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VS分答:“知识”如何变成一门生意?

“值乎”与“分答”的竞争,背后不仅关系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存亡,似乎也向资本市场提出新的投资思路:“知识经济”。
分答的手机应用程式下载页面。
大陆

如果你有机会向中国万达的“国王”王健林提出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如果是他的儿子王思聪呢?

作为中国首富之子,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毕业的王思聪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红”。他在微博上拥有超过1985万粉丝,相较于在传统媒体说要“让迪士尼中国在未来10到20年都无法盈利”的强悍企业家父亲,在网络江湖弄潮的王思聪显得更有趣— —甚至,更容易接近:

花上4999元,你就有可能在一个叫“分答”的网络平台里与他对话一次。

你的一个问题,会换来他时长1分钟以内的真人语音回复。这条回复会出现在同样使用这个平台、关注了这个问题的其他人面前,其他人只需支付1元钱,就能“偷听”到整条语音答案。而提问者和回答者,可以平分所有来自“偷听”的收益。

譬如,一个提问是:“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提问者当时花了3000元,王思聪回答了45秒,有22812人偷听了答案,这些偷听令提问者净赚​​了8406元,王思聪则赚了14406元。

而从这种全民娱乐中赚得最多的,现在看来还是“分答”背后的创业团队──本文发布后大约2小时,6月8日午间,果壳网公司创始人嵇晓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内宣布:“分答”连同母产品“在行”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虽然并未透露投资方、占股比例等关键信息,但他表示,这两个项目的合计估值已经超过1亿美元。

“分答”怎么玩?一张图看懂“分答红利链”。
“分答”怎么玩?一张图看懂“分答红利链”。

分答走红 知识在时间电商上变现

这个付费语音问答的创意模式,从5月中旬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遍中国,成了迅速冒起的互联网明星产品。 60秒语音答案、“1元偷偷听”按钮,王思聪、章子怡、汪峰、Papi酱、ayawawa这样的明星网红进驻,再依托微信的强势分享功能──7亿活跃用户的超级社交圈+足够便利的在线支付平台,“分答”的传播,称得上是病毒式。

分答不仅仅是“大V”(经过实名认证的知名网络人士)的吸金地,大批有专业背景和经验、日常工作已经被明确定价的中产阶级(如医生、创意工作者、律师、投资人),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普通人正被这种清晰、有趣的付费问答思路吸引过来。人们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或是日常生活。他们无法做到像王思聪那样,靠回答十几个问题就能稳获23万余元的收益,却都是能用钱投票、最受互联网公司重视的付费用户。

在英文互联网世界中,Reddit创造了“AMA”(Ask Me Anything)栏目、Quora创造了“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氛围。这两个网站活跃度不低,却都未能像分答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自己变成一个好生意──分答团队从每笔交易中都能抽取10%的佣金。靠着清晰的盈利模式,“分答”不仅可以做到“日进斗金”,据称也已锁定一笔巨额融资,用于后期扩张和开发。

“分答”的创始人是神经生物学博士嵇晓华(常用网名“姬十三”),他曾创办了科学普及网站果壳网和付费咨询类产品“在行”。

“果壳网”聚集起一批科学专业者,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对于艰深科学知识进行大众普及,在一些自然灾害(如福岛核事故、数次大型地震)发生时及时发声辨析谣言,高质量的科学知识分享赢得了很好的影响力和口碑,但却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知识如何变现?姬十三想到了在线教育市场。 2014年底,“果壳网”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进入在线教育市场。但在线教育时间跨度长、盈利空间有限。 2015年,他又从在线教育的模式出发,提炼一种时间更短、价格更灵活的一对一个性化咨询产品:“在行”。

“在行”通过帮助安排与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一对一的见面或电话沟通,向有需求的普通人提供时间更短(1小时左右)、价格更低(500元左右)的专业咨询服务。

很多人评价,限时60秒的“分答”就像是“在行”的“零售版”。 60秒不容易完整回答专业问题,也正因为此,它更容易变成明星趣闻、私人八卦、鸡汤段子的集散地。

从果壳到在行到分答,姬十三完成了从硬知识(科普)到软知识(经验、体验)的降维,同时也从非盈利(自我教育)、演进到纯商业(强付费行为)。

在“分答”上的一段语音回答内,姬十三自己这样定义“分答”和“在行”:“时间电商”。 “在一个有效的‘时间电商’里,最后占据交易主体的应该是大信息量、对认知带宽和智力有要求,能够解决实际需求的内容──我觉得这就是广义上的‘知识’ 。 ”

分答的手机应用程式下载页面。
分答的手机应用程式下载页面。

争夺“知识经济” “知乎”与“在行”开战

“分答”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成功,让中文互联网世界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尤其是,他们曾经先于“分答”,酝酿出概念相似的“值乎”,但却未能实现同样的火箭式上升。

“值乎”就像一张愚人节的“刮刮卡”,是“知乎”团队为了节日准备的“彩蛋”类产品:用户输入一段文字后,可以将一部分关键字句用“涂层”效果掩盖;其他人想要阅读“涂层”下的内容需要付费,价格由作者决定;这些虚拟刮刮卡依靠微信朋友圈发出,付费也通过微信完成,操作方便、传播也很快。

由于将付费阅读的过程包装得有趣、克制,还透着一点机灵劲,在当日各家互联网公司的愚人节营销比拼中,“值乎”赢得了不少掌声。在“值乎”的产品介绍中,有个“上线首月流水20亿”的说法,当时只是戏谑。当新闻网站纷纷拆掉付费墙,用户很难为知识付费的迷思仍然是互联网主流思维的情况下,当时还没有人想到,这可能变成一门真正持久的生意。

直到一个半月以后,同样主打付费获取信息、同样生长在微信体系中的“分答”横空出世,迅速走红,“知识经济”这种全新商业模式的潜力,才算被正式确认下来。

不同于吸引明星大V的新浪微博,也不同于专精草根文化的“天涯社区”,知乎从创立之初所看重的,就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够理性探讨问题、并且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高知分子”。为了保证社区的调性和氛围,“知乎”在上线最初的数年内都采取邀请制,后期开放注册后,也会通过在问答页面增设“反对”、“折叠”,以及评价“友善度”等方式,维护用户阅读和讨论时的体验感。

但如何将精彩的问答内容和良好的社区氛围,变成公司自己的收入来源?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渠道纷纷开放“内容打赏”功能后,如何留住那些通过在知乎上无偿回答问题而成名的“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这是知乎团队多年来都没能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在“分答”以数日一个新版本的速度不断进化时,知乎团队决定进化“值乎”,予以回击:

如何才能把个体零散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生意?知乎与果壳展开了赛跑。
如何才能把个体零散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生意?知乎与果壳展开了赛跑。

但在6月6日傍晚上线的“值乎”3.0版中,“知乎”团队依然显得较为克制:他们目前尚未引入任何外部明星或是网红资源,而是通过积累的核心用户自行推广。在另一款付费产品“知乎Live”中,运营团队也更希望嘉宾能够回答具有普世价值、而非与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知乎”与“分答”团队对于“知识”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

谁在推动“知识资本化”?知识经济的未来又是什么?

“值乎”与“分答”的竞争,背后不仅关系着两家中文互联网公司的存亡,似乎也向资本市场提出了一种新的投资思路:“知识经济”。

2014年底,“分答”与“在行”的母公司“果壳网”宣布获得纽交所上市教育机构“好未来”领投的2000万美元融资。此后,“在行”作为独立产品,又获得了数百万元的风险投资。在数轮为了追求用户增长和活跃度所做的大规模推广后,这些启动资金已经消耗殆尽,“分答”分账模式(从每笔交易中抽取10%的佣金),也可以看作是团队在面临现金流枯竭的背水一战。

“知乎”团队虽仍未解决商业化问题,但由于其用户活跃度高、消费能力强,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优质社区。 2015年底,“知乎”宣布获得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市公司腾讯、搜狗及数家知名风投基金。

2014年至今,全球互联网界已出现数十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甚至是10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包括Uber、滴滴出行、Airbnb、小米在内的品牌不时曝出巨额融资。

但资本永远在追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能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商业模式:

Google所代表的“搜索引擎”模式,因为大幅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广告投放的成本,打败了门户网站,成为目前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巨无霸”;Facebook所代表的“社交网络”模式,因为其人性化真实社交网络的价值,以及能够做到更加个性化、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才在多轮风投支持下成功上市;

而“分答”、“知乎”所代表的模式中,不仅有“知识”本身从“信息”到“经验”、“见解”和“人性关怀”的升级,也有碎片化(问答形式的短语音、短文字)带来的灵活优势。清晰的分账模式不仅是持续盈利的保证,也降低了资金入场的风险。

但就像Uber与滴滴最终上市前可能无休无尽的补贴战一样,“分答”与“知乎”似乎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扩张压力。如果市场上不再有类似王思聪这样的名人资源可以消费、“知乎”上也不再能持续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和观点,届时散卖这些“知识”,还能被称为一门好生意么?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