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交群组内有几位香港妈妈朋友的孩子刚升小一,从九月起就闹哄哄的尽在讨论功课、默书和测验——小一学生每天得应付七、八份家课、开学不久便要默书、孩子累得伏在功课上睡着,周末全家闭关温书......
身在加拿大的我,很难搭上嘴。
原来两地小学在家课上竟有天渊之别,我家孩子读公校,可以说没有家课;对的,没有家课。对于一个初移居加拿大、兼从未在外地读书的妈妈来说,确实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忐忑不安!
发现新大陆似的“家课指引”
去年夏天,我们一家移居加拿大,家姐升小一,弟弟念幼儿园初班,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回想当初亲友知道我们的移民计划时,总说“好!对小孩子读书好。”我最初还不太明白,直至踏足加国土地,初相识的朋友见我拖着两小,又总以这句作开场白,“这里的小孩子读书很开心啊!”我心底暗忖,没这么夸张吧,难道在香港读书如入火坑吗?自己在殖民地教育下成长,也不见得太差。
直至今年家姐升读小二,学校每人派发了一本全年记事簿。我们翻着看,读到家课指引那页,再回想香港妈妈的处境,终于明白什么叫乐土。指引是这样写的:
阅读是每晚的首要任务,对任何级别亦然。我们相信家庭需要共聚时间,所以我们不会经常分发家课。如果有家课,你可以这样预期:
• 一、二年级的家课形式,通常是阅读、玩各种游戏、讨论及互动活动,譬如跟家人一起砌积木和烹饪。
• 较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家课开始采取独立完成的形式。
• 家课是以课程为本,与课堂内教授的主题和技巧有直接关系。
• 家课是正面学习经验的一部分,原意并非惩罚。
• 家课有清晰要求,令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是什么。
• 家课应该符合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及能力,并在需要时作出修订来配合。
• 家课的设计,应该能平衡学生完成家课的时间、课余活动,以及增进个人及家庭健康。学校不会在学校假期或某些重要日子分发功课。
我这个华人妈妈,像发现新大陆般拿着指引读了好几遍,简单指引的背后,是一些牢不可破的教育信念,它颠覆了赢在起跑线的信条。我像吃了一记当头棒喝,不敢肯定这套信念的成效,但可以肯定它给学生们赢了一个快乐、无憾的童年。
没功课,放假就是放假
先不说别的,单是学校不在假期或重要日子分发功课,已值得赞赏了!我们那个年代,放假多功课是定律!几十年过去,至今的香港小学,星期五仍是家课高峰期。其实,放假就是放假,大人放假也不想回家做公事,为何孩子却有此悲惨待遇呢?
还记得去年开学不久,老师派来一张通告,表示一年级的家课是鼓励孩子每天阅读(包括亲子共读)。孩子从学校带回家的图书,记录书名,储足20本就获奖励一份小礼物。当时的我简直看傻了眼,上学和家课就像双生儿,怎么家课只是阅读课外书?还属鼓励性质,并非硬性规定!而且不只在一年级,二年级亦如此。
人人都知道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可惜在香港,学校实行起来遇上诸多困难。常听见香港朋友埋怨,喜欢阅读的孩子上了小学后,连睡觉时间都少了,阅读更变成奢侈品。说实在,时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家姐二年级开始,每天的家课就是阅读二十分钟。我家一直积极鼓励两姊弟多阅读,让书本成为朋友;在学校这种家课的配合下,效果更为显著。
偶尔,学校会派一两张工作纸回来,但都是非常简单的,家姐甚至说这里的家课比在香港念幼儿园时还要少!(事实上,她昔日念的幼儿园已是快乐学校,高班每天只写两版超简单的生字!)
我想,现代孩子最缺的就是时间。我家两姊弟放学回家已是下午四时,在公园玩半小时,阅读半小时,然后是半小时的中文学习,接着是洗澡吃饭的例行公事,饭后两姊弟再混在一起半小时,再来亲子共读,八时半便上床睡觉。
即使身为全职妈妈,兼没有家课压力,我也觉得时间紧迫,老要催促他们做这做那......我实在不敢想象香港孩子的时间表。
坦白说,被填鸭教育喂大的我,并不反对家课,适量家课可帮助孩子重温所学,也可让家长掌握孩子的进度。它只是表征,背后是一整套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亚洲和西方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从家课可见一斑。你可以说,两者各有长短,但一旦家课变成重担,影响大大小小的正常生活,而且不断磨蚀亲子关系时,这肯定是时候来一个检讨、一场大变革,还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