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上海仍是上海吗?解封一年后,滴水不漏式文化与身心管治

今日大上海,若要引进外国演出而能确保通过审查,最方便是找些没有歌词的DJ 派对,和只是弹奏的爵士乐。

2023年5月30日,翻修后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5月30日,翻修后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文強 發自上海

刊登于 2023-06-20

#上海

文强,作家,时尚传媒人,自香港到上海,超过十年沪漂。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简称“文管”,它不是全新工种,但高调出现在上海。试想像:在各种文化及演出场合,总有专门人员穿著制服坐在席间,在场震摄,默默留意台上一字一句,又或者关心身边观众有没越轨。

解封一年后,上海是否仍是那个上海?

六月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惯常举行的季节。今年许多选片回复到一票难求的热闹,映后交流时,观众席仍然满载渴望提问与表达的眼神。

一年前并非这样,当时上海才刚从封城两个月的噩梦中醒来,人们惊魂未定,电影节宣布延期。现在,观众重返戏院了,今年电影节其中一部最惹来关注的作品,是在此作首映、上海人罗冬执导的《梅的白天与黑夜》,追踪一位年越70岁叫陈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与约会故事。

影片近乎没差评,大家都为梅姨的生命力、直率与典型的上海式世故而着迷。阿姨太喜爱镜头了,以至本应是记录片,却看得像剧情片。有介绍提及,这是一部主要拍摄在“怡情前”的片子,故此也不奇怪,片中人都没戴口罩。有留言尝试纠正,说该是“疫情”,不是“怡情”。版主回复:“不用更正,我们故意的,那个正确的词已无法正确使用了,望周知。”

从而又记起五月份笔者曾到过上海的医院,医护提到,虽然坊间不断有二次阳的病人,可是医院方已不会再视之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案子来登记了。更甚的说法是:已经没有这一项了,所有同类的症状,皆不会再被界定为新型冠状病毒。从字面和数据意义上,疫情,新冠,在这里都没有了。

难以想像,已经过了一年。后来和不少朋友的闲聊中,都会提到一个说法:对于一些经历,譬如上次见的某人,去过的某地,一般都起码是三年前的事了,而大家都总不觉得有那么久。

人生中有三年像空白了。这三年去哪了?

“那个正确的词已无法正确使用了,望周知。”

《梅的白天与黑夜》的电影内容是追踪一位年越70岁叫陈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与约会故事。
《梅的白天与黑夜》的电影内容是追踪一位年越70岁叫陈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与约会故事。

末日后走出来的人

有点老记忆的上海人,戏称去年这时候,是另一次上海的解放——意思是类比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进城接管上海。像那些末日后重新从地底藏所走出来的人一样,大家只想再次在日光地上,望著天,看看地球有什么改变没有,然后庆幸彼此仍能呼吸。

而好快就发现,那其实更像是丧尸电影,人与人之间虽说庆幸重遇,但不免心底有种保留,担心对方会否是没被察觉的带毒之躯。当政府机关重新运作,坊间说民政部门第一个热门的申办需求,不是移民(领馆还未开启,政府也不鼓励人往外跑,因而有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的护照均过期),而是离婚。那个被广传的笑话可能有些道理:再这样关下去,我跟老公可能真要培养出感情了!

真正听到的最多朋友异动个案,则是在上海外国人的离开。也是去年相若时间,一个抽样调查数据相当引起讨论,就是对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发抽样问卷,结果是当中有48%的人会选择一年内离开上海,当中最显要的比重,是教育相关职业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