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自述:养老院在中国汹涌的疫情下破防,“每两天就有一个老人走了”

“这些老人,好端端来养老,却在养老院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连新年都没等到。”

2022年12月21日,中国上海的疫苗接种中心,长者在接种了COVID-19疫苗后一起在原地等候。

2022年12月21日,中国上海的疫苗接种中心,长者在接种了COVID-19疫苗后一起在原地等候。摄:Brenda Goh/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褚心

刊登于 2023-01-21

#中国式解封#养老院

【记者按】随着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感染高峰已过、重症高峰下降,在这场突然放开的大陆疫情风暴中,大部分人顺利度过,还有一些人被漩涡卷走,失去了生命——这其中,最被猛烈冲击的便是老年人,尤其是养老院里的老年人。

如果用金字塔结构来形容老年人群体的感染危机,养老院首当其冲,集中式的管理加速了老人的感染和死亡速度,但实际上,中国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只有192万,约占0.73%;塔中间的居家老人才是更现实的中国困境,纵使老人足不出户,子女、亲属、护理员,任何一个穿梭于城市的人都极有可能将病毒带回家中,没人陪护、独自就医困难等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而塔底的农村老人,则是整个金字塔结构中人数众多、最脆弱的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难以觅到好的医疗资源,更是在被动等待无声无息的死亡。

养老院已经倒在了前线。“新十条”发布之际,一位河南养老院经营者已经买不到退烧药了,靠“阳康”的人救济,靠药企捐赠、儿童药换来成人药,各种渠道收集来的退烧药,有的没有包装盒,一板板散落在桌上。直到现在,为了预防感染,每天上午,养老院都会点上艾草,再煮上一壶莲花清瘟茶。

北方一家养老院里,一位重症监护室护士出身的养老从业者,重拾起多年不用的急救技能,在等待120的间隙给老人吸痰,为老人再挣一条命。但这些“事迹”似乎已经不合时宜,在诸多政策文件里,养老机构严禁开展无资质的诊疗服务。更被忽视的问题是,盈利艰难的养老院过度追求压缩成本,连一个退休医生、护士都请不起,导致老年人出现危机情况时,没有专业的应对。

本文的口述者陈娟(化名)是江苏省一家养老院的管理者。透过她的讲述,我尝试去感受每天身边都有一个老人离去的痛惜。原本,春节是团聚的日子,老人们会被接回家吃年夜饭甚至小住一晚,养老院也会准备年夜饭给前来探望的家属。但这三年里,一切都暂停了。

2022年3月30日,中国上海,一名妇女在疗养院门口的袋子上写字,该疗养院以疫情为由拒绝访客。
2022年3月30日,中国上海,一名妇女在疗养院门口的袋子上写字,该疗养院以疫情为由拒绝访客。摄:WANG GANG/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

破防进行时

2022年12月下旬,第一个老人走了,没两天,又一个老人走了。不到一个月,养老院已经有26位老人离世。

原本养老院住了6位百岁老人,我元旦去慰问时只看见5个老人。又过了两三天,他们告诉我,只有2、3位老人还在世了。冬天虽然是更容易引起老年人基础病的季节,但以往一个月去世的老人,绝对不可能超过10位。

我们是一家公办养老院,400多位在住老人中,已经有160位老人感染,每天都有两三个老人去世。

过去三年里,养老院一直在封闭时管理下被保护得很好。一些家属认为养老院是避难所,在这次疫情爆发时还想着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避难,我告诉家属,除非做好了老人感染的风险,再考虑把老人送到养老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