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苦依伍木是一个彝族姑娘,汉文名字叫柳彝,今年12岁,住在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雄县一个贫穷的山村里。那里被称为大凉山,意思是地处偏僻,山高路远,这是贫穷的原因。
不过,这种流行的看法并不正确。
由于地球是圆的,它上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中心。因此,“偏僻”并不是它看起来那样的,一个客观描述事实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主观判断的文化概念,是以城市文明为中心的说法。一个地方,不是因为“偏僻”而贫穷,而是因为贫穷而“偏僻”。比如美国加州硅谷(Silicon Valley),虽然远离大都市,但因为成为了高科技中心,不会有人说它偏僻。假如香港没有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会被称为“偏僻的小渔村”。
在中国文化中,“偏僻”这个词还含有“汉文化中心论”。在古代,所有非汉族主流文化之外的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香港、台湾及日本、韩国和英国,都被称为“蛮夷之地”或“蛮夷之邦”。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媒体中都被称为“偏远地区”。
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影响国家的文化、经济政策。大多数人对那些“偏远地区”的贫穷落后心安理得。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如此,但是不能够或者不被允许从国家政策上提出批评或建议,而是更愿意提供个人的帮助,比如做“支教志愿者”,去那里当老师。我们将会从木苦依伍木的故事里,看到这些老师对当地孩子的帮助是多么重要。
饭做好了 妈也死了
木苦依伍木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爸妈都十分疼爱他们。不幸的是,四年前爸爸患病去世了。妈妈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常有心脏毛病。当地既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也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险,因此木苦依伍木的妈妈看病花掉了很多钱,身体也没有好起来。姐姐和哥哥都外出打工,木苦依伍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还要下田工作,并照顾两个弟弟。
2013年的一天,木苦依伍木把妈妈从医院接回家。她陪妈妈坐了一会,就去给她做饭。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此后,姐弟三人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木苦依伍木成了家里的支柱。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砖屋里,家里除了一张破烂的沙发,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屋外有一个三角铁架,上面放着铁锅,就是木苦依伍木做饭的地方。院子里养着一头猪,山上的地里种着几百斤土豆,这些都是她要干的活。年幼的弟弟没有幼儿园上,她上学时只好带着他到教室。她说,“弟弟也很听话,在课堂上也不哭。”
根据国家的孤儿救助政策,木苦依伍木五姐弟每人每月都能拿到678元人民币的救济。这些钱大多存在银行账户里,没能改变木苦依伍木的悲苦生活。
一夜之间走红网络
直到有一天,支教老师任中昌在讲解完描写孤儿的课文《小珊迪》之后,给学生一份作文功课。木苦依伍木用三百多字讲述了爸爸妈妈的辞世,尤其是妈妈病逝的经过。老师读了作文之后,感觉“令人心碎”,帮她修正了错别字和格式,让她重新抄写一遍贴到壁报板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组织这些支教老师的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前来访问,在壁报上读到了这篇作文,潸然泪下。他把它拍了下来,发到网络上。
这篇作文很快在网络流传开来,打动了很多网民,被称为“最悲伤的小学生作文”。然后,记者找到木苦依伍木、任中昌老师和黄红斌先生,报道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木苦依伍木的遭遇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并成为一个网络红人。一天之内,热心网民为她捐款92万元。索玛慈善基金会也和她的爷爷奶奶商量,把两个弟弟接到爱心小学免费上学,并把家里的土地承包出去,让她不用再干繁重的农活。
成为舆论焦点之后,木苦依伍木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困苦中了。
假如穷得连故事都没有
一篇作文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障时,要尽可能大声地说出来。说出来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它会创造一些让人了解的机会。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讲好自己故事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机会被人倾听。社会仅仅关注那些讲故事的人,对更多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比木苦依伍木更贫困的,是那些连媒体感兴趣的故事都没有的人,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庸的穷日子。再说,不幸遭遇也是人的隐私,不应该让人必须公开讲出来才能得到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不幸者不必写出“最悲伤的作文”,就可以得到温暖的关怀。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