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房子,车子,艺术品──中国收藏市场的80后新买家

中国新中产阶级是当今艺术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既「逐浪」又「杂食」更追求生活方式,冲击自身对美的认知,也为艺术家带来反思。

房子,车子,艺术品──中国收藏市场的80后新买家
梵几画展。

偶然入场的收藏者

2015年5月,中学英语老师郝宁宁第一次被朋友拉进艺术北京博览会的大厅时,她并未期待有所斩获。她偶然站在一个不算拥挤的展台前面,瞥见一幅“还挺可爱的”、“主题是一颗小树”的油画,并随口问了价钱。那幅画的作者是位看起来很温顺的女孩子,轻轻地回答,“两千五百元(人民币)”。那一刻,郝宁宁的头脑里就已经出现了这幅画挂在自家餐厅的画面。

郝宁宁又四处转了转,发现“昂贵的东西是少的”,大多数艺术品的价格都是几千块钱,于是掉过头把那幅画买了下来。这是她拥有的第一幅原创的艺术作品。在这之前,郝宁宁最接近艺术的收藏行为,不过是一盒在商店购得的、九百六十元的梵高《向日葵》的拼图。

在那次展会上,31岁的画家赵亮见到了很多像郝宁宁一样的新买家。他们都很年轻,也都很体面,付100元的门票时十分爽快,却在艺术品面前自认是“不速之客”。停留在赵亮的作品前的,女性比较多,可能因为他的作品偏朦胧,都是淡淡的蓝色。这和几年前赵亮参加展会的经历并不一样。以前外国人来的多,曾有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者“花了不到两万块钱”,一口气买下了好几幅赵亮的小尺寸纸上作品。而现在,突然冒出来的数量庞大的如郝宁宁一般的中国白领和知识青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潜在收藏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