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深度

意识是甚么?能创造艺术的人工智能有意识吗?

机器人不能证明自己不是哲学僵尸(不过你也不能)。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绘制”的艺术作品赢得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年度博览会艺术竞赛“数码艺术”类的首奖。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绘制”的艺术作品赢得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年度博览会艺术竞赛“数码艺术”类的首奖。图:Jason Allen/Midjourney

特约撰稿人 朱孝文 发自伦敦

刊登于 2022-10-22

#意识#朱孝文#人工智能

(朱孝文,人工智能研究员)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绘制”的艺术作品赢得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年度博览会艺术竞赛“数码艺术”类的首奖。其中一名大赛评审指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文艺复兴风格,她也被精妙的构图深深吸引:“你会很想知道(画中人)看到了什么?”而靠著Midjourney赢得首奖的Jason Allen接受采访时就说:“Art is dead, dude. It’s over. AI won. Humans lost.”(朋友,艺术已经死了。一切都结束了。人工智能赢了,人类输了。”

这句话当然牵涉“艺术是甚么”的永恒问题--如果我们相信艺术旨在表达人的存在状态,例如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质疑,那么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是不是艺术,就实在见仁见智,但如果艺术纯粹是美感的表达,那么人工智能或者真的能当艺术家了。但对我来说,更有趣的是“人工智能赢了,人类输了”这句话。人类似乎一直很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人工智能能“创作”艺术,似乎又比做其他事情更可怕--我们惯于以“灵感”甚至“神谕”来形容音乐和艺术,所以虽然早已接受人工智能可以短时间处理巨量数据,但如果演算法能作曲作画,似乎又跨过了另一条门槛。

所以在Allen获奖后,社交媒体上充斥著“人工智能要取代我们了”的慨叹。这种“取代”的说法,似乎让人类对机械人可否获得意识一直特别执著。此前Google工程师指LaMDA机器人已有具体人格,也造成了一波关于意识的讨论。也许这种恐惧源自人类对道德灰色地带的本能抗拒:如果机械人有意识了,我们要不要将它们当成人?但也许这种执著还有另一个原因:虽然在过去百多年,科学发现远远超出此前数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但我们知道的愈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同时也愈多。而“意识”也是如此矛盾:我们人人都能够“感受到”它,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实际是甚么,如何生成?到现在似乎还没有人有确切的答案。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