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可以啟迪中國創業者嗎?

如果說「科幻引導世界」可能過於誇張,但科幻所拓展的想象力對於那些着眼未來、追求創新的企業家來說,應該意義非凡。
2016年1月16日,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圖為SpaceX集團研發的Falcon 9火箭。
大陸

由谷歌公司(Google)開發的軟件AlphaGo,在不久前的1月27日,以5:0的比分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的樊麾,人工智能戰勝人類的畫面,正在從科幻走向現實。回顧從瑪麗·雪萊(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詩人雪萊的妻子,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未來必將超越雪萊)所創造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到今天,在不足兩百年的時間裏,科幻文化對於人類現實的推動,正變得日漸密集。

2011年4月5日,美國,SpaceX集團總裁伊隆馬斯克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發言。攝:Brendan Smialowski/GETTY
2011年4月5日,美國,SpaceX集團總裁伊隆馬斯克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發言。

從克拉克到馬斯克,他們都是科幻迷

這一趨勢,似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已經很明顯了。有些例子被全球的科幻迷們津津樂道。比如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45年, 還在英國空軍服役的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 後來成為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的克拉克,當時只是一個科幻迷,但通過此文,他提出地球同步衞星通信的構想。20年之後,由11個國家聯合組建的「國際通信衞星組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Organization)發射了「晨鳥」同步衞星,將克拉克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也有些例子,科幻迷們也未必了解,比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賣掉自己所參與創建的互聯網企業之後,手握兩億美元現金的馬斯克,想起了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希望訂一張去火星的船票。結果在NASA官網上發現,NASA已經取消了登陸火星的計劃。幾番波折,馬斯克決定自己投資開發前往火星旅遊的火箭,讓科幻變得離生活更近一點。這是2002年,從事私人火箭發生的SpaceX公司由此而誕生。

從克拉克到馬斯克,幾十年間,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早已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對於比如外太空、人工智能、虛擬世界等未知領域的開拓,人類也逐漸從由國家主導,逐步轉向由民間企業主導。依靠美國政府的大力推動,地球同步衞星的設想,從科幻變為現實。而SpaceX公司各種型號火箭的發射與回收,以及馬斯克所追求的去火星上退休的設想,大概要依靠私人公司實現了。

科幻小說:創業者的創新靈感源泉?

如果說「科幻引導世界」,可能過於誇張,但科幻所拓展的想象力對於那些着眼未來、追求創新的企業家來說,應該意義非凡。在美國硅谷,許多創業者本身就是科幻迷。比如人工智能AlphaGo背後的兩位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比如Elon Musk、微軟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亞馬遜的傑弗裏·貝索斯(Jeff Bezos),以及更廣為人知的比爾·蓋茨,等等。

當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第一部在美國獲得雨果獎之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去追捧。可以說,科幻是硅谷創新的一個重要思想資源。

那麼,在中國呢?

2011年,當《三體》第三部出版之後,中國的IT界也出現一股三體熱潮。聯想的柳傳志、小米的雷軍、百度的李彥宏、360的周鴻禕等互聯網大佬,紛紛高度評價《三體》。很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內部組織了《三體》讀書會。周鴻禕據說還跑去《三體》電影中客串了一個角色。去年,《三體》在美國獲得雨果獎,讓這股熱潮進一步發酵。

2016年1月16日,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圖為SpaceX集團研發的Falcon 9火箭。攝:Bill Ingalls/NASA via GETTY
2016年1月16日,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圖為SpaceX集團研發的Falcon 9火箭。

中國的彼得·蒂爾在哪裏?

那麼,科幻是否也能啟迪中國的創業者呢?美國的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 受科幻小說《Cryptonomicon》啟發,創建了Paypal, 中國的彼得·蒂爾在哪裏?

作為科幻小說家的陳楸帆,同時擔任着北京一家創業企業諾亦騰(Noitom)公司的副總裁,他的生活處在科幻與創業的交叉點。據他所接觸,中國的創業和投資圈子,目前對於科幻的興趣其實也非常高。

「比如深圳的初創投資,他們就非常喜歡投一些帶有科幻色彩的項目,比如機器人、人工智能、無人機、智能軍工等等。他們其中許多人都是《三體》讀者,也是大劉(劉慈欣)的粉絲。我個人受到過一些投資機構的邀請也會去講述一些與科幻相關的題目。」

陳楸帆曾在Google、百度等公司工作,他說「我原來在Google的時候,歐洲分部圖書館裏有大量的科幻小說都是工程師捐獻的,而中午吃飯時也能聽見《三體》迷在討論書中的技術問題。資本會喜歡有想象力但同時基礎堅實的項目,科幻本身的類型特點就決定了它是在邏輯自洽的基礎上,去推演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從思維路徑上與技術創業如出一轍。」

陳楸帆目前所在的諾亦騰公司,主要業務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這也是一個與科幻高度相關的領域,而且正處於資本密集追捧的「風口」。

「虛擬現實是在科幻小說中早就被反覆書寫提及的一個題材,最早可以追溯到Vennor Vinge的《真名實姓》和William Gibson的《神經漫遊者》,1992年Neal Stephenson的《雪崩》第一次提出了『Metaverse』以及『Avatar』的概念,也就是『超元域』和『數字化身』,這兩個概念影響了虛擬現實領域的發展,」 陳楸帆對端傳媒說。

這個概念的提出,早在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領域就有,「中間經歷了數次起伏,均已失敗告終,這次等於說是虛擬現實的第三次浪潮,因為軟硬件上都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比如顯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比如GPU的實時渲染能力,比如傳感器的小型化等等,所以才有了大量資本和巨頭進入VR領域。」

另外,用自己的個人經歷,證明科幻愛好可與創業相結合的個案是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長鋏(本名劉志鵬)。 16歲便已開始發表作品的長鋏,作品題材以計算機、科技史和哲學為主。 筆名取自《戰國策》中齊人馮諼懷才不遇時的那句感慨:「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他的小說也與歷史有高度的結合,「擅長把現代科學融入中國古風的浪漫敘事中。」

長鋏是巴比特(www.8btc.com)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最頂級的比特幣交易參與者之一。對長鋏來說,文字和應用型產品是他思想的雙重產物。關於科幻與創業,這位據說依靠比特幣掙了很多錢的科幻作家說:「這兩個人群都關注未來,關注科技與創新,所以不存在跨界。」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攝:Taylor Glascock/端傳媒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

中國互聯網大佬們:一群實用主義者?

不過,科幻對於中國創業者的影響也不能過分誇大。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除了《三體》之外,其他科幻作品,在中國的投資人和創業者中,普及度並不高。《三體》只是個特例。中關村與硅谷有很大差距,顯然,在對科幻的理解和應用上,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也跟伊隆·馬斯克、拉里·佩奇、彼得·蒂爾等人有所區別。

「因為他們都是實用主義者,我的理解是,他們在巨大的成功面前需要尋找一個依據來證明自己有方法論的支撐,而《三體》提供了一些特別有想象力但同時無法證偽的理論,比如黑暗森林、猜疑鏈、降維攻擊等等概念,言必稱《三體》的那群人,恰恰是精神層面上最不科幻、最為固化的一群人。他們需要的是自我驗證,而不是對未知的探索。當然這與大劉寫作《三體》的本意相去甚遠。」陳楸帆如是說。

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的互聯網和IT企業,更多還是採取一種追隨策略,對國外產品進行山寨。比如美國有了Google,那麼中國也有人建個百度;美國有了亞馬遜,中國就有人建淘寶;美國有PayPal,中國很快就有支付寶。國際上曾經紅極一時的實時聊天軟件OICQ,被它的中國模仿者騰訊公司的產品QQ打敗,並被最終收購。這股巨大的產品創意模仿風潮和其充滿中國式的成功,也許只證明了由中國龐大網民基數所支撐的商業模式獲得的勝利,而不是中國企業的創造性的勝利,更不是中國人的想象力獲得了勝利。

中國企業的想象力如何突破?

如前所述,我們知道,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的科幻文化,是硅谷創新的重要思想資源。那麼,在中國大力普及科幻,是否也能帶來中國企業想象力的突破呢?

作為科幻文化重要一翼的科幻電影,在中國始終起色不大。據一位電影產業從業者說,中國的監管部門對於科幻電影,很關心兩件事:一,在未來,中國共產黨還存不存在?二,在未來,黨在做什麼?如果無力回答,那麼科幻電影的拍攝自然要擱淺。這類監管,限制了中國人對於科幻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自然沒有好作品,科幻的普及也就不容易了。《三體》獨一無二,雖然掀起了熱潮,但是缺少更多同一層次的呼應者,無力打破那「最不科幻、最為固化的一群人」的思維限制。

科幻作家韓鬆曾不無調侃地說,「思考宇宙和上帝的科幻小說,在中國被歸入兒童文學的類型,說明在中國,思考這些問題是幼稚的。」回到科幻是否也能啟迪中國創業者的問題,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但科幻還無法成為中國創新的重要思想資源。因為這個社會對科幻的理解不夠充分。

陳楸帆始終相信,科幻可以對現實世界有所影響和幫助。「雖然很多人反對這一點,認為讓科幻停留在娛樂或審美的位面會比較安全。但是我認為科幻是最具有問題意識的文類,理應通過提出問題來啟發思考,進而推動現實的改變。」

愛因斯坦曾經依靠大腦中的思想實驗,推論出了引力波的存在。一百年之後的2016年2月11日,科學家們才在真實實驗中,真實地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思想實驗,如果其對技術的理解足夠準確,其邏輯也足以自洽,那麼,它們對未來的預言也並不飄渺。

中國既需要有更多《三體》這類原創性科幻小說,也需要有更多伊隆·馬斯克這類,從科幻中汲取資源的企業家,如此,中國的創新企業才有可能引領,而不只是追隨。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10年之内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