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林宗弘:921地震23周年——灾害频仍的台湾,如何成为韧性之岛?

921震灾带来的启示是,国家能力与公民社会参与,有助于灾后发挥制度韧性,这是民主制度的优势。

林宗弘:921地震23周年——灾害频仍的台湾,如何成为韧性之岛?
1999年9月23日,921地震后,救援人员搜索倒塌的建筑物。

【编者按】1999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发生芮氏规模7.3的强震,总计造成两千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并有近11万户房屋毁损。23年前的这场大震,也仅是兵戎与灾害频仍的台湾岛上的其中一场而已。

近代以来,台湾的三大灾害类型为地震、台风与瘟疫,灾后重建倚赖哪些公民社会韧性,台湾为何得以成为韧性之岛?本文部分内容摘录与改写自《巨震创生:九二一震灾的风险分析与制度韧性》一书,若读者对内容注释与参考书目感到兴趣,请详见该书。

(林宗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9月17日晚间台东关山发生芮氏规模6.4地震,深度7.3公里,18日下午台东池上再度发生规模6.8浅层地震,深度仅7公里,被视为主震,玉里等地屋毁桥断,导致1死79伤,全台有感且余震不断,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23年前的921。

1999年凌晨1点47分发生的集集地震,震央位在南投县集集镇,日月潭西方12.5公里,深度仅8公里,芮氏规模7.3,是台湾战后最严重的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踪(合计2,444名罹难者)、11,306人受伤、近11万户房屋全倒或半倒(留有官方纪录者为89,347户),财产损失超过三千亿新台币。

为了记取921震灾的经验与教训,台湾政府于2000年颁定每年9月21日为“灾害防救日”,2002年更名“国家防灾日”,以期能提升全民防灾意识及国家防灾应变能力。虽然每年都进行了防灾演训,转眼之间,这场23年前的灾难已经快走入历史,青年世代已无记忆了。不过,2020年起的COVID-19疫情仍在肆虐,对全球地缘政治与台湾社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今年921,笔者与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刘季宇博士、前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陈亮全博士合编专书《巨震创生:九二一震灾的风险分析与制度韧性》出版,集结了台湾地震工程与社会科学的一群优秀学者,回顾了这23年来针对921震灾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重新访问当时的决策者、幸存者与灾后重建的社区。

当然,这本书想谈的不只是战后最严重的震灾经验,也讨论了台湾社会与灾难的长期互动,台湾人必须接受与风险共生的现实。面对各种天灾人祸,世世代代的岛民如何学习与高风险的环境共存?这不仅是个历史与科学议题,也是社会与政治问题。书名“巨震创生”,不仅强调巨灾的创伤,也希望找到从灾后重生,使人们生生不息的希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