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谷歌公司(Google)开发的软件AlphaGo,在不久前的1月27日,以5:0的比分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的樊麾,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画面,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回顾从玛丽·雪莱(她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诗人雪莱的妻子,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未来必将超越雪莱)所创造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到今天,在不足两百年的时间里,科幻文化对于人类现实的推动,正变得日渐密集。
从克拉克到马斯克,他们都是科幻迷
这一趋势,似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已经很明显了。有些例子被全球的科幻迷们津津乐道。比如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45年, 还在英国空军服役的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 后来成为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的克拉克,当时只是一个科幻迷,但通过此文,他提出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的构想。20年之后,由11个国家联合组建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Organization)发射了“晨鸟”同步卫星,将克拉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也有些例子,科幻迷们也未必了解,比如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卖掉自己所参与创建的互联网企业之后,手握两亿美元现金的马斯克,想起了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希望订一张去火星的船票。结果在NASA官网上发现,NASA已经取消了登陆火星的计划。几番波折,马斯克决定自己投资开发前往火星旅游的火箭,让科幻变得离生活更近一点。这是2002年,从事私人火箭发生的SpaceX公司由此而诞生。
从克拉克到马斯克,几十年间,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早已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对于比如外太空、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等未知领域的开拓,人类也逐渐从由国家主导,逐步转向由民间企业主导。依靠美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地球同步卫星的设想,从科幻变为现实。而SpaceX公司各种型号火箭的发射与回收,以及马斯克所追求的去火星上退休的设想,大概要依靠私人公司实现了。
科幻小说:创业者的创新灵感源泉?
如果说“科幻引导世界”,可能过于夸张,但科幻所拓展的想象力对于那些着眼未来、追求创新的企业家来说,应该意义非凡。在美国硅谷,许多创业者本身就是科幻迷。比如人工智能AlphaGo背后的两位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比如Elon Musk、微软的保罗·艾伦(Paul Allen)、亚马逊的杰弗里·贝索斯(Jeff Bezos),以及更广为人知的比尔·盖茨,等等。
当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第一部在美国获得雨果奖之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去追捧。可以说,科幻是硅谷创新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那么,在中国呢?
2011年,当《三体》第三部出版之后,中国的IT界也出现一股三体热潮。联想的柳传志、小米的雷军、百度的李彦宏、360的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纷纷高度评价《三体》。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内部组织了《三体》读书会。周鸿祎据说还跑去《三体》电影中客串了一个角色。去年,《三体》在美国获得雨果奖,让这股热潮进一步发酵。
中国的彼得·蒂尔在哪里?
那么,科幻是否也能启迪中国的创业者呢?美国的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 受科幻小说《Cryptonomicon》启发,创建了Paypal, 中国的彼得·蒂尔在哪里?
作为科幻小说家的陈楸帆,同时担任着北京一家创业企业诺亦腾(Noitom)公司的副总裁,他的生活处在科幻与创业的交叉点。据他所接触,中国的创业和投资圈子,目前对于科幻的兴趣其实也非常高。
“比如深圳的初创投资,他们就非常喜欢投一些带有科幻色彩的项目,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智能军工等等。他们其中许多人都是《三体》读者,也是大刘(刘慈欣)的粉丝。我个人受到过一些投资机构的邀请也会去讲述一些与科幻相关的题目。”
陈楸帆曾在Google、百度等公司工作,他说“我原来在Google的时候,欧洲分部图书馆里有大量的科幻小说都是工程师捐献的,而中午吃饭时也能听见《三体》迷在讨论书中的技术问题。资本会喜欢有想象力但同时基础坚实的项目,科幻本身的类型特点就决定了它是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去推演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思维路径上与技术创业如出一辙。”
陈楸帆目前所在的诺亦腾公司,主要业务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这也是一个与科幻高度相关的领域,而且正处于资本密集追捧的“风口”。
“虚拟现实是在科幻小说中早就被反复书写提及的一个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Vennor Vinge的《真名实姓》和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1992年Neal Stephenson的《雪崩》第一次提出了‘Metaverse’以及‘Avatar’的概念,也就是‘超元域’和‘数字化身’,这两个概念影响了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 陈楸帆对端传媒说。
这个概念的提出,早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就有,“中间经历了数次起伏,均已失败告终,这次等于说是虚拟现实的第三次浪潮,因为软硬件上都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比如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比如GPU的实时渲染能力,比如传感器的小型化等等,所以才有了大量资本和巨头进入VR领域。”
另外,用自己的个人经历,证明科幻爱好可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案是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长铗(本名刘志鹏)。 16岁便已开始发表作品的长铗,作品题材以计算机、科技史和哲学为主。 笔名取自《战国策》中齐人冯谖怀才不遇时的那句感慨:“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他的小说也与历史有高度的结合,“擅长把现代科学融入中国古风的浪漫叙事中。”
长铗是巴比特(www.8btc.com)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最顶级的比特币交易参与者之一。对长铗来说,文字和应用型产品是他思想的双重产物。关于科幻与创业,这位据说依靠比特币挣了很多钱的科幻作家说:“这两个人群都关注未来,关注科技与创新,所以不存在跨界。”
中国互联网大佬们:一群实用主义者?
不过,科幻对于中国创业者的影响也不能过分夸大。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除了《三体》之外,其他科幻作品,在中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中,普及度并不高。《三体》只是个特例。中关村与硅谷有很大差距,显然,在对科幻的理解和应用上,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也跟伊隆·马斯克、拉里·佩奇、彼得·蒂尔等人有所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实用主义者,我的理解是,他们在巨大的成功面前需要寻找一个依据来证明自己有方法论的支撑,而《三体》提供了一些特别有想象力但同时无法证伪的理论,比如黑暗森林、猜疑链、降维攻击等等概念,言必称《三体》的那群人,恰恰是精神层面上最不科幻、最为固化的一群人。他们需要的是自我验证,而不是对未知的探索。当然这与大刘写作《三体》的本意相去甚远。”陈楸帆如是说。
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和IT企业,更多还是采取一种追随策略,对国外产品进行山寨。比如美国有了Google,那么中国也有人建个百度;美国有了亚马逊,中国就有人建淘宝;美国有PayPal,中国很快就有支付宝。国际上曾经红极一时的实时聊天软件OICQ,被它的中国模仿者腾讯公司的产品QQ打败,并被最终收购。这股巨大的产品创意模仿风潮和其充满中国式的成功,也许只证明了由中国庞大网民基数所支撑的商业模式获得的胜利,而不是中国企业的创造性的胜利,更不是中国人的想象力获得了胜利。
中国企业的想象力如何突破?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的科幻文化,是硅谷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那么,在中国大力普及科幻,是否也能带来中国企业想象力的突破呢?
作为科幻文化重要一翼的科幻电影,在中国始终起色不大。据一位电影产业从业者说,中国的监管部门对于科幻电影,很关心两件事:一,在未来,中国共产党还存不存在?二,在未来,党在做什么?如果无力回答,那么科幻电影的拍摄自然要搁浅。这类监管,限制了中国人对于科幻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自然没有好作品,科幻的普及也就不容易了。《三体》独一无二,虽然掀起了热潮,但是缺少更多同一层次的呼应者,无力打破那“最不科幻、最为固化的一群人”的思维限制。
科幻作家韩松曾不无调侃地说,“思考宇宙和上帝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被归入儿童文学的类型,说明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是幼稚的。”回到科幻是否也能启迪中国创业者的问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科幻还无法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这个社会对科幻的理解不够充分。
陈楸帆始终相信,科幻可以对现实世界有所影响和帮助。“虽然很多人反对这一点,认为让科幻停留在娱乐或审美的位面会比较安全。但是我认为科幻是最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类,理应通过提出问题来启发思考,进而推动现实的改变。”
爱因斯坦曾经依靠大脑中的思想实验,推论出了引力波的存在。一百年之后的2016年2月11日,科学家们才在真实实验中,真实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思想实验,如果其对技术的理解足够准确,其逻辑也足以自洽,那么,它们对未来的预言也并不飘渺。
中国既需要有更多《三体》这类原创性科幻小说,也需要有更多伊隆·马斯克这类,从科幻中汲取资源的企业家,如此,中国的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引领,而不只是追随。
10年之内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