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新香港新校园︰学生、家长、老师,他们竭力撑开爱国围墙的夹缝

公民科老师余子游的两个孩子,每天都自动自觉在电视旁唱中国国歌。“你可以守护到你的学生,那你守护到自己的小朋友吗?”

多年来,余子游会在通识科上教授六四事件,并会在课上播放教协准备的教学短片《“六四”是怎样一回事?》。 2020年,港区国安法在港实施,通识科亦遭“杀科”,余子游在公民科上失去了讲述六四的空间,学校亦自此取消了一系列六四悼念活动。

多年来,余子游会在通识科上教授六四事件,并会在课上播放教协准备的教学短片《“六四”是怎样一回事?》。 2020年,港区国安法在港实施,通识科亦遭“杀科”,余子游在公民科上失去了讲述六四的空间,学校亦自此取消了一系列六四悼念活动。摄:Nasha Chan/端传媒

端传媒实习记者 何正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7-03

#公民科#爱国爱港#港区国安法#国安法#通识科

面对记者突然递上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的样本试卷,中四的Emma(化名)口里不断呢喃着“死啦!我未温这课书。”但多年来的考试操练,使他本能地前后翻动试卷,目光迅速横扫提供的资料,准备在时限内疾笔书写。

这次,他却踌躇良久,光瞪住有关《香港国安法》的题目——“就培养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学校教育有多重要?”一直没法下笔。看到参考答案上一系列字眼,“有助学生认识国家”、“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他放下了笔,低声说︰“其实公民科从来没打算训练你思考,只想教你如何不要踩到(政治)红线,提示你要如何在香港生存。”

2020年7月,港区国安法正式在港实施。同年11月,教育局亦宣布改革通识科,以公民科取而代之,课程更着重于香港及中国的发展。筹备仅9个月,公民科便正式于去年9月在中四级推行。

不仅试卷使学生却步,公民科的课本内容亦备受争议。有4本样本书上清楚指出“香港不是殖民地”,部分书本亦指香港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涉及“恐怖活动”,或有“外部势力介入香港事务”,市民质疑课本内容不够持平。

越来越多政治议题被标签为“具争议性”、“敏感”,各大院校因而亲手筑起围墙,避免校园被“政治入侵”。面对新时代降临,学生、教师、家长一直努力在围墙上的夹缝挣扎求存,让下一代能够窥探围墙外的世界,细看围墙外的另一套“真相”。

初上公民课时,Emma观察到老师授课时的用词非常小心,会说中国现时有甚么“忧虑”,而不是中国现有的“劣势”。相比以往通识课,老师更加谨言慎行。
初上公民课时,Emma观察到老师授课时的用词非常小心,会说中国现时有甚么“忧虑”,而不是中国现有的“劣势”。相比以往通识课,老师更加谨言慎行。摄:Nasha Chan/端传媒

“多温和的行动也是不可接受”

自2009年,香港教育推行三三四新高中课程,通识科随即被列为四大必修课目之一。通识科原有6大单元,包括“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以及“能源科技与环境”。考评局指,通识科“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研习不同的课题,从而建构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

Emma在小学时曾参与有关通识科的校际比赛,便对通识产生了兴趣。但初中的通识科与她的期望有落差,因应课时、考试导向的制度,课上很少深入地讨论时下社会议题,往往流于教授理论。

但是,“落差一定不及公民科大。”Emma说。

2021年,公民科正式取代通识科,缩窄了原有课程的涵盖范围,变成三大主题,包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以及“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专题研习上,公民科会删减原有的独立专题研习(IES),并新增不计分的中国大陆考察。教育局将提供考察团供学校报名,学生亦需以个人名义递交研习报告。教育局希望中国大陆考察能使学生“了解两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并思考如何贡献国家和香港”。评分模式上,公民科会由原来的7个评级,二分为“达标”与“不达标”;新科亦只设“资料回应题”一卷,不设“延伸回应题”。

Emma认为,通识科中有两大主题是不可或缺的——“全球化”以及“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她指现时大环境趋向全球化,“是中学生建立世界观很重要的第一步。”特别是通识科的目标是要训练学生批判思考,全球化正能令学生建立宏观的视野。而且,她一直想研究“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中着重教授的心理学理论,特别是需求层次,“清晰理解到自己真正所需,才更通透地选择如何成长。”她却在公民科却难以涉猎有关范畴。

难以在课上满足求知欲,Emma便转向参与时事学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论政。她每星期会和干事们开会讨论时事论坛的题目。校方较少规限学会的运作,因此干事们谈及到较为政治敏感的话题时,例如李家超上任,亦不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私下开会可以畅所欲言。”她笑说。

“国民身份认同不是被教出来的。”Emma认为若然学生真的欣赏国家、爱国家,自然会有国民身份认同。但她指现时公社科培训学生把中国的一切都看成是“好”的,是“反其道而行”。
“国民身份认同不是被教出来的。”Emma认为若然学生真的欣赏国家、爱国家,自然会有国民身份认同。但她指现时公社科培训学生把中国的一切都看成是“好”的,是“反其道而行”。摄:Nasha Chan/端传媒

论坛中,不同班别的同学饰演各持份者,例如跨国企业、中小企、市民等,让同学持平地讨论时事议题。包括争议度较高的疫苗通行证及通识科改革,去稍微填补公民科的不足。“最近的行政长官选举及就职,在公民科亦只字不提”,她难免感荒谬。

Emma却对时事学会的未来不乐观。迎新活动的一件小事,让她预视到学会亦将处处受限。当时Emma与干事在学会的迎新摊位桌上,放上《毛泽东语录》,并在竹架上挂上国旗,单纯想突出一点吸引同学加入。她以为反讽的行为,不过是个温和的玩笑,但却有教师劝阻说:“你们不要太多明显的动作,自己小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