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台湾深度

林宗弘:921地震23周年——灾害频仍的台湾,如何成为韧性之岛?

921震灾带来的启示是,国家能力与公民社会参与,有助于灾后发挥制度韧性,这是民主制度的优势。

1999年9月23日,921地震后,救援人员搜索倒塌的建筑物。

1999年9月23日,921地震后,救援人员搜索倒塌的建筑物。摄:Simon Kwong/Reuters/达志影像

林宗弘

刊登于 2022-09-18

#921地震#地震#林宗弘#台湾#评论

【编者按】1999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发生芮氏规模7.3的强震,总计造成两千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并有近11万户房屋毁损。23年前的这场大震,也仅是兵戎与灾害频仍的台湾岛上的其中一场而已。

近代以来,台湾的三大灾害类型为地震、台风与瘟疫,灾后重建倚赖哪些公民社会韧性,台湾为何得以成为韧性之岛?本文部分内容摘录与改写自《巨震创生:九二一震灾的风险分析与制度韧性》一书,若读者对内容注释与参考书目感到兴趣,请详见该书。

(林宗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9月17日晚间台东关山发生芮氏规模6.4地震,深度7.3公里,18日下午台东池上再度发生规模6.8浅层地震,深度仅7公里,被视为主震,玉里等地屋毁桥断,导致1死79伤,全台有感且余震不断,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23年前的921。

1999年凌晨1点47分发生的集集地震,震央位在南投县集集镇,日月潭西方12.5公里,深度仅8公里,芮氏规模7.3,是台湾战后最严重的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踪(合计2,444名罹难者)、11,306人受伤、近11万户房屋全倒或半倒(留有官方纪录者为89,347户),财产损失超过三千亿新台币。

为了记取921震灾的经验与教训,台湾政府于2000年颁定每年9月21日为“灾害防救日”,2002年更名“国家防灾日”,以期能提升全民防灾意识及国家防灾应变能力。虽然每年都进行了防灾演训,转眼之间,这场23年前的灾难已经快走入历史,青年世代已无记忆了。不过,2020年起的COVID-19疫情仍在肆虐,对全球地缘政治与台湾社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今年921,笔者与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刘季宇博士、前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陈亮全博士合编专书《巨震创生:九二一震灾的风险分析与制度韧性》出版,集结了台湾地震工程与社会科学的一群优秀学者,回顾了这23年来针对921震灾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重新访问当时的决策者、幸存者与灾后重建的社区。

当然,这本书想谈的不只是战后最严重的震灾经验,也讨论了台湾社会与灾难的长期互动,台湾人必须接受与风险共生的现实。面对各种天灾人祸,世世代代的岛民如何学习与高风险的环境共存?这不仅是个历史与科学议题,也是社会与政治问题。书名“巨震创生”,不仅强调巨灾的创伤,也希望找到从灾后重生,使人们生生不息的希望。

1999年9月23日,台湾军人从一栋倒塌的住宅楼中抬出尸体。
1999年9月23日,台湾军人从一栋倒塌的住宅楼中抬出尸体。摄:Bobby Yip/Reuters/达志影像

美丽岛也是兵戎与灾难之岛

“美丽岛”,日后被称为台湾,这是一座位于西太平洋的地震与暴风之岛,正是这些环境条件,使台湾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也滋养了原住民社群的多元文化。

从有大航海时代的历史纪录以来,福尔摩沙就是个多灾多难、也是兵家必争的岛屿。1582年,一艘葡萄牙戎克船从澳门出港前往日本长崎贸易,船上搭乘三百余人,包括葡萄牙耶稣会神父、西班牙神父,还有汉人为主的船员、菲律宾人、少数非洲人与日本人等。他们出港后不久在海峡北方遭遇台风,被风浪袭击、极可能于淡水河口搁浅,在西方的历史纪录里,首次来到神秘的福尔摩沙“美丽岛”,日后被称为台湾,这是一座位于西太平洋的地震与暴风之岛,正是这些环境条件,使台湾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也滋养了原住民社群的多元文化。此船离台后获得宝贵资讯,促使葡萄牙人在北台湾建立港口与堡垒。正是一场风灾,把台湾卷入了大航海时代的霸权争夺战。

1624年,荷兰人袭击澳门与澎湖不成,到安平一带透过武装与贸易建立政权与热兰遮城,此后地震纪录频繁但未见伤亡。166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城日记》记载“2月15日早晨,台湾有强烈地震。许多坚固的建筑物均受损害,华人的房屋倒坏26、27栋,压死相当数目的妇孺,此次地震连续六日,是人体能感觉者。在该地直到现在,未见如此大的地震。”这篇日记,应是首次有人员伤亡的“台湾史上第一场震灾”纪录。荷兰人败给国姓爷之后,台湾经历郑氏王朝的统治,直到1683年被大清帝国征服,清朝官吏开始向北京朝廷定期报告重大灾害,包括1694年台北地震,被认为使台北湖干枯形成盆地、以及1720年、1736年的台南地震,后者估计造成超过七百人死亡。

18世纪初台南地震以来的近三百年间,台湾曾发生15次伤亡超过百人的巨震,亦即平均大约每隔19年一次,重大震灾多与西部地区的活动断层有关,清代土牛界以东则无文字纪录,因此低估了震灾次数。以地震死亡人数来算,平均每年可以达到将近80人。

日本统治后,有仪器观测以来至921地震为止的近一个世纪,就有11场导致人员伤亡的重大震灾。此后在近二十年内,又有2002年3月31日花莲外海地震、2003年台东成功地震、2006年恒春外海地震、2010年高雄甲仙地震、2013年南投地震、2016年高雄美浓地震和2018年花莲地震,虽未达921震灾规模,均不幸造成人命伤亡与经济损失。

1999年9月22日,台湾埔里,921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名男子看著一个倒塌的巨型广告牌。
1999年9月22日,台湾埔里,921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名男子看著一个倒塌的巨型广告牌。摄:Bobby Yip/Reuters/达志影像

近代台湾三大灾:地震、台风与瘟疫

台湾天灾死亡人数的前三名都是震灾:榜首是1935年的新竹台中震灾,造成3,276人死亡,其次便是921震灾;第三名是1906年的梅山震灾,造成1,258人死亡。

台湾已经有少数优秀学者整理过各种灾害的排名,但很少将不同类型的灾害损失放在一起评估,虽然有点过度简化,笔者自行整合多个资料库,统计了1896年日本统治之后有较明确死亡人数统计的狭义自然灾难,将地震与气候灾害这两种冲击时间较短的前十大环境灾害放在下表,可以让读者们对于台湾历史上不同类型灾难的冲击规模,有大致的概念。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