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专访法律学者张湖月:当中国式监管遇到互联网巨头,揭露出体制什么样的问题?

2020至2022年的“监管风暴”与其说是政府强势的表现,不如说是制度失灵的体现。

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干亨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湖月。摄:林振东/端传媒

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干亨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湖月。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艾迪 端传媒记者 田叶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4-05-10

#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监管#互联网巨头#蚂蚁集团#中国政治#中国经济

在疫情封控解除后的第二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各种问题,从地缘政治紧张、外商投资减弱,到政府负债增加、产业发展疲软、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率高企等一连串问题。当中,占比中国GDP近40%的数字经济亦大不如前,很大程度与2020-2022年刮起的一场监管风暴有关。

这场中国政府针对本国互联网巨头的监管运动从2020年底开始,首先是史上融资最高、募资超340亿美元的蚂蚁集团沪港上市计划被叫停。到圣诞节前夕,阿里巴巴又接受反垄断调查,股价大跌13%。翌年4月,阿里因违反《反垄断法》,遭创纪录罚款27.8亿美元。到2021年7月,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在美上市后,遭中国网信办作网络安全审查,其后 APP 下架,同年底宣布将从美国退市。监管风暴一路蔓延,更席卷教培、游戏等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到2022年3至4月,在股市抛售潮下中央终于释出信号,要求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并就平台治理、房地产和中概股等给出正面政策风向。其后监管从运动模式转向常态化监管,一场历时18个月的监管风暴暂告一段落。然而震动已经造成,互联网大厂重组业务,裁员不断,市场仍心有余悸,如今中国科技巨头的市值比三年前的顶峰下跌75%。

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场已然停息但仍未远去的监管风暴?这场监管运动造成什么深远影响?又怎样揭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都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干亨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湖月2024年3月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走钢丝:中国如何监管科技巨头并治理经济》(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有深入的解答。在书中,张湖月提出“动态金字塔模型”(dynamic pyramid model),藉考察政策制定者、监管部门、科技公司和平台参与者的动机、行动和互动,探讨中国特色监管体制的牢固层级、动荡过程和脆弱结果。

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

作者:Angela Huyue Zhang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端传媒就此专访张湖月,她带我们复盘蚂蚁事件和滴滴事件,讨论最高领导层和监管部门的互动、不同监管部门的张力如何导致种种监管的反效果,并分析中国的人工智能监管、香港在中国监管形势下的有限红利,由此透视中国政商关系的博弈,并剖析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张湖月指出,中国向上负责的政治制度导致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陷入管太少和管太多的循环,一切端看政治风向和自身的部门利益,带来种种反效果。她认为,2020至2022年的监管风暴与其说是政府强势的表现,不如说是制度失灵的体现。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