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好读,好看,本栏 Do You Read Me 分享出版界中最具创意和生活看法的族群。
创办于 2011 年的独立创新杂志《 Makeshift 》,以关怀社会、文化、民生题材,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约百多位撰稿人、摄影师、设计师和创意人的内容,专题以故事先行,为沉重的社会议题出版找新的生存之道。最近新一期专刊出版,《 Makeshift 》创办人 Steve Daniels 亦同时宣布退居幕后,撰文分享过去多年的经验:「杂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是内容?不,应该是读者。」
《 Makeshift 》在博客、脸书、 Youtube 、电子邮件等都有网络,方便读者密切地追看题材、事件、故事,也方便团队制作不同的专案,最终令读者成为媒体营运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广告)。
与数码时代共生
《 Makeshift 》我是在网上追看的,不是纸本制作得不好,而是因为其网上订阅计划很方便,且丰富(价钱亦较相宜)。《 Makeshift 》一年出版四期,电子版却包揽全部旧刊,不似传统杂志的电子版般要逐期计算,读者可以随时在电脑、智能手机上浏览。 Steve Daniels 认为这才是最合理的商业营销模式:「营运杂志真的没有法则可言,大部分媒体推出电子版,都会设有额外付费的限制范围。我们认为杂志的网上版,需要与互联网般具备『共享』的特质,方便用家分享内容,继而建立群组。《 Makeshift 》在博客、脸书、 Youtube 、电子邮件等都有网络,方便读者密切地追看题材、事件、故事,也方便团队制作不同的专案,最终令读者成为媒体营运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广告)。」
为了令杂志更 Internet Friendly ,杂志去年伙拍平面设计工作室 Rifle 改版,在内容、平面设计或电子介面,均采用简约、平实且清晰的视觉风格,由纸本到网上版,阅读体验流畅、自然,亦令本身题材沉重的内容,看起来较中性,更具收藏参考价值。
然而,这一切得来不易, Steve Daniels 回想自己从 IT 界走进杂志世界,对杂志制作一无所知的他,编采、营销、推广,只能边做边学。「我们不是大杂志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无法采用纸媒惯常的营销方式──发行中介,为了对抗垄断市场的发行商,我们找来几家独立杂志组织,联合营销、发行,更在节日推出优惠订购 Little Magazine Gift Guide ,最后更尝试独立发行,以另类方式营运创意出版产业。」
阅读世界事件
翻阅《 Makeshift 》的内容,会有一种在看早期《 Colours 》(由 Tibor Kalman 主理的年代)联乘《 Monocle 》的感觉。每期以单字为主题,内容涵括战争、金钱、权力、法律、资本主义、宗教、城市生活、生死、医疗等,题材尖锐、具备人文关怀,更重要是有插画、视觉传播信息。书中刊载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如志愿组织如何在公海上设置医船为妇女合法堕胎;深圳的死亡预备体验服务;印度小镇透过 3D 打印机提供义肢、器官等配件进行手术;甚至铜锣湾鹅颈桥下的打小人民俗文化等等。处理手法与日报截然不同,利用深度采访的故事,带出新文化角度观看社会系统中环环相扣的文化、政治、经济、权力等关系。
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明白,杂志不是只在制作读者想看的内容,而是要思考读者是谁,需要什么?
Steve Daniels 本身喜爱社会议题、电子科技和民族志,开刊之初坚信内容为先,后来发现杂志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清晰定位读者群。「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明白,杂志不是只在制作读者想看的内容,而是要思考读者是谁,需要什么?会买什么东西,这样子才可以为媒体定位。例如,《 Makeshift 》是以全球化创意人( globally conscious creatives )为读者,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散布全球编采约四百多人的编采团队,透过互联网的紧密度,令内容更贴身且多元化。」现在《 Makeshift 》已不只是一家杂志社,而是一个社会议题发布的专业发布平台,自然而生的群落。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