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里有厕所吗?

上厕是小朋友每天都会做的事,但在地球好些地方,厕所原来是奢侈品,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使用。每年11月19日的“世界厕所日”,就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儿童新闻 家庭 风物

你可以叫它洗手间,也可以直接叫“厕所”,它的英文名字更多了,washroom、bathroom、lavatory、ladies’ room、powder room、men’s room……差点忘了最直接的叫法:toilet。

今时今日,大部分小朋友家中都有厕所,但你可会想到,把时钟拨到五六十年前的“七层大厦”(当年香港政府徙置区住房的俗称),那时的居民都是很多个家庭共用厕所的?石硖尾美荷楼生活馆便展示了那时的公用厕所,里头找不到抽水马桶,却有一条长长的沟渠贯通各个厕格。人们要扎稳马步,双脚横跨沟渠蹲下“办事”。

然而,生活馆未能展示冲厕的瞬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洪水般的冲厕水突然从水渠的一端涌到另一端,把一切污秽物冲去。小时候不习惯,真的会被那声响吓一跳。

回到没抽水马桶时

用水冲走排泄物这构想,是现代抽水马桶的雏型。有人考证过,3700年前已经有原始的冲水马桶,但它不普及,可能是因为排池物都是好肥料。正如中国人有句话:肥水不流别人田。

大约16、17世纪时,伦敦这个城市还没有抽水马桶,便桶满了便随手往窗外倾倒──你没有看错,的确如此。满街都是粪便,那么人们怎样走路呢?据说,高跟鞋便是这样发明出来的。(《厕所之书──第一本厕事大全》,台北:博雅书屋,2010年)

不单如此,随地便溺更曾经是一道见怪不怪的风景──不管是17世纪的荷兰小市民,还是18世纪的法国贵族。

在名画里大解

白金汉宫正在展览一幅英国王室藏画《 A Village Fair with a Church Behind 》,它是荷兰著名画家范奥斯塔德(Isack van Ostade)1643年的画作,写实地呈现当年的农村风貌。有趣的是,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画中一个隐藏了的细节:右下角的灌木丛原来由后世所加,遮盖了原作里一个正在大解的男子。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看看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介绍影片,找找那个曾经令王室尴尬的写实细节。

即使极具气派的凡尔赛宫,当年也屎尿处处。18世纪作家Turneau de la Morandiere曾描写法王路易十五时的凡尔赛宫,无论是通道是走廊还是庭院,贵族们一样照样“办”可也。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個貧民區,孩子們使用建在海上的公共廁所。摄:Beawiharta/REUTERS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個貧民區,孩子們使用建在海上的公共廁所。

七分一人没厕所用

时至今日,全球六成八人口都能使用抽水马桶或有盖茅厕等“改良衞生设施”(improved sanitation),它们的作用是分隔人与排泄物,防止疾病传播。

但你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每七个人当中,仍然有一人因为没有厕所使用而被迫露天排便(open defecation),他们十居其九住在农村,代表着世界上极其贫穷的一群。联合国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出版的最新报告提到,南亚地区未能使用“改良衞生设施”的人口中,六成四仍然在露天解决。

露天解决不单提高了人们感染腹泻及肝炎等疾病的风险,还把妇女暴露在性侵犯的危险之中。

上厕也是“卫生权”

“世界厕所日”的其中一个重点,便是唤起大家关注这群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的“衞生权”──联合国已于2010年宣布,享用衞生设施和食水同样是人权。今年的主题更明明白白地指出,衞生设施及食水不足,导致儿童反覆腹泻及感染寄生虫,跟他们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及身体虚弱离不开关系。人粪分离的厕所,对小朋友的健康成长极为关键。

最后,让我们把镜头拉回现代都市。即使我们很容易便找到厕所,但是如果用得污秽不堪,难保不会把大小便中的细菌或其他致病源散播出去,变相帮忙传播疾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喜欢使用脏兮兮的洗手间,何不用得干干净净,让下一个人可以舒畅又安心地使用呢?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