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八周年国际台湾深度

广岛核爆“在外被爆者”: 被遗忘的殖民地出身者,权利救济的漫漫长路

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那两天,也有为数众多的殖民地出身者在此生活,后来成为“被爆者”,多数来自朝鲜半岛与台湾两地。

插画:Wilson Tsang

特约撰稿人 张郁婕 发自广岛

刊登于 2023-08-18

#广岛核爆 · 不为人知的受害者#核武#日本殖民时期#日本#台湾

【专题引言】1945年8月6日与8月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当地伤亡惨重。当时人口约35万人的广岛市据信有14万人死亡、7万9,130人负伤,人口约24万人的长崎则有7万3,884人死亡、7万4,909千人成受灾户。

不到10年的时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代号“Bravo”氢弹试爆,当时在马绍尔群岛群岛附近捕鲔鱼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23名船员皆因氢弹试爆的放射性落尘出现高剂量辐射导致的急性症状,激发日本境内的反核武运动。日本的反核武运动有三大诉求:追究美军与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国家必须提供核武受害者“过去的补偿”与“现在的保障”,以及承诺废除核武,让下一个世代可以安心生活的“未来的保证”。这些诉求促使日本政府在1957年制定《原爆医疗法》(俗称“原爆二法”的《原爆医疗法》与1968年制定的《原爆特别措置法》,已于1995年整合成《被爆者援护法》),开启日本政府照顾核武受害者的先河。

时至今日,日本政府提供核武受害者的权益救济制度日趋完备,却因为制度设计的问题,仍有核武受害者被排除在外。反核武运动期待的无核武愿景,也还有一段路要走。虽然联合国《禁止核武条约》(TPNW)已于2021年生效,但拥核大国并未签署条约,《禁止核武条约》的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同时,去年自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以来,全球面临核武的威胁迎来后冷战时期的高点。

今年主办G7峰会的日本,选在全球第一个遭到核武攻击的广岛举行,让核武议题与核武幸存者“被爆者”(Hibakusha)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虽然拥有核武或受到核武保护的G7工业国,在本届G7公报仍以《核不扩散条约》(NPT)为基础,承认五个拥核国拥有核武的事实,并谴责俄罗斯使用核武威胁,但距离美国前总统欧巴马或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谈到的“无核武世界”理想,仍有很大的差距。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在今年G7峰会期间走访广岛,拜会多组非典型的核武受害者当事人或相关团体,希望在美军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78周年,让更多华文世界的读者看到核武受害者们,这78年来一直在社会上对抗歧视、追求权利救济与公平正义的生命故事。本系列分为三篇发出,此为第三篇,点击可阅读第一篇第二篇

2023年7月9日,日本广岛,核爆遇害者在和平公园举行的反核会议上抗议。摄:Yomiuri Shimbun/AP/达志影像
2023年7月9日,日本广岛,核爆遇害者在和平公园举行的反核会议上抗议。摄:Yomiuri Shimbun/AP/达志影像

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那两天,也有为数众多的殖民地出身者在此生活,后来成为殖民地出身的“被爆者”。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1895-1945)与朝鲜半岛(1910-1945)期间,除了殖民政府军队与民众来台、来朝之外,也有台湾或朝鲜半岛的人民因为各种因素,前往日本本土生活。

广岛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成为日军出兵基地,明治天皇还为此前往广岛。广岛在甲午战争后持续发展军需产业,军事用地也持续扩张,而有了“军都”的称号。另外,日本在2015年登录成世界遗产,“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的构成资产当中,长崎就占了八处,而二战期间来自朝鲜半岛等地的劳动力正是在背后撑起这些产业发展的一大功臣。同时,长崎作为西洋医学首次传入日本的根据地,可以追溯到当年荷兰军医庞贝(Johannes Lijdius Catharinus Pompe van Meerdervoort)传授西医的长崎医科大学(现・长崎大学医学部),更是不少台湾学子赴日习医的首选。

研究“在韩被爆者”(战后回到韩国的“被爆者”)的郑美香指出,以家庭为单位从朝鲜半岛移居日本本土,是朝鲜半岛出身“被爆者”的特征。根据韩国教会联合会1979年针对战后回到韩国生活的被爆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两成是因为工作因素前往日本内地工作而受害,另外八成都是随著家人(丈夫或父母)工作因素移居日本,或是在家族移居日本后在日本本土出生。

另根据韩国政府2010年出版的“广岛与长崎的朝鲜人核武受害调查”报告书,1930年在广岛的朝鲜半岛出身者只有7,189人,但到了1945年就成长到8万4,886人。在长崎的朝鲜半岛出身者也从1930年的4,944人,到1945年成长到6万1,773人。广岛和长崎在日本殖民统治后期会有这么多朝鲜半岛出身者,主要与当时两座城市都是军需工业重镇,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产业发展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与朝鲜半岛不再是日本的殖民地。这些在战前抵达日本内地的前殖民地出身者,有的选择回到母国,有的选择继续留在日本生活,而这个决定,将深深影响这些殖民地出身的“被爆者”们日后权益救济的发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