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特首梁振英施政报告提出为十八个区议会各自预留1亿元推展社区重点项目。这无疑给之前只有数千万预算的区议会下放更多职权。事实上,早于曾荫权年代,港府已开始尝试对区议会增拨预算,并扩充其职能。两年过去了,十八个项目最终敲定,他们是否经过严格的提案、审核、谘询和投票决定?又是否能发挥一亿元的最大价值?重点项目的社会影响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下一届区议会必须学习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被坊间戏称为“大埔天安门”项目其实全称为“改善林村许愿广场的旅游配套设施”设计方案。
林村许愿广场改善工程建议包括兴建主题许愿广场、有盖舞台树屋、文化广场、停车场及设特色摊档售卖乡村小食及手工艺品,预计于2017年落成启用,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游客。林村许愿广场启用后,将会举办香港许愿节、露天音乐会、传统乡村美食节及举办乡村历史文化导赏团。
在网上扣帽子称项目为“林村天安门”系制造议题,为反对而反对,增加知名度。
五千万起天安门式舞台?天安门死咗咁多人,盂兰节做神功戏比鬼睇呀?
葵青区是老区之一,老年人口及基层家庭比例较高。由于区域分散,无法整合成一个硬件惠及整区,将项目锁定在健康服务上是各方一致认为的最优方案。最终决定,牙科医疗服务以流动模式运营。同时,在葵青五大分区都设立眼科健康中心。
葵青区在这个“一亿”重点项目中,工作透明度非常高,清楚本区定位及人口结构。
此外,葵青区也是唯一一区采纳类似创投启动基金的做法。中标营运者起初会获得区议会财政支持,运营一段时间后自负盈亏。
葵青区在此一亿项目,不单止表现优异,更开发了决策及推广政策的新模式,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