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华语流行音乐的记忆:郑华娟的离去与“被沉默”的专业词曲创作者

并非怀旧的自我质询:在这些音乐人逐渐离我们远去的当下,音乐的生产方式如何迁移?

词曲创作者郑华娟。图:网上图片

词曲创作者郑华娟。图: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梦珂

刊登于 2024-05-05

#台湾流行音乐#华语音乐

“那就唱一首《长相忆》吧。”

麦克风传到我手上时,郑华娟一脸惊诧。她不相信我熟知《长相忆》这首歌。在彼时“三字头”的网友眼里,我只是一个二十不到的小孩子,却对伊80年代早期的作品如数家珍。

那是2010年九月的北京,金秋。正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季节。东城Deluxe海豚湾咖啡馆里飘出阵阵笑声和歌声,从《快乐天堂》到《太委屈》,从《少年游》到《多情种》,从《本城女子》到《三字头》……说好的她和丈夫的婚前好笑合约还没开始讲就被打断,“唱歌吧”,这才是大家想见到郑华娟的真实原因。

我说我是陈淑桦的歌迷,有陈淑桦的全部唱片,但我当时没好意思告诉华娟的是,当我听到《长相忆》时,我立刻去翻查了唱片内页,看到了郑华娟的名字。彼时多少有些强说愁的年纪,而《长相忆》隽永绵长的歌词(据华娟所说,这是半夜三点多写出来的,情感最浓缩的时候——“就像牛反刍一样”),不偏不倚精准命中了我。于是我立刻邮购了当时能够买到的她的三张唱片:《岁月与旅途的纪念品》、《郑华娟的招牌歌》和《郑华娟的Demo》。而后通过《招牌歌》,我了解了更多诸如张清芳、林慧萍等滚石系以外的台湾歌手,以及施文彬这样的台语歌手,从而令我进一步踏入华语流行乐的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