这是她所做的第一件与中国互联网状态直接相关的作品。

她针对网络防火墙编写了一套审查系统禁用词汇的完整列表,方法是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全部词条按拼音顺序逐一输入 Google.cn 搜索。这份耗时三个月才完成的列表,最后变成了一本敏感词全被修正带抹去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并于2010年在美国首展。也是这一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谷歌中国”因网络审查退出中国市场。此后,网络审查、自我审查一直是苗颖创作中探讨的议题之一。

出生于上海、求学纽约、如今生活在北京的苗颖,将翻越防火墙内外视作日常:“我自己中国互联网和外国互联网都会使用,所以我希望与两者都发生关系。这才是自然的,因为这也是我每天在面对的东西。”除开创作,自喻“南方公园”动画粉丝的苗颖也为数字文化网站 Rhizome 写过有关弹幕等中国网络文化的文章《我的脑洞又开了2厘米》。

也是2007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谷歌中国”因网络审查退出中国市场。此后,网络审查、自我审查一直是苗颖创作中探讨的议题之一。

苗颖的作品对主流科技和意识,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时代有着强烈警觉。2007年,她以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弗莱德艺术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她的作品曾在柏林KW当代艺术中心(2016)、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5)、OCAT上海馆(2015)、广州时代美术馆(2015)、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网络(“错位—新电子艺术双年展”,2015)、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4)、奥地利林芝国家美术馆(2011)、台北当代艺术馆(2008)和上海美术馆(2007)中展出。2016年,苗颖获得“艺术8青年艺术家奖”提名,2015年获“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提名,并于同年入围“第三届华宇青年奖”。 2014年,她的作品被收录于 NewHive,其后,题为“吉福岛”的个展在上海视界艺术中心举办。

盲区。
《盲区》。

后网络艺术家:网络文化的参与者

与所谓“后印象”、“后现代”等新名词的诞生相似,“后网络”一方面是为了区别几乎与网络同时出现的“网络艺术”(Net Art),另一方面也更新了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一开始,“网络艺术”是指将网络内容、网络本身的特定媒介与语言作为素材加以创作,然而逐渐地,艺术家的角色不可能仅是旁观者,只局限于学习和观察网络文化;而是艺术家亲身置身网络文化之中,在其中行动、表演,成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与此同时,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人们自动、强迫性地将录像、图像、音乐等通过网络传播的媒介认定为增强版的“生活”,而网络传播也为这些媒介带来语言、形式上的某种风格转变。

艺术家亲身置身网络文化之中,在其中行动、表演,成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而苗颖对种种时代征状的警觉却假轻松幽默的姿态表现在作品中:一种狡黠的同理心让我们得以从某些新角度走近活跃于网络中的当代人,也就是我们自己。

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成了与现实互生的生活空间,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变为互联网垄断企业与政府的营利与管控渠道,关注度、粉丝量与营收成正比,而美国通过的新法令要求所有进入美国领土的人填写其社交网络账号。

在虚拟现实技术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步步紧逼的当下,Web2.0时代内容生产从知识权威倒向每个网民,个中欣喜正衰减为隐隐的悲鸣,而开启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便利仍在继续加重时代的病症。不过,身处这一切(包括网络、电子软件、数字技术等影响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苗颖对种种时代征状的警觉却假轻松幽默的姿态表现在作品中:一种狡黠的同理心让我们得以从某些新角度走近活跃于网络中的当代人,也就是我们自己。

在虚拟现实技术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步步紧逼的当下,Web2.0时代内容生产从知识权威倒向每个网民,个中欣喜正衰减为隐隐的悲鸣,而开启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便利仍在继续加重时代的病症。

软件“傻瓜化”与无限可能的选择

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里的没顶画廊正在举行苗颖个展《内容觉醒》。如果说杜尚把小便池拿进艺术展厅是打开现成品与观念艺术的关键一步,那么将网络图像做成实体摆进艺术展览,则是为网络延展到实体空间做了进一步确认。

一组用美图秀秀 App 的“一键去霾”功能,将雾霾照片变成无霾照片的图像挂在墙面上,背景中的科研场景与形似“getty image”的“fresh image”水印,应和着作品的标题:《清新的图像》。而展览标题“内容觉醒”亦是对 Photoshop 软件中“Content Aware”功能(中文版Photoshop 中译作“内容识别”,即软件自动为图片填充内容)的引申:画廊入口处,五面“柱子”包裹着由“内容识别”功能生成的扭曲变形的图像,立在大理石纹路的正方基座上。

这件作品题为《内容觉醒,意识的5根柱子:取回你思想,身体和未来的主权》,它模糊了展厅照片与效果图的界限。原本电脑生成的图片,放在空间中被拍照,又感觉只是一张图片而已。如今艺术家在实体空间呈现作品时就要去考虑作品以图片形式在网上呈现的效果。苗颖说:

“我特别选择这张电脑生成的图片的原因,是它代表了一种完美的幻想。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在读书了,更别说躺在草坪上读书,旁边放着一篮草莓,周围还有蝴蝶在飞舞。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是一种梦幻式的生活。这会促使你去想象,到底哪种人会用这张图片作为桌面。”

如果说杜尚把小便池拿进艺术展厅是打开现成品与观念艺术的关键一步,那么将网络图像做成实体摆进艺术展览,则是为网络延展到实体空间做了进一步确认。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清新的图像》。

“人们可能更一厢情愿地相信是自己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自己。”“工具会在为你做出选择的同时提供很多相似的选择,在为你做出选择后又让你觉得是你的选择。假装一种在效率和自我表达中找到了平衡的错觉。”

你确定不是工具在使用你吗?

身为一名八五后,上海小囡苗颖的成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小时候还得穿着鞋套踏进一尘不染的计算机机房,将 dos 界面当做异次元的入口;如今玩转了各种视频与修图软件和应用。她略带沪语口音、不紧不慢地将这些工具的图像处理功能所生成的视觉状态称作“方便美学”(Practical Aesthetic)。

“人们可能更一厢情愿地相信是自己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自己。”苗颖说,“我提出的‘方便美学’表现在效率。工具将为你做出选择,同时为了让你在千篇一律的‘一键功能’里体现出‘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工具会在为你做出选择的同时提供很多相似的选择,在为你做出选择后又让你觉得是你的选择。假装一种在效率和自我表达中找到了平衡的错觉。”

旅美的求学经历、异乡的旅居生活,让她更游刃于所谓的中外互联网,及其背后的本土与全球混合的文化生活。

苗颖2007年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张培力、耿建翌等中国媒体艺术的前辈人物在此教授录像、网络、动画、声音、互动装置艺术、摄影等课程。离开上海求学的上海人一般性格都比较跳脱、独立、要强,本科毕业后,苗颖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弗莱德艺术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的研究生。

旅美的求学经历、异乡的旅居生活,让她更游刃于所谓的中外互联网,及其背后的本土与全球混合的文化生活。回国后,她没有选择回到家乡上海,而是毅然北漂去了彼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北京。近来,北京、上海展览频频的苗颖,也越加频繁地往返于两座城市;当然,如果你想联系她,最保险的地方还是在网络上,毫不意外地、她是 Facebook 和 bilibili 的活跃用户。

后网络的破败美学与品牌推广

俗(有时甚至是丑)和酷(或者说潮),在苗颖看来就是一对双胞胎。她经常套着一件网上淘来的印花T恤,也会去淘宝上找供应商制作她自己设计的单肩包;在路过一家挂满山寨苹果 logo 的电子维修店时莫名兴奋,或低头刷着手机傻笑。以现成照片与挪用图像著称的艺术家 John Baldessari ,在被问及观念艺术到底是啥的时候回答道:“观念艺术不是提出了什么观念的艺术,而是不断质问以观念身分出现的艺术本质。”

“在这经济时代,艺术家不再直接创造图像,而是成为了‘编辑’,去整合网民为应和社交潮流及生存漩涡所制造的图像。”

苗颖认为,在网络上生产并发布内容的“超级素人们”,正在挑战艺术家一贯占据的所谓“审美高地”:“从某种角度来看,在这经济时代,艺术家不再直接创造图像,而是成为了‘编辑’,去整合网民为应和社交潮流及生存漩涡所制造的图像。”

“当下的艺术家将会更多地处理‘关系’,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编辑’,艺术家需要在新的关系中调整工作方式,就像一个不断自动对焦的镜头,而不是站在偶像的神坛上,自上而下地用布道的方式传播个人美学,毕竟连真偶像都去参加真人秀了。”

《#mybootleg》。
《#mybootleg》。
《#mybootleg》
《#mybootleg》

实时体验别人的现实

真偶像 Justin Bieber 为 CK 拍摄的内衣广告,在苗颖的作品《#mybootleg》中被乱涂乱抹,腰间还像偷运走私者那样“绑了”好多 iPhone 手机。这张图片残败地挂在拉网展架上,显然是对光鲜的商业品牌图像的反讽。

此种对品牌推广的挪用,在由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委任 Lauren Cornell 策划的《苗颖:亲特网+》(www.chinternetplus.com)中得以充分施展。这是始于2012年的系列项目《第一眼:新艺术在线》(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的最新一期,作为新美术馆的展览计划,该系列每月在线上展出特别委托的艺术家个人项目,往期艺术家包括 Amalia Ulman,Oliver Laric 和 Jon Rafman 等。

“我们看见的是浓缩的现实,随着各种直播社交平台的风行,现实变得像电视频道一样可以切换,你可以实时体验别人的现实。”

“互联网+”(Internet Plus)是李克强于2015年提出的经济战略,旨在让互联网云端、大批量数据处理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中国经济已然开始退步的当下,这一政策将电子科技与经济发展绑在了一起;但终究,不过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苗颖为此做了一个网站,旨在“推广”互联网+战略的山寨版:亲特网+。Chinternet ,意即中国局域网,音译成“亲”,这立马让人想到淘宝体。

在作品亲特网+中,人们打开网页后,低俗 PPT 的展示方式就会映入他们的眼帘,图片旋转着飞入或淡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logo 中的彩环被替换成了“页面等待加载”的放射渐变图案。一圈平时手机聊天软件界面中常见的猫、狗、明星、漫画人物鼓掌表情包围绕着中间永远加载不出的毛主席像。整个下拉式的网页从“我们的故事”讲起,再到“我们的迷”、“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视野”,全篇都是从官方叙述改写的乏味无聊却引人发笑的说明文字。最后一章“我们的体验”以一段10分多钟的视频《后弹幕时代,金钱化点赞及 Morgan Freeman 对现实的忠告》审视究竟何为现实:堆满弹幕的杀马特“舞王”(注:“杀马特”是来自村镇的城市移民,多属20岁上下,有独特的语言及形体特色,夸张发型是他们的最明显特点),来自斗鱼直播平台的吃老鼠直播,网红拿着自拍器材自我介绍,还有《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2010)的磁性旁白。

苗颖说:“在这种现实、Reality 中,评论不仅取代了内容,更是现实服务于评论并听从评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我们看见的是浓缩的现实,随着各种直播社交平台的风行,现实变得像电视频道一样可以切换,你可以实时体验别人的现实。”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亲特网加》。

如果最近你有机会经过上海人民公园南京西路的大门,你会看到一个仿佛从网络空降到现实中的方盒子空间,它周围包裹着重复罗马柱与窗户元素的多彩墙纸。这是苗颖与艺术家 aaajiao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亭子空间双个展的作品;步入空间,在外墙的内里,则是同样重复媚俗的电脑绘制的红砖与铁丝网图案。这植入都会闹市的双面墙,给予了沉迷在网络中的你我,一个既真实、又虚假的现实尺度。(苗颖与aaajiao双个展《真空》在MoCA亭子(上海人民公园南京西路门口)展至7月24日)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