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不重磅记者自留地深度

搭车记:大陆疫情三年志异

“不,我们都还在车上,这才是最可怕的。”

作者提供(遊戲Night Call截圖)

杨改之

刊登于 2022-09-19

#不重磅记者自留地

“不重磅的记者自留地”是端传媒新开设的专栏,由来自不同地区的记者轮值书写。这些故事也许并不重磅、也非必要,却是记者生涯中,让我们心痒难耐、不吐不快的片刻。我是来本栏目做客的杨改之,这是我的搭车记。

在大陆,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人问:“今年是哪年来着?”答者曰:“新冠三年”,另有人接下去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苦笑之后只能承认,到今天已有三年,世界这个角落的我们,很多人困在自己的城市、社区、甚至公寓,寸步难行。而随着地缘政治不断恶化,信息审查和信息茧房越来越强,我们的信息也都在原子化,故而也有人在防火墙内真诚发问:“怎么现在都看不到国外疫情的信息了?外国人还好吗?”

非但外国的事情一概不知,在新闻媒体大片坍塌,大数据与算法监控强势崛起的今天,连墙内的很多事都要口口相传了。因为工作原因,过去三年我没能躺平,辗转于好几个城市,不断进出隔离,算是有疫情年间的沉浸体验。除了亲身经历各种离奇操作外,由于天生话痨,我又从几位出租车、防疫车司机上听来一肚子故事,也算是这年代的聊斋志异吧。

2020年2月29日,上海,出租车司机在汽车中戴上防护口罩,用塑料布将前座与后座隔开。
2020年2月29日,上海,出租车司机在汽车中戴上防护口罩,用塑料布将前座与后座隔开。 摄:Yifan Ding/Getty Images

防疫车 上海

2021年11月尾,我结束在徐家汇一个酒店内的14天隔离。那时,上海可能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好的地方,街上大小店铺都开着,人潮不减,骑摩托车和电单车的美团闪送雇员在马路上风驰电掣。感染新冠的人是极少数,只要围追堵截,他们就很难祸害整个上海。严防死守之下,我这种从香港高风险地区来的人就格外烦人,好在+7酒店很多——+7酒店专为强制隔离结束后没地方去的人设置,解决了我们过街老鼠的尴尬处境。酒店前台说,酒店既得到上海政府补助,也从房客手里拿钱,算是不错的买卖。

好景不长,+7的第三天,我和好友在黄浦江边散步时,忽然接到一个私人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机械地问:“你是xxx吗?你的证件号码是xxxxxx吗?”因为我一入境大陆就不停收到公安发来的短信,说要小心电子诈骗,于是戒心高驻:“请问您是哪位?”

那边回答:“你不需要知道我个人是谁,我代表徐汇疾控。现在通知你,前天你在淮海路xx餐厅晚饭,同一时间餐厅里有患者,因此你是密切接触者,请你马上回到你住的酒店,收拾好必需品。稍后会有防疫车来接你到指定地点隔离。”

对方显然很忙,说完就挂了。我和朋友解释一通,他安慰我几句,又半开玩笑:“如果他们问你,别说你见过我,更别说我们还一起吃饭散步。”我回到酒店,过了两个多小时,另一个手机号码打过来:“你是xx吗?我是防疫车司机,过半小时到你酒店附近地路口,你赶快下来等我。”

我按时提着箱子到了路口,十分钟后,一辆灰扑扑的面包车停在眼前,司机探出头:“快上车,这里不能停车。”那时上海马路上没人带口罩,但这位司机全副武装,身上是带蓝线的大白防护服,嘴上是N95口罩,头上还有防疫眼罩。

司机是河北人,2018年来上海务工,受雇于一家中型旅行社,主要跟江浙沪周末游的旅行团。他回忆这份工作收入很好,尤其和在老家跑长途货运相比,又轻松又好玩。2021年,上海市政府征用这家旅行社的旅行中巴做防疫车,专门运送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次级密切接触者到指定隔离地点,顺便也征用了他。接我那天,他开防疫车已经两年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