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香港”,这些电影还记得

《港囧》中怀恋的港产片只是香港电影的一部分,不完整的香港电影,被曲解的本土文化才是真囧。

《写实与抒情:从粤语片到新浪潮(1949-1979)》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易以闻

文/端生活文化组

一部《港囧》,上映一周,票房突破十亿。在大陆电影市场进入“十亿”时代,滚滚涌入的热钱像极了香港电影的某个时代。

《港囧》之“港”,是大陆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片中男主角的初恋情人说:“是时候和过去道别了。”但这部电影却让大陆观众的记忆留在过去的“港产片”。今天的香港电影,今天的香港,都不重要。葛民辉、李灿森、苑琼丹......这些港产片繁盛时代的黄金配角,在大陆电影的票房竞逐中继续做配角,作为一种icon.

港产片中除了警匪、武侠、殭尸,这些成功的类型片,还有过很多先锋实验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易以闻写到:“这不会是一部关于香港电影的全史,也不是为每部电影排名打分的影评集。若硬要以一句话概括全书,我想,也许就是关于一个本来不属于那年代的观众,拿着放大镜走进时光隧道,从一个个斑驳片段中,所领会到的,种种参差的对比。”

不是只要老旧的东西就值得怀恋。那不是对时间的敬畏。尽可能还原过去的多样性,知道故事的始末过程,才是重要的。吴回、程刚、李铁、李晨风、左几、楚原、唐书璇、陈韵文,对大部份观众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名字。但却在粤语片发展史中举足轻重。1950年代,粤语片如何被南来的电影人影响,后来怎么在借鉴中西的同时,建立起文化身份上的独特性。左翼电影运动的政治力量如何渗透香港电影。这些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范畴,更是所有热爱香港电影的人应该了解的。

香港电影和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联系的?那些作品所展现的“社会洞察与文化自信”“所流露的深厚的情感与人文关怀”都值得我们今天探究。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年,香港电影年产数百部。几大类型片也在那时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其中的取舍割爱有作者的个人趣味。易以闻很坦诚,他说“这本书并不打算以一种怀旧的态度,去将所有老去的东西理想化。”详实的资料能帮我们理解过去,厘清偏见、误解,这样的努力是为了“将半世纪前香港电影的独特性勾勒出来,从而突显几代电影人为建立本地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向他们多年来源源不绝的创作,致以衷心敬意。”

城市、街巷可能都面目全非,但影像留在时光里,看我们要寻找怎样的香港故事。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